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湖上西風急暮蟬》是宋代詞人晏殊所作的一首詞。上片描寫夜宴時的景色,為使歸客稍有停留,催促為餞別準備的歌宴早點安排。下片寫出了惜別之情,請求歸客多飲幾杯酒,他們的友誼是深厚的,因為在分別後,即使呆在朝廷,也不一定有這么輕鬆快樂,而這次離別後又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也隱隱含有回朝之念。詞人心緒幽傷纏綿,尤其能想像到對方的心情,推己及人,意境深遠綿長,柔情繾綣,深婉入微。全詞含蓄委婉,於寧靜淡泊中寓寄詩人內心深處的不平。
浣溪沙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少留歸騎促歌筵。
為別莫辭金盞酒,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①浣溪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②湖:指南湖,在商丘城南。急暮蟬:指傍晚的蟬聲十分急促。
③紅蓮:紅色蓮花。
④少留:同“稍留”,即片刻停留,稍作停留。少:稍微,略微。歸騎(jì):指將歸之人。騎:一人一馬的合稱。促:就,近。
⑥須:應當。近玉爐煙:意為接近皇帝。玉爐:指朝廷、宮室的香爐。舊稱帝都為玉京,朝廷、宮室為玉台,帝王用的香爐因亦稱玉爐。
白話譯文
秋風吹拂在湖面上,傍晚時分,蟬聲急促。紅蓮經夜被露水打濕。為了暫時挽留住將要離去的客人,只好加速酒筵的進程。
在即將離別的時刻,切莫推辭杯中的美酒。入朝以後,一定會度過一段寂寞的時光,不知何時才得重逢。
此詞作於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秋,晏殊將離開商丘回京時。天聖五年(1027年),三十七歲的晏殊因其剛峻的性格被免去了樞密副使之職,以刑部侍郎貶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次年晏殊被召回京,拜御史中丞。這首詞描寫的便是回京前夕友人為其在宋州南湖餞別的場景。
作者以景起興,逐漸轉向歌筵現場,敘寫舉酒話別時的真情寄語,在相見渺茫的惆悵中收束,寥寥幾筆,把離別場景勾勒得鮮活而動情,也透露了晏殊被貶後急於回京的心情。
上片以景物起筆,點出了離任的時間——暮夏時節。細膩描摹四季景象的遷轉,是晏殊詞述說情懷的鮮明特色。此處景物不僅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更重要的是透露了心情的變化。人在黃昏暮色中,感覺到西風拂面,暑氣襲來,似乎蟬也焦躁不安,加速了鳴叫。因為離別的焦慮,所以暮蟬之“急”乃是最強烈的感受。夜色來臨,周圍的氣氛變得安靜,人的情緒也稍微平靜,於是安靜下來欣賞那被清露打濕的紅蓮,頓覺神清氣爽。心情的平穩才促使離別者坐近“歌筵”,參與這餞別的盛宴。上闋的三句,蟬聲“急”意味著歸人心急,“少留”意味不願久留,“歸騎”暗示歸心似箭,“促”是坐近,卻也暗示著催促上路的心情,字句之間透露出晏殊迫切歸京的心情。
下片選取了筵席間話別的情景來呈現離別的情意。作者猶如摘錄了友人的話來營造現場感。“為別”二句可視為送別者對晏殊的寄語。一勸他“莫辭金盞酒”。因為這酒杯中盛滿了摯情厚意;二勸他“須近玉爐煙”,希望他回朝後應儘可能多接近皇帝,才能仕途平穩。這直白的言語在離別時分絲毫不顯做作,也沒有世故庸俗之感,只是朋友間誠樸的心聲。送別的話大概也澆中了晏殊複雜的心緒塊壘,於是他深長地感慨“不知重會是何年”,向歌筵中的友人們表達了依依不捨之情。
這首小令內容雖取自普通的日常生活場景,然敘事婉轉,立意含蓄,語言清雅不膩,確是一篇淡雅內斂之作。
民國趙尊岳《珠玉詞選評》:此詞雖屬尊前酬唱,同具深情,並見氣象。“少留”句一往三復,無限縈迴,因歌筵而欲遲歸,七字中竟含四義,造句之工,行文之順,讀來絕無捍格,詞家所謂沉鬱也。窺前闋詞意,似為歌筵而少留。惟作者意不指此,故自歌筵引出後闋說明別意,兼以此行或仍內調他遷,相見不知何日,是以倍加珍重,更深惜別之思。最後始就歇拍揭出少留之意,方知不為歌筵而為惜別。惜別固人之恆情,亦詞中所常見,每每作泛語,述交誼、道生平而已。惟名家於此,即不輕易落筆,雖常題亦當以作法之巧,見其工力,則故運迴環之妙緒,於過拍處作一頓挫,實則非頓挫也,極沉鬱之至也。先謂因歌筵而遲歸,以惑人目,至末句始以畫龍點睛之道出之,則惜別自益見其深也。詞中述官事每難避俗,更以顯宦自述,益易涉於淺俚。今僅輕輕以“須近玉爐煙”為言,氣象固闊大,文字尤雅潔,其日“須近”者,達官每以親侍朝廷為恩惠,此行蓋冀內用復台閣之任也。心有所思,宣之口吻,不落俗套,不避引嫌,非城府坦率,地望崇隆者,曷克臻此。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謚元獻,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少年時就以才氣聞名,七歲能屬文,十四歲以神童招試,被真宗賜同進士出身。仁宗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一生顯達,好文學,喜人才,當時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張先等不少名士皆出其門。晏珠是北宋初期有影響的詞人。他的詞承襲五代,受馮延巳的影響較深,所作多以男歡女愛、佳會宴遊為題材,但不矯揉造作,富於個性特徵,能真實反映出上層士大夫的生活情趣,風格閒雅婉麗,造語自然,雖有富貴氣,卻多少擺脫了濃艷的脂粉味。有《珠玉詞》,存詞一百二十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