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箏歷史,起源,浙派代表,五知齋琴譜,浙派古琴影響,
琴箏歷史
起源
上年11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藝術名列其中。這意味著中國繼崑曲之後又一古老的藝術被全人類所重視,並作為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在世界範圍內予以保存。
古琴藝術歷史悠久,至少可溯到周代,戰國時期俞伯牙、鐘子期的故事一直被視為人際交往中知音的典範。在中國藝術文化結構中,古琴的地位顯得十分突出,所謂“琴棋書畫”便是“琴”字當頭。許多與琴有關的故事成為廣泛流傳的千秋佳話:漢代卓文君一曲《鳳求凰》而與司馬相如得遂美滿姻緣;諸葛亮擺下空城計在城頭彈琴嚇退司馬懿;嵇康臨刑時索琴彈奏,惋嘆“《廣陵散》自此絕矣”……古琴共七弦,每弦13徽各成一音,音色變化極為豐富。班固《白虎通》云:“琴者,禁也,以御止淫邪,正人心也 ”;蔡邑《琴操》云:“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返)其天真也”。可見古人把琴看作是高尚道德情操的象徵。
浙派代表
在歷史長期的傳承中形成不同的風格與流派,諸如浙派、虞山派、諸城派、九疑派等,其中浙派的影響尤大,其創始人是南宋永嘉人郭沔。
郭沔字楚望,約嘉泰至寶佑年間(1201—1251)在世,是南宋後葉較有影響的教育家。南宋亡國後他避亂衡山,以琴書自娛。一生中創製許多琴曲,惜大多散佚,存世者僅《瀟湘水雲》與《泛滄浪》二曲。
《瀟湘水雲》曲始見於明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1425);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廣西人黃獻所輯之《梧岡琴譜》和後來楊嘉森增補改名的《琴譜正傳》、明蕭鸞編的《杏莊太音補遺》以及萬曆年間問世的《浙音釋字琴譜》等十餘種琴譜大都收錄,屬蕤賓調。全曲共10段,每段有標題,旨在詮釋本段所表達的感情和意境。清康熙刊本《琴譜析微》所收的《瀟湘水雲》已發展到13段;至雍正刻本《五知齋琴譜》則增加到18段外加一尾聲,可見現在所聽到的《瀟湘水雲》是經過後人多次修改增補的作品,今人演奏此曲,大都依據《五知齋琴譜》。
五知齋琴譜
歷代琴譜所收此曲,大都附有《解題》,如朱權《神奇秘譜》云:“每欲望九疑,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慊慊之意也。然《水雲》之為曲,有悠然自得之趣,水光雲影之興,更有滿城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後繼諸家大多因襲此說。在朱權看來,《瀟湘水雲》所追求的是一種空靈高遠、超脫飄逸的精神境界,像他一樣放縱瀟灑,實際上是曲解了郭沔的原意。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6子,就封於大寧,謚獻王,世稱寧獻王。他生長在帝王之家,沉溺於溫柔富貴之鄉,自然不會有郭沔所遭遇的亡國之痛和喪邦之辱。宋室南渡之後,趙宋王朝一直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對金戰爭的結果是以犧牲北方全部領土來求得偏安局面。元蒙滅金後大舉南侵,人民顛沛流離,縱然登高覽遠,也應是“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文天祥【念奴嬌】),在“鐵騎滿江畿,風塵惡”(岳飛【滿江紅】)的境遇中,哪裡還有“悠然自得之趣,水光雲影之興”的閒情逸緻?朱權此說,實在是一廂情願。
浙派古琴影響
浙派古琴在全國影響深遠,代有傳人,活動範圍大抵在滬杭一帶,代表人物有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代表性琴曲有《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琴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