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儀渠

古* 狼湯渠分黃河水東流至浚儀縣(今河南開封市)境一段的別稱。東漢明帝王景與將作謁者王吳修浚儀渠,吳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復為害,為王景全面治河的前奏。

基本介紹

汴渠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它的前身就是戰國時期魏惠王開鑿的人工運河鴻溝。這條河的主幹以今開封為中心,從今滎陽縣以北分黃河水東流,經開封折向東南,再經今淮陽縣注入潁水,最後流入淮河。自秦代以來,由於黃河泛濫,河道屢遭侵奪,鴻溝漸漸被毀棄。到兩漢時期,這條河稱莨盪渠,又稱汴渠。從史書記載來看,莨盪渠原本是大禹治水時所開鑿;浚儀渠則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似乎都出現在戰國時期魏惠王開業鴻溝之前。其實,無論是稱莨盪渠、浚儀渠,還是稱鴻溝、汴渠,甚至還包括在這裡曾先後出現過的沙水、蔡水、官渡水等名稱的河流,大體上都可以看作不同時期的同一條河流,或者一條河流的不同河段。儘管這些河流可能並不完全是同一個河床,但它們的走向都是自開封附近向南或向東,大體上都是東南走向,流入淮河。
汴渠的修治,對於開封的發展影響尤為巨大。這條河連線黃河淮河,自戰國時期便是南北水運交通大動脈。西漢未年,由於黃河長期泛濫,渠道多處被淤塞,航運受阻,難以全線通航。王景對汴渠的修治,暢通了南北水運,恢復了開封水運交通樞紐的地位,也促進了開封的發展和繁榮。正是因為汴渠,到南北朝時期,開封由縣治升為州治,由浚儀改稱汴州。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再次對汴渠進行疏浚,改稱通濟渠,成為大運河最重要的河段。唐朝以後,通濟渠又稱汴河,不僅是水運交通命脈,也全國的經濟命脈,為開封帶來了無限的財富。到北宋,開封終於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大都市。時至今日,開封仍簡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