浡泥國

浡泥國,古地名。明朝時中國的屬國。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島北部汶萊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浡泥國
  • 類別:古代國名
  • 現今國名:汶萊,即汶萊達魯薩蘭國
  • 信仰:伊斯蘭教
  • 國家領袖:麻那惹加那(當時)
  • 主要民族:馬來族
歷史,文物,浡泥國王墓,

歷史

浡泥國”即今汶萊達魯薩蘭國,與中國早有交流,北宋時曾有使節前來。
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遣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為使節出使浡泥國。二人回國時,浡泥國王馬合謨沙(en:Muhammad Shah of Brunei)派使者隨同來朝。
永樂三年(1405年)冬,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1402年即位)遣使貢獻土產,明成祖封其為國王並賜印誥。麻那惹加那大喜,決定親自來中國朝謝,攜王后、王子、親屬多人渡海抵達福建,明廷派遣官員沿途盛情款待。
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麻那惹加那一行到達京師(今南京),朝見成祖。
麻那惹加那停留月余後不幸染病,經御醫調治無效,當年八月病卒於館舍,享年28歲。遺囑希望“體魄托葬中華”,成祖輟朝三日,派遣官員以致哀悼,謚為“恭順”,以中國王禮葬之於南郊安德門外石子崗,命入籍的南洋人為其守墓,每年春秋由專人祭掃。又敕其子遐旺襲封國王。
因浡泥國人信奉伊斯蘭教,故墓葬風格與中原相異。墓區後來逐漸荒廢,墓葬湮沒林間,被當地民眾稱為“回回墳”。

文物

1958年文物普查期間,重新發現倒伏的兩塊斷碑,根據殘存碑文確定“回回墳”墓主即浡泥國王。其後,南京市對墓冢、神道碑和神道等進行了修補和復位工作,又復建了牌坊、神道碑亭及祭台。
1982年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01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汶萊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的長妹瑪斯娜公主拜謁了浡泥國王墓並為剛剛建成的“中國-汶萊友誼館”揭牌。
2008年10月23日,投資2300萬元的汶萊風情園建成,並再次由瑪斯娜公主等揭幕。

浡泥國王墓

浡泥國王墓,目前所在地,中國南京。王墓坐南朝北,遙對牛首山,前臨碧池,周邊樹木豐茂。神道兩側,分列武將、虎、羊、馬、馬夫石像,石刻雕刻技法頗具異域風格。墓冢在神道盡頭,形制與蘇祿國王墓相似,呈圓形,於中央堆土,周匝圍以花崗岩。墓碑上書“浡泥國恭順王墓碑”,碑文記載國王事跡、朝廷禮遇及墓葬營建情況,為大學士胡廣撰寫,太監張謙就地選石刻成。
目前陵墓周邊劃為“浡泥國王墓風景區”,占地面積為17公頃,是國家AA級旅遊區,由浡泥國王墓墓區、汶萊風情園及服務區三部分組成。墓區尚存祭祠、神道石像、墓冢等建築,保存情況較好;殘斷的墓碑被重新立起,碑文多已磨滅。“汶萊風情園”內有中國-汶萊友誼館、清真寺、汶萊水苑、水亭、小街、迷宮、送風閣等設施,友誼館內常設中文兩國往來歷史的圖片和實物展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