浦城大口窯址位於福建省浦城縣南部水北鄉大口村,民間相傳有窯爐36座,窯址臨近南浦溪。現存遺址範圍約5萬平方米,包含大量的支圈與匣缽、托座與瓷器殘片。在窯址西側暴露的一座窯基,坐東北朝西南,依山坡建築,寬約2米,長約36米,屬龍窯結構。
基本介紹
簡介,製作工藝及整體造型,
簡介
瓷器產品以青白釉為大宗,兼有醬釉、青釉及釉下褐彩。青白釉器胎骨呈白色,細潔、堅緻。釉色有兩種:一種為青中閃白或白中泛青,色澤溫潤如玉,釉水聚厚處呈湖綠色或湖藍色,淡雅美觀,是此窯成功的標準色調。另一種為青白偏灰,類似青灰或灰青的色彩,也是此窯典型色,這是由於瓷器在焙燒過程中,窯爐內火焰掌握不當或瓷器裝燒窯位關係造成溫差所致。器物的造型以輕盈秀麗、小巧玲瓏見長,品種有碗、盤、碟、洗、罐、執壺、水注、瓶、盒、爐、燈盞以及雕塑小玩具(狗、蛙、獅)和印章等。
製作工藝及整體造型
裝飾手法以模印為主,刻劃次之,裝飾部位與題材因器而異。碗、盤、碟類內底及內壁常見兩束蓮、雙魚或四魚水藻、雙嬰攀花、六格八格盆花等,近口緣處飾回紋或小圈點紋帶,圖案組成疏密得體、布局完美如盛開的蓮花,浮動的雙魚,戲耍的嬰孩等,皆畫風寫實,形態生動,配以淡雅的水青色,產生動人的感觀效果。盒、壺、瓶、罐等器物的肩腹或蓋頂,模印牡丹、梅花、菊花、蓮瓣、纏枝、卷草、蓖點等,線條纖細柔軟。
從窯具與器物粘連的現象觀察,青白釉的碗、盤、碟、洗等普遍套用支圈組合窯具復燒法,因而器多芒口,其他器物也有正燒和疊燒。疊燒的器物,內底可見一周澀圈。從器物的形製作風特徵分析,該窯開始燒造於北宋中晚期,興盛於南宋,延續至元代初期。
窯址於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