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睡起惺忪強自支

《浣溪沙·睡起惺忪強自支》是清代詩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描寫了一個女子對愛人思念過度時的情態及表現。上片寫她的形貌,下片刻畫她的心理。全詞脈絡分明,詞旨幽怨悽苦,極纏綿婉約之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浣溪沙·睡起惺忪強自支》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浣溪沙
睡起惺忪強自支。綠傾蟬鬢下簾時。夜來愁損小腰肢。
遠信不歸空佇望,幽期細數卻參差。更兼何事耐尋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
①惺(xīng)松:清醒之意。一說形容剛睡醒尚未完全清醒的狀態。
⑶蟬鬢(bìn):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綠傾蟬鬢,謂烏黑髮亮的秀髮覆蓋下來。
⑷愁損:猶愁殺,過度之愁而令身體受損。
⑸遠信:遠方的書信、訊息。
⑹佇望:久立而遠望,這裡指等候、盼望。
⑺幽期:指男女間之幽會。
⑻參差(cēn cī):依約、仿佛,意謂不甚分明。
⑼更兼(gēng jiān):更加上。

白話譯文

剛剛睡醒,兩眼尚惺忪,強支撐著瘦弱的身體起來整妝。烏黑髮亮的秀髮垂下像瀑布一般。昨夜一夜愁苦,這無盡的愁苦消瘦了單薄的身體。
遠方的訊息許久沒有傳來過了,又是一場獨倚高樓空佇望。懷想曾經的約會,恍若隔世,更兼心緒不寧,往事已經隱約不明。但如此心緒煩亂,還有什麼事能讓人來想。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康熙年間,是以詞人的妻子盧氏為原型創作的。詞人回憶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想像妻子當時思念自己的苦況,動情之下,作下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這首詞是為傷離之作,寫一個身體嬌弱的女子思念丈夫的幽獨孤淒的苦況。上片寫她的形貌,下片寫她的心理。“幽期細數卻參差”,一個細節的捕捉和描畫,便將她思念過度而致痴迷的情態和心理表現得盡致淋漓。
上片描寫該女子閨房中的情景:午睡醒來,還是睡眼惺忪,身子睏倦,勉強支撐;直到黃昏下簾之時,還不想梳洗,頭髮散亂;而到夜裡,則由於愁悶煩憂,腰肢也瘦損了。時間分三段,從午後到黃昏到夜裡。情態亦分三種:從“強自支”到“綠傾蟬鬢”到“愁損腰肢”。憂思之情,一層深於一層。
下片說明原委。所以如此,是由於情人遠信不來,空勞盼望,而以前約定相會之期,算來也不準時。憂能傷人,恐深閨弱質,勉強支持亦難。末句“耐”,猶言值得;謂更有何事值得人尋思呢?則由期望而漸趨於絕望。上片三句鋪陳,下片“遠信”二句作一小結。末句用反問的形式收束。脈絡分明,詞旨幽怨悽苦,極纏綿婉約之致。
全詞在場景和時間的互動表動中展示了以情為主體的心理狀態。詞中時間的轉換,在“睡起”,“夜來”等詞上可以得到體現。空間上場景設定的變化則更明顯,首先是睡眼惺忪,是躺在床上,然後“綠傾蟬鬢”,坐在梳妝檯整妝,接著“遠信不歸空佇望”是在高樓臨窗處。這種安排有利於渲染時間的“長”和空間的“大”,在從側面表現情感的“閒”和“空虛”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名家點評

當代學者、納蘭詞研究員張秉戌《納蘭詞箋注》:“‘幽期細數卻參差’,一個細節的捕捉和描畫,便將她思念過度而致痴迷的情態和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