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
浙江餘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考古調查勘探面積總計約1平方公里,共發現了由六個相鄰的環壕圍溝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截至2012年已發掘面積近19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397座、灰坑21座,建築遺蹟10處,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類文物 4000多件。
環壕概況
2008年10月~2010年1月,在玉架山遺址發掘時發現了圍繞遺址周邊的完整的環壕遺蹟,編號為環壕(發掘的主要收穫已刊登在《中國文物報》2010年2月26日第4版),這是良渚文化首次發現環壕遺存。環壕內主要分布有墓葬和建築遺蹟,為了解環壕以外的遺存與環境,以玉架山為中心,經過三年多的調查勘探和發掘,又在玉架山環壕的北面和東面發現了環壕、環壕、環壕和環壕,而2008年發掘的位於玉架山環壕西面的燈籠山遺址經過進一步探掘也同樣存在環壕,後來統一編號為環壕。通過對遺址周邊進行的初步鑽探,未發現有遺址分布,因此玉架山遺址的六個環壕應統一構成一個完整的聚落組合。
環壕:已發掘的西面的大部分,根據對四個轉角和東、南、西、北各段的解剖發掘並結合鑽探,顯示壕溝平面總體上呈方形,東北轉角略成“丁”字形,往北延伸與環壕相接。環壕邊長約134~155米,面積20000餘平方米,發掘面積約10000平方米。壕溝寬約3.35~15.2米、深約0.60~1.25米。環壕內有墓葬、建築遺蹟、灰坑和砂土層等遺蹟,已清理良渚文化墓葬267座、建築遺蹟8處、灰坑18座和砂土層遺蹟3處;墓葬出土陶、石、玉器等各類遺物約2700件(組);其中200號墓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約110件(組)。環壕內共發現2處用石渣鋪墊的“砂土層”遺蹟,表面較為平整。“砂土遺蹟”位於環壕土台的中部,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約7.8~18米、最厚處約0.15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局部被後期破壞。平面上發現少量排列不規則的柱坑遺蹟和F3~F5。應具有公共廣場或祭祀的功能,墓地主要分布在“砂土遺蹟”的南、北兩大區域。“砂土遺蹟”位於環壕土台的東南部,為邊長約8~10、厚約0.15米的方形遺蹟,面積約80平方米,其上埋設1件陶缸。“砂土遺蹟”周邊也分布有較多墓葬,僅發現一座墓葬打破它。
環壕:東西長約100、南北寬(東段殘長)存約40米;東南轉角處壕溝最寬6米、深0.75米(不含壕溝內的取土坑);發掘面積2300餘平米,清理墓葬44座;靠近土台的內岸邊局部鋪設塊石,環壕填土中出土較多實用器殘片。 環壕:東西長130米、南北寬75米;遺址面積近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3000平方米。
壕溝西段寬約9.5米、最深1.5米;已清理了良渚文化墓葬40座和建築遺蹟2處。在H18內出土了良渚文化首次發現的櫓,或許反映了壕溝具有做為水路通道的功能。
另外,環壕內也發現一處鋪墊砂土的廣場遺蹟。
環壕:東西長90米、南北80米,面積7000餘平方米,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壕溝西段最寬4.25米、最深0.65米,工作才剛剛開始。 環壕:大部分被破壞,僅東南角尚存3000餘平方米。發掘面積1300餘平米,清理墓葬28座,出土隨葬品近400件(組)。
環壕(燈籠山遺址):邊長近70米米,遺址面積近5000平方米,發掘面積近1100平方米,清理墓葬18座,出土玉琮、朱漆柄石鉞等遺物近200件(組)。
這些環壕的平面形狀均大致為圓角方形,略呈正南北方向。開挖環壕的同時,將環壕內部填高,形成可供居住和埋墓的土台,壕溝的底部及外圍,留下較多的大小和深淺不一的取土坑。環壕形成後既可起到防護作用,同時也具有水陸交通和生活用水的功能。從已發掘的各環壕內出土的墓葬看,從良渚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晚期,因此各壕溝的開挖年代應主要在良渚文化早期。隨著使用和傾倒生活垃圾,環壕被逐漸的填埋,而喪失了部分功能。
墓地收穫
除了剛開始發掘的環壕外,其餘5個環壕內皆清理了數量不等的墓葬,從已發掘情況看,各環壕內的墓葬均有高低不同的等級,年代上大致貫穿了良渚文化的始終。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頭向以朝南為主,人骨架保存較差,可分辨的多為仰身直肢葬,個別為二次葬,少數墓葬清理出葬具痕跡,個別墓葬在棺上或棺槨之間放置陶、石、玉器等遺物;迭壓打破關係較少。隨葬品數量多寡不一,少的僅一、兩件,多的達110件(組),兩座墓葬無隨葬品;陶器種類有鼎、豆、罐、缸、尊、盤、盆、簋、雙鼻壺、紡輪等,其中鼎、豆、罐(或尊)是陶器的基本組合;玉器主要有琮、璧、鉞、三叉形器、璜、冠狀梳背、鐲及數量較多的錐形器、管珠等,其它玉器還有環、魚、帶鉤、端飾、紡輪和墜飾等,種類豐富;石器主要為石鉞,有少量石鏃和網墜等;另外還出土少量漆木器、野豬獠牙和鯊魚牙齒;玉器所占比例約為60%。玉架山遺址共清理墓葬397座,是迄清理良渚文化墓葬數量最多的遺址。出土遺物4000餘件(組)。
無論從環壕面積和墓葬數量以及等級規格方面,都是以環壕為最。環壕貴族墓地位於土台的中心區域,已發掘了約20座規格較高的出土玉琮、璧和三叉形器等玉器的墓葬。其中149號墓出土了玉琮、三叉形器、冠狀梳背、紡輪、成組錐形器等玉器及朱漆柄石鉞和陶缸等遺物,是遺址內已知最高等級的男性墓葬。
200號墓是玉架山遺址最高等級的
墓葬,遺物豐富、精美。該墓葬是繼瑤山之後良渚文化早期浙北地區已知最高等級的女性顯貴大墓。出土了平頂透雕刻紋冠狀梳背、琮式鐲、龍首紋錐形器、匕形器和成對的箸形器等器物,豐富了良渚文化早期的玉器資料。
重要意義
從已經發掘的情況看,玉架山遺址各環壕內的墓葬均有高低不同的等級,年代上大致貫穿了良渚文化的始終。隨葬品數量多寡不一,少的僅一、兩件,多的達110件(組),陶器種類有鼎、豆、罐、缸、尊、盤、盆、簋、雙鼻壺、紡輪等;玉器主要有琮、璧、鉞、三叉形器、璜、冠狀梳背、錐形器及管珠等,首次發掘出土了有刻劃符號的玉璧;石器主要為石鉞,首次發現了帶有完整漆柄的石鉞,另外還有少量石鏃和網墜等;玉器所占比例約為60%。玉架山遺址是清理良渚文化墓葬數量最多的遺址。
玉架山遺址西距良渚古城約20餘公里。南面是首次發現良渚文化水稻田的
茅山遺址,西南面是埋葬了與反山、瑤山相同等級的貴族墓葬的橫山遺址。在遺址周邊約20平方公里範圍內,經調查和發掘的良渚文化遺址已經有20多處,表明臨平山的西、北部地帶存在著一個較大規模、較高等級的僅次於良渚古城地區的良渚文化的中心聚落。
玉架山遺址首次發現的由六個環壕組成的完整的聚落, 第一次揭示出了良渚文化社會的一個基本單元,六個環壕應該代表了六個相關的氏族,而這6個氏族共同組成一個完整聚落。而且從6個環壕的面積大小、分布位置和墓葬等級等方面也都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地位。玉架山遺址的發掘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會組織結構,人口數量,氏族內部和氏族之間的等級關係等都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視野。
玉架山遺址的發掘,第一次發現了由多個環壕組成的環壕聚落,這種聚落模式不僅是良渚文化的首次發現,也是長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發現,是田野考古上的一次新的突破,對於該地區以及良渚文化以後的考古工作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玉架山遺址聚落模式在良渚文化考古和長江流域史前考古中都是新發現。這一完整聚落的發現,為研究良渚文化社會的組織結構、基本的社會組織單元及其人口數量、
氏族內部和氏族之間的等級差異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視野。
玉架山遺址地處餘杭東部,西距良渚古城20餘公里。它的南面是發現了良渚文化水稻田的
茅山遺址,西南是發現貴族墓葬的橫山遺址。在遺址周邊約20平方公里的範圍,經調查和發掘的良渚文化遺址已經有20多處,表明臨平山的西、北部地帶存在著一個較大規模、較高等級(僅次於良渚古城地區)的良渚文化次級中心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