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浙江象山縣)

象山縣

浙江象山縣一般指本詞條

象山縣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下轄縣,位於東海之濱,居長三角地區南緣、浙江省東部沿海,位於象山港三門灣之間,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立縣,因縣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由象山半島東部及沿海608個島礁組成。

象山縣陸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61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925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線的1/8,其中大陸海岸線349平方公里,島礁海岸線576平方公里。2017年末,全縣轄有3個街道、10個鎮和5個鄉,共有47個社區居委會(按2017年統計用區劃代碼計數則為49個)和49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52.6萬,戶籍人口55.0萬。

2018年10月,象山縣入選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2019年10月8日,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象山縣
  • 外文名稱:Xiangsh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石浦鎮、西周鎮、鶴浦鎮
  • 政府駐地:丹東街道後堂街21號
  • 電話區號:0574
  • 郵政區碼:315700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東部,寧波市東南部
  • 面積:1382平方千米(陸域)
  • 人口:52.6萬(2017年末常住)
  • 方言吳語寧波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象山影視城中國漁村石浦漁港古城花岙石林檀頭山
  • 機場寧波櫟社國際機場
  • 車牌代碼:浙B
  • 城市標語:休閒象山,漁開天下
  • 行政代碼:330225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工業,農業,商業,交通,政治,主要領導,機構設定,社會,教育,旅遊景點,象山影視城,中國漁村,石浦漁港古城,松蘭山,東谷湖,花岙石林,風門口,靈岩山風景區,儒雅古村,文化場館,方言,城市榮譽,

行政區劃

象山歷史悠久。據塔山史前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於此生息繁衍。春秋時,象山為越國鄞地。漢為鄞縣、回浦(後改章安)兩縣地。唐初分屬寧海及鄮縣。唐神龍二年(706),象山立縣,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縣以山名,屬台州,廣德二年(764),改隸明州(明代改稱寧波)。
民國元年,南田立縣,治樊岙,同年4月,劃象山東溪嶺以南地入南田縣,遂遷治石浦。翌年取消劃並,南田還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縣,另置三門縣,南田為其轄地。
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10月成立縣人民政府,屬寧波專區,1952年,南田從三門劃歸象山。1954年4月,象山改隸舟山專區。1958年10月,寧海縣併入象山,隸台州專區。1961年10月,復置寧海縣,象山還治原境,回屬寧波專區(後稱地區)。1983年,寧波地、市合併,象山為寧波市屬縣。
石浦石浦
解放初設4區、2鎮、18鄉,至1985年,全縣轄5區5鎮32鄉。1992年5月,撤區擴鎮並鄉,全縣轄13鎮6鄉。
2017年末,象山縣下轄3個街道、10個鎮和5個鄉,共有49個社區居委會和490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後堂街21號。
鄉鎮和街道面積戶籍人口社區數行政村數
47.79
64762
10
26
36.53
46080
8
29
爵溪街道
44.45
12522
3
6
136.87
80023
10
54
163.90
46108
4
74
105.09
33792
4
34
70.67
31389
2
28
87.12
21482
1
23
86.83
18205
1
21
67.83
34778
1
28
71.05
21221
1
21
53.68
18663
1
24
102.01
28080
1
28
93.53
23522
1
20
44.47
19024
0
19
48.84
13610
0
16
48.30
14077
0
21
73.22
21634
1
18
象山縣
1382.18
548970
49
490
本表格參考資料均來自象山縣人民政府網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象山縣
象山縣介於北緯28°51′18〞-29°39′42〞、東經121°34′03〞-122°17′30〞之間。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中段,寧波市的東南部,在象山港三門灣之間。其地理位置北臨象山港,與鄞州區奉化市隔港相望;東北遙對舟山市普陀區的六橫島和寧波市北侖區的梅山島;東瀕大目洋;南接貓頭洋,隔三門灣與台州市三門縣相峙;西連寧海縣,象山半島自寧海縣紫溪、梅林至一市東延入海。象山處於象山半島的東部,由象山半島東部本土和沿海600多個島礁組成,具有“三面環海,一線穿陸”的理特徵。
象山象山

地形地貌

象山位於浙東丘陵的沿海地區,山地面積為793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0%左右。縣內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緩,山嶺起伏綿延。地形總體特徵是丘多、山低、坡緩。
象山縣(浙江象山縣)
全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天台山余脈自寧海縣向東延伸至象山半島,形成了縣境西北部寧象交界處的最高部分。這些山峰,山體宏偉,峰巒迭起,主峰多在500米以上。其中東搬山由寧海縣茶山蜿蜒而來,群峰綿亘,主峰海拔810.8米,為本縣第一高峰。其東南有牛料崗,海拔756米,是本縣第二高峰。周圍有海拔300-700米的山峰20餘座。
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較廣,縣內主要有爵溪山地、黃避岙山地、南鄉山地等3片。
象山縣境東西最大距離為7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為90千米。陸地總面積1175平方千米,其中半島部分為995平方千米,島礁部分為180平方千米。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於沿海地區,這些平原多由海灣促淤成灘,經過人工圍塗而成,稱為海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東部各海灣和南部三門灣。其特點是面積大、範圍廣,占象山平原的主導地位。其中南莊平原和定山平原面積最大,歷有“上八萬(畝)”、“下八萬(畝)”之稱。
此外,象山還有沖積平原,以山前衝擊扇為主要形態。因境內山勢矮小,腹地短淺,所以面積不大,以丹城、白石、九頃、梅溪一帶比較典型。
洪積平原以溪谷平原為主要形態,形狀多為狹長,大多地處溪谷。
象山溪河源短流促,獨注入海。流域面積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水系有大塘港、南大河、淡港、西周港、下沈港、東塘河、樊岙港。其中大塘港水系位於定山平原,流域面積為134平方千米。幹流大塘港原為三門灣內港,1975年堵口蓄淡成河,長18千米,平均寬500米。

氣候特徵

象山縣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年平均約248天,生長期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6—17℃),溫和濕潤,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以上)。但颱風活動頻繁,常伴有狂風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獨注入海,工程調蓄性能弱,而且河網密度低,潛伏旱澇災害隱患。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徑流總量9.33億立方米,降雨徑流時空分布呈現自西北東南遞減,集中在梅雨、颱風期間,為雙峰型。年際變化極度偏離均衡,變幅最大為2.83,以及工程地質、地形、淹沒移民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困難。
象山縣(浙江象山縣)
由於地形不同,縣內西北部與東南部沿海地區在氣溫西北部比東南部石浦地區略高,年積溫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區都要超過東南部的石浦地區。

資源

土地資源

土壤種類
境內土壤有土類5個,亞類13個,土種52個。紅壤類,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面積69333.33公頃,占全縣土地面積64%。黃壤類,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山脊崗背,面積293.33公頃,以西周鎮為多。潮土類,主要分布沿海旱地門前塗、兵營塘、金星永安塘、高塘群英塘等,面積3266.67公頃,占全縣土壤2.6%,母質為近代海相沉積,土層深厚。鹽土類,曾受海潮浸淹,鹽分重,大多是新圍墾塘田,面積4866.67公頃。水稻土類,分布濱海平原和山谷溪畔,為縣主要農耕土壤,面積30200公頃,約占土壤總面積29%。
山丘坡地
共72000公頃。宜農耕地7953.33公頃,主要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坡度平緩,土層較厚,水利條件好,宜糧食作物和水果、茶葉生長。宜林坡地50000公頃,主要分布丘陵和低山地。宜營造用材林坡地30666.67公頃,宜發展薪炭林坡地20000公頃,草坡地4666.67公頃,宜放牧牛羊。農林牧皆難以利用的近4667公頃。
沿海平原
相對高度<5米、坡度<3°平地46213.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33.36%。小部分為陸相沉積小平原。大部分為歷代由海塗圍墾而成的沿海海相沉積平原,總面積31533.33公頃,主要有10塊,分布於象山港、東部海灣、三門灣沿岸。
北部象山港沿海平原西周平原2950公頃,黃避岙平原200公頃,賢庠平原1450公頃,珠溪平原1600公頃,均主產水稻。
東部沿海平原南莊平原6300公頃,為縣內最大海積平原,主要產糧區之一。錢倉平原850公頃,主產水稻。
南部三門灣沿海平原定山平原5800公頃,系海積平原,僅次於南莊平原,平均海拔3~5米,為縣內主要產糧區之一及最大蔬菜基地和大豆產地。金星平原1400公頃,平均海拔3~5米,主產水稻,盛產棉花、柑橘。高塘平原1900公頃,系海積平原,平均海拔3~5米,主產水稻、棉花、柑橘。
沿海灘涂
有大小灘涂25處,沙灘(石灘)11處。灘涂面積20526.67公頃,宜圍墾6526.67公頃。
建設用地城鎮、鄉村及工礦用地主要分布中心城區、石浦、西周、牆頭、鶴浦、賢庠、定塘等地,總計面積11416.63公頃。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木本植物91科、242屬、479種,其中喬木215種,浙江七子花、福建柏、銀杏、金錢柏、天竺桂、花櫚木、浙江楠、天目木蘭是國家保護植物,紅木樨(丹桂)為象山歷史上的特名貴花卉,宋人稱之為“象山花”。草本植物以雜草為主,牧草、藥材、花卉資源亦豐。
木本植物有89科262屬594種(含4亞種46變種9變型21栽培種),其中裸子植物9科22屬52種(含4變種9栽培種),被子植物80科240屬542種(含4亞種42變種9變型12栽培種)。常見草本44科123屬156種(含2亞種4變種),常見菌類植物12科15屬17種,常見藻類植物28科34屬37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蘇鐵、華南蘇鐵、銀杏、水杉、珙桐,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福建柏、大葉櫸樹、鵝掌楸、樟、浙江楠、花櫚木、紅豆樹、紅椿、松茸、厚朴、金錢松、凹葉厚朴、喜樹、浙江七子花。
動物資源
野生哺乳類約14科,鳥類約33科,爬行類約9科、40餘種,兩棲類約7科、10餘種,以蛙類為主,昆蟲類21目、122科、700多種。淡水魚10科22屬,海洋魚類4綱、29目、152科、300屬、442種。
野生哺乳類現15科31屬38種,鳥類44科109屬187種,爬行類1O科26屬29種,兩棲類4科5屬9種,昆蟲類63科171屬197種。
象山縣樹為香樟、縣花為丹桂(象山紅木樨)、縣果為象山柑橘。

水資源

水資源總量
全縣水資源總量9.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總量低於全省、全國20%左右,屬水資源缺乏地區。西部徑流區,面積163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14354萬立方米。中部徑流區,面積222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18122萬立方米。南部徑流區,面積389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28609萬立方米。北部徑流區,面積248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19050萬立方米。海島徑流區,面積154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7647萬立方米。
河道
全縣河道總長度710公里,河網密度0.61公里/每平方公里。大塘港,流域面積134平方公里,河長18公里。南大河,流域面積82.17平方公里,河長7.8公里。淡港,流域面積52.5平方公里,河長5.5公里。白墩港,流域面積49.91平方公里,河長7.8公里。下沈港,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河長4.2公里。鶴浦大河,流域面積41.3平方公里,河長5公里。大長溪,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河長3公里。
水庫
總蓄水量1.37億立方米。庫容1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20座,其中500萬立方米以上6座,1000萬立方米以上4座。大塘港水庫總庫容3135萬立方米,溪口水庫總庫容1250萬立方米,倉岙水庫總庫容1065萬立方米,隔溪張水庫總庫容105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境內有鋅、銅、鐵、磁鐵、褐鐵、白鎢、鋁9個金屬礦種,儲量不豐。非金屬礦有氟石、火山玻璃岩、粘土、石英砂、晶簇石英砂等,礦點23處。花崗岩儲量豐富。

海洋資源

水產
象山緊靠大目洋、貓頭洋、漁山三大漁場,發展漁業條件優越,系漁業大縣。主要水產資源有黃魚、帶魚、烏賊、鯧魚、龍頭魚、鰳魚、蝦、蟹、石斑魚、海鰻、海帶、紫菜、泥螺等。
海水化學
每年各有兩次鹽度升降,5~6月間梅雨,降;9~11月間長江水南下,降;6月後,台灣暖流上,升;11月後海水垂直混合強烈,升。象山港海域,夏季鹽度最高為28.13‰,三門灣海域為25.14‰,大目洋為26.5‰~30.8‰。
海鹽
象山製鹽歷史悠久,唐時就利用海水煮鹽,北宋設玉泉鹽場。新中國成立後,圍塘興建白岩山鹽場、大徐鹽場、新橋鹽場、旦門鹽場、昌國鹽場和花岙鹽場等六大鹽場,目前有鹽田生產面積978.87公頃。年產量平均6萬噸左右,質量名列省市前茅。
潮汐能
潮差冬小夏大,潮位冬低夏高,潮差一般在3米以上。東部淺海,潮流明顯呈旋轉流,流速存在季節性差異,表層流速最大138厘米/秒。象山港潮流,呈往複流,港口平均100厘米/秒,最大184厘米/秒。石浦港潮流,呈往複流,口門最大流速300厘米/秒。

人口民族

人口

宋乾道(1165-1173)年間,始有記載,凡12304戶、32962口。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為11583戶、44470口。萬曆三十年(1602),減至3802戶、13138口,平均每年減160人,概為逃避賦役,漏報、脫報所致。
順治元年(1644)為18665丁,雍正元年(1723)減至17761丁,同治七年(1868),增至211955人。
民國24年(1935),全縣54206戶、213498人,其中男119332人、女94166人。後因戰亂及災害頻至,人口又減。民國36年(1947)僅48764戶、203271人,其中男109155人、女94116人。12年間減5521戶、10227人,年均減460戶、852人。
解放後,人口迭有變動。1953年至1959年為第一個生育高峰期,年均出生率34.75‰,死亡率7.64‰,自然增長率27.11‰,遞增率21.2‰。1960年後,經濟暫時困難,人口增長暫緩。次年出生率23.82‰,死亡率7.53‰,自然增長率16.29‰。又因精簡下放,戶口變動較大,人口變動率達15.9‰。
1962年至1966年為第二個生育高峰期,年均出生率36.8‰,死亡率8.15‰,自然增長率28.65‰。
1972年後,逐步實行計畫生育,控制人口增長。至1980年,年均出生率18.77‰,死亡率5.94‰,自然增長率12.82‰。其後人口增長漸趨穩定。1982年,全縣130166戶、475720人。1984年達136619戶、488031人,出生率15.67‰,死亡率5.44‰,自然增長率10.23‰,為象山縣歷史上最低一年。
1985年,全縣實有153379戶、496838人。
2013年,象山縣人口數量為52.74萬人。
截至2018年10月15日,象山縣人口數量為54.897萬人。

民族

古時居民為于越族。秦統一後,歷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立縣,居民同化為漢族。截止2010年漢族依然是絕對主體,其他有蒙、回、滿、苗、藏、瑤、畲、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20多個。

經濟

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498.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3.16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222.66億元,增長5.5%,其中工業增加值169.53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203.09億元,增長9.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5.1:44.4:40.5,調整為14.7:44.6:40.7。人均生產總值90640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9917美元),比上年增加9873元。

工業

建縣前,象山已有百作工匠活動。後傳統行業有造船、曬鹽、泥石、木竹、棕棉、紡織、磚瓦、陶瓷、造紙、鐵錫等。
改革開放以後,象山工業始終站在前列,充當著象山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隨著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成熟而完整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形成了“針織、汽配、水產食品加工、輸變電、裝備製造及關鍵機械基礎件”等五大傳統優勢產業。21世紀以來,象山工業在一輪臨港重工業的建設熱潮中實現了華麗轉身,以船舶修造為代表的臨港重工業強勢崛起,扭轉了我縣輕工業為主的局面,工業重型化趨勢日趨明顯。軟體產業、光伏產業等新興高科技產業的興起,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加速融合,又為象山工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17年,工業生產總值169.53億元。

農業

宋代,縣有田地山共131920畝。元代增至476221畝。其中田地189052畝。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有田139715畝,地126365畝。清雍正時(1723一1735),田畝數基本相若。民國24年(1935),全縣耕地(含南田縣)279984畝。作物以水稻、麥、番薯等糧食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芒麻、蠶桑。
象山縣客運中心象山縣客運中心
1953年,農業產值從1949年的2516萬元增至3321萬元,增長32%。是年,縣設農林科。1956年設農業局。農業合作化後,開展治山、治水、改士和興修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廣良種,使用農械農藥,改單熟制為多熟制,套用系列配套增產技術。1978年農業產值達6850萬元,比1949年增1.7倍。
至1985年4月,全縣有各種專業戶17000餘戶,各種經濟聯合體2500個,專業村71個。是年,糧食畝產668.6公斤,總產20.68萬噸,農業產值9276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23%和35.43%。農民人均收入488元,比1978年增長近4倍,7年間年平均遞增21.8%。
至2012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產值98.29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8.6億元,畜牧業產值8.6億元,漁業產值69.5億元。
2012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6.8萬畝,糧食播種面積26.19萬畝,產量10.45萬噸,水果總面積18.73萬畝。
至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產值121.15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21.36億元,畜牧業產值6.20億元,漁業產值89.37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5元。2017年糧食物播種面積20.51萬畝,產量9.54萬噸,水果總面積16.73萬畝,產量19.6萬噸。全縣形成了白鵝、柑橘、梭子蟹、南美白對蝦、楊梅、大黃魚、外銷蔬菜、紫菜“7+1”農業龍型特色產業,種養殖面積達36.65萬畝。
柑橘是象山的縣果,栽培歷史悠久,全縣柑橘栽培面積10.6萬畝,形成了以“大分”“上野”等品種為主導,以“紅美人”“春香”等雜柑為代表的優質、高效、精品柑橘生產體系,2017年“紅美人”均價達60元/公斤,橘農畝收入5-10萬元,是普通柑橘效益的10倍以上。象山是浙東白鵝主產區,全年飼養量80萬羽,種鵝存欄25.4萬羽,年產值1.36億元,2014年浙東白鵝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目前象山是全國浙東白鵝最大的種苗輸出基地。
全縣大力發展高效、優質、精品、生態、安全農業,打造現代農業“兩區”升級版,累計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64個、面積10.13萬畝,實施標準化提升項目27個、面積6.4萬畝,現代農業園區項目36個、3.4萬畝。實施農業地方標準25項,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和模式圖38種,標準模式圖入戶率達100%,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達64%。創建市級以上標準化示範區89個,農業部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場16家,市級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場1家。
打造“象山柑橘”“象山梭子蟹”區域公用品牌,累計擁有市以上名牌、名牌農產品、知名商標59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7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1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個。擁有“三品一標”生產主體196家,無公害農產品192個,綠色食品57個,有機食品3個,認證面積36萬畝,主要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比率達60%以上。農(水)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98%以上。
榮譽:
2014年,第二批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
2015年,省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
2015年,省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範化縣
2015年,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2016年,第三批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範縣
2016年,浙江省森林城市
2016年,第一批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
2017年,第四批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縣

商業

唐時,已有“賈販往返於石浦東門島”的記載。
宋代,縣城有弦歌市。
明嘉靖年間,弦歌市以農曆一、六為市日。其後,白石、下沈、昌國衛、爵溪、三角域相繼開市。
清乾隆時,牆頭、南堡、溪口、淚洲頭等離城較遠處,亦“就其地相貿易”。
清道光間,叉開三叉路、新橋、田洋湖、西山下、塗茨等市,各市皆“逢日開市,百貨俱集”。
清末民初,商路漸開,市肆益增。縣城及石浦、爵溪、西周、鶴浦等地均有“較大店鋪”,除“坐賈”外,尚有“行商”流動於城鄉及縣內外之間。主要經營糧棉麻、畜禽、鮮鹹魚、竹術柴炭以及瓜果特產。
民國15年(1926)前後,全縣有集市53個,其中西周、爵溪、昌國衛、鹽倉前、石浦每日早市。同時,有商業船埠33處,出運物產主要有薯絲、糯谷、棉花、芒麻、豬牛羊、雞鴨鵝、木石竹柴及桃李、楊梅、西瓜等。北達上海、南通,南至台州、福建。與寧波、定海通航貿易,更為頻繁。
民國25年,城鄉商號增至588家,其中南田112家。是年,政府倡導興辦“合作社”,由個人人股,以“特產建社”,先後在范家山、丹城、石浦、東門島、延昌等地建立經營範圍不同的合作社5個,社員216人,股金1029元。以後發展至30個,解放前夕解體。
民國27年,丹城、石浦兩地商號曾集資分建交易公店,統一辦理商品採購、運輸事宜。石浦區亦辦起糧食交易公店。不久皆因營業不振,先後解散。
翌年,運銷外地的大宗物產有薯絲、毛竹、鮮魚、魚查及牲畜。其中薯絲運部縣、定海約50萬擔,毛竹運定海、鎮海、上海約1000萬斤,鮮魚運溫、台、國約30萬擔,黃魚拳運杭州、紹興約3.3萬擔,牲畜運郭縣、奉化,約值5000元。
民國29年,各商號按行業組建“同業公會”。丹城有商業公會7個、85戶,石浦有10個、139戶。石浦、丹城淪陷後,市面冷落,至抗戰勝利方逐漸復甦。
民國35年,城鄉商號增至727家,其中丹城103家、石浦400餘家。石浦另有漁業貨錢100餘處,攤販500餘人。
民國37年,全縣已登記之商店895家,資本1800萬元。但多屬“小本經營”,無大賈巨商。加之連年戰亂,通貨膨脹,匪害嚴重,至解放時,多數處於風雨飄搖中。
1950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額僅577萬元。同年6月,成立縣供銷合作總社,各地亦分建基層供銷社,經營農村商品購銷業務。10月,寧波專署水產科在石浦建魚市場,議訂魚價,並經營部分水產品。年底,糧食劃歸中糧公司經營。
1951年12月,始建國營商業。
1953年,農、漁業生產資料由國家全面管理,實行計畫供應。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全部由國家統一經營。1954年,縣供銷總社改稱供銷合作社。國營。水產品亦由國家控制價格,收購經營。是年,全縣各類商業(包括商業、糧食、水產、物資等系統)、農副產品收購總值達855萬元,比1952年增長28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261.7萬元,亦增長43%。
1953年11月,對私營商業改造後,各類商業(包括飲食、服務業)均有一定發展。
1957年,農副產品收購總值達1197萬元,比上年增長31.4%;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893.6萬元,比上年增長隊6.2%。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城鄉合作商業紛紛“過渡”到國營,或劃入公社供銷部,1961年,國民經濟調整,恢複合作商店13個、合作小組15個。但經營範圍仍窄,自8月至年底,營業額僅39萬元。其後,城鄉國營、供銷、合作商業以及糧食、水產、物資系統隊伍及購銷業務基本穩定。至1965年,網點818個,全年農副產品收購總值1723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844.9萬元。
“文革”期間,生產長期停滯,市場商品緊缺,購銷兩疲。1966年至1976年,全縣農副產品收購總值從2401萬元減至2197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雖從3358.4萬元增至6498.8萬元,新增部分大多是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流通渠道靈活增多。
2012年,象山縣契約利用外資1.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563萬美元、內資14.2億元,對外貿易恢復性增長,實現進出口總額17.5億美元,增長27.1%。
2017年,象山縣契約利用外資1.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073萬美元、內資60億元,對外貿易恢復性增長,實現進出口總額28.24億美元,增長17.1%。浙商回歸利用資金33億元。完成外貿進出口191.5億元,增長20.4%,其中出口179億元,增長18.9%,增長率位居全市第三,進口12.5億元,增長48.9%。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4.8億美元,總量繼續位居全市第一;核准中方投資額1.8億美元;實際中方投資額3448.65萬美元。
招商引資:2018年1-9月份,全縣完成實際利用外資1.2美元,同比增長19.3%;市外內資64億元,同比增長94%;浙商回歸利用資金45.8億元,同比增長73.8%。其中,市外內資與浙商回歸利用資金完成率已連續四個月位居全市第一。
對外貿易:2018年1-8月份,全縣完成外貿進出口85.8億元,同比下降5%。其中出口76.8億元,同比下降8.2%;進口9億元,同比增長34.7%。
外經合作:1-8月份全縣完成境外承包工程營業額3億美元,同比下降15.1%,總量繼續保持全市第一;核准中方投資額8997萬美元,同比增長106.2%;實際中方投資額5801.9萬美元,同比增長829.8%。

交通

交通建設:截至2017年年底,全縣擁有公路里程1389.499公里,公路網密度達100.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國道公路2條(象山港大橋、G527),28.208公里;省道公路3條(茅石線、盛寧線、象西線),129.199公里;縣道公路16條,267.411公里;鄉道公路38條,191.746公里;專用公路4條,13.827公里;村道公路620條,759.108公里。高速公路21.705公里,一級公路120.603公里,二級公路25.044公里,三級公路376.35公里,四級公路845.797公里。橋樑296座,總計23.773公里,隧道49座,總計20.707公里。
交通運營:截至2017年年底,客貨運方面:全縣客運企業4家,客運車輛166輛,班線46條;貨運企業16家,貨運車輛1342輛。
駕培方面:全縣駕校共4家,教練車274輛,駕培教練人員446名;
公共運輸方面:全縣城鄉公交現有車輛運營430輛(其中新能源15輛),運營線路207條(主線27條、支線15條、區間線165條),運營線路總長度達3023.44公里;丹城城區公車輛191輛(其中新能源40輛),運營線路32 條(主線22條、支線10條),運營線路總長度333.3公里;石浦城區公車輛70輛,運營線路10條,運營線路總長度96公里;
計程車方面:全縣計程車企業4家,計程車249輛。另外,個體經營戶擁有3輛營運計程車。
維修方面:全縣共有維修經營業戶248家,其中一類維修13家,二類維修37家,三類維修198家。
渡輪:“石鶴汽渡(前往鶴浦等南部島嶼)、石浦漁港碼頭(前往檀頭山島和漁山島以及環港游)
島嶼通道:橋樑296座,總計23.773公里,隧道49座,總計20.707公里。其中,三門口跨海大橋(前往高塘島)、蜊門港大橋(高塘前往鶴浦)、銅瓦門大橋(前往東門島)。
象山縣(浙江象山縣)
港口:以西周、賢庠為重點的象山港,臨港工業相配套的公用碼頭。
石浦港集臨港工業、海洋運輸、旅遊開發、漁用交易於一體的綜合性港口。

政治

主要領導

縣委書記
人大主任
縣長
縣政協主席
縣委常委、常委副縣長
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成員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穆錦斌
本表格參考資料均來自象山縣人民政府網

機構設定

人民政府辦公室
科技局
審計局
財政局
國資局
稅務局
民宗局
審管辦
公共資源交管辦
機關事務局
象山海關
象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象山海事處
教育局
文廣新聞出版局(體育局)
衛生計生局
廣播電視台
象山新聞中心
文聯
公安局
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
司法局
發改局
統計局
人力社保局
住建局
建管局
環保局
規劃管理中心
綜合行政執法局
交通運輸局
港航局
高速公路指揮部
大目灣開發管委會
住房公積金中心
房屋徵收辦
經信局
商務局
招商局
市場監管局
安監局
旅委
寧波象保合作區管委會
浙台經貿合作區管委會
象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寧波影視文化產業區管委會
石浦漁港旅遊開發管委會
水產城管委會
科創中心
國網浙江象山縣供電有限公司
菸草專賣局
鹽務管理局
電信局
農辦
民政局
農林局
水利局
國土資源局
海洋與漁業局
農機局
供銷聯社
東海灣開發建設管理中心
氣象局
水務集團
城投集團
交通集團
旅遊集團
工投集團

社會

文體
民國20年(1931)4月,成立縣民眾教育館,原通俗演講所、圖書館併入,館址設學宮。開展民眾教育、文體活動、圖書閱覽、壁報展覽等。
民國23年,石浦設民眾教育館,兩年後,因館長離職自行解散。
民國25年,在石浦成立省立寧波民眾教育館,開展義務教育、抗日宣傳等活動。
民國31年,縣城淪陷,縣民眾教育館停辦,勝利後恢復。
1950年9月成立象山縣人民文化館。
1961年10月,成立縣電影管理站,專管電影放映業務。
1964年,建區、鎮公社民辦公助文化站4個。“文革”中停止活動。
1976年,鑒於公社、村電影放映隊增加,區設電影管理分站。
1977年始,區(鎮)鄉文化站相繼重建。
1980年7月,改縣電影管理站為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1984年,縣文化廣播電視局成立,統管各文化單位,設文學、美術、攝影、音樂、舞蹈、戲劇等專職輔導員,區(鎮)、鄉文化站42個全部建立。
1986年,象山舉辦了首屆元宵燈會燈展活動。
1992年象山代表團一曲器樂演奏《漁港春潮》榮獲寧波市第二屆音舞節器樂演奏一等獎。丹城、岳浦、爵溪、泗洲頭、黃避岙等鄉鎮及丹城第三國小、縣實驗國小都成立了民樂隊,其中丹城、石浦兩鎮民樂隊被吸收為省民族管弦學會團體會員。
1996-2001年,舉辦了金秋文化活動周、“慶香港回歸”文藝大巡遊、“迎澳門回歸”文藝晚會、鄉鎮文藝大會演、慶建黨80周年的千人歌詠大賽、寧波市國畫、書法獻禮精品展暨半島書畫論壇和浙江“模特新秀大賽”等活動,尤其是1998年開辦第一屆中國開漁節。
2005年,象山影視城建立。
2006年2月,象山榮膺省文化先進縣稱號。
2007年11月,廣場舞《象山漁鼓》榮獲全國群星獎表演獎。
2008年11月,文化部在象山召開全國非遺普查現場會。
2010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象山縣設立國家級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為國內唯一以海洋漁文化為保護核心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3年2月,文化部正式發文同意實施《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
2012年3月,象山縣被省文化廳確定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綜合試點縣。
2012年5月-7月,小白礁一號沉船遺址發掘。
2016年,在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漁山“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榮獲“田野考古獎”。
2013年5月,塔山遺址、花岙島兵營遺址、浙東沿海燈塔(北漁山燈塔、東門燈塔)等獲評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象山縣國保單位實現零的突破。
2013年10月20日,象山本土曲藝唱新聞《長年蔥》摘得“群星獎”(曲藝類)。
2013年,歷經三年努力,圓滿完成了1881艘廣播電視進漁船工程。
2015年2月12日,象山縣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綜合性美展——“半島風”象山縣繪畫作品大展在寧波美術館舉行。
2015年12月27日,象山縣博物館開館。
2016年6月14日~16日,2016中日韓徐福文化象山研討會舉行。
2016年9月15日,中國漁業協會漁文化分會落戶象山。
2016年12月25日至2018年2月14日,舉辦首屆文化藝術節。
2017年6月28日-7月4日,象山縣人民政府與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潮起東海·漁韻象山——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果展”。
2017年9月,中國·浙江海洋運動中心(亞帆中心)落戶象山松蘭山區域,11月被確定為第19屆亞運會帆船帆板比賽場地。
2018年6月2日-3日,2018年寧波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阿拉非遺匯”暨象山縣首個海洋漁文化保護日活動在象山縣人民廣場舉行。
截至2018年,象山先後被評為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國漁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象山竹根雕)、浙江省文化先進縣、浙江省體育強縣、浙江文化名城、省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縣、省非遺保護先進單位、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象山農民畫)等,石浦鎮被列為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鎮,連續舉辦二十一屆的中國開漁節成為全國十大民俗節慶。
衛生
衛生事業有記載的歷史雖可追溯到明宣德二年(1427),但發展十分緩慢。
1949年,全縣只有衛生所1家,工作人員1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7人),病床20張,再加上私人開業行醫的68人,無專業衛生防疫機構和人員,平均每萬人口醫務人員只有2.74人,病床0.81張。絕大多數農村地區除少數零星的中醫人員中藥店外,醫療機構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1950年3月,縣人民政府接管了衛生院,並把它改稱為象山縣人民政府衛生院。
至1956年,共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4個,其中縣級醫院1家,公社醫院(衛生院)21家,防疫站1家,婦保院1家。有衛生工作人員158人,床位32張。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衛生事業經費由1956年的1.29萬元,提高到1965年的10.57萬元,醫療衛生機構由1956年的24個增加到46個,床位數由32張增加到246張,人員由158人增加到434人。
1965年象山縣、社、隊三級農村醫療衛生網初步形成。
到1976年,衛生事業經費由1966年的21.6萬元,增加到43.36萬元,共有醫療機構49個,其中縣級醫院2家,公社醫院44家,鎮醫院2家,防疫站1家,床位數460張,衛生工作人員605人,其中衛技人員536人。
1980——1999年,共建造醫療衛生用房74446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41966平方米,生活用房26454平方米,其他用房6026平方米。19所鎮鄉衛生院裝備了X光機。全縣病床數達832張,工作人員達1505名,其中衛技人員1250名。
2000年7月18日中醫院新住院大樓的落成
2002年6月,象山縣裡把原衛生防疫站分設為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縣衛生監督所,下設城區、城郊、石浦、西周、定山、東郊6個分所,擁有2000多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及其他監督執法設施。
2003年,成立了象山縣重大醫療糾紛處置領導小組。
2003年6月28日占地180畝、建築面積達51733平方米的縣第一人民醫院遷建運行。
2004年,全縣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005年4月,象山縣120急救系統正式啟動運行,分別在縣第一人民醫院和台胞醫院成立了寧波市急救中心象山第一、二分中心
2006年,確定每年每人8元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共衛生服務經費。
至2008年2月,全縣共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13家,實際擁有床位1210張,是1949年的60.5倍,並擁有螺旋CT、1.5T核磁共振(MRI)、血管減影X光線機等一批先進醫療設備。象山衛技人員數達1737名(正高26名,副高142名,中級590名)
2009年8月13日,縣紅十字會由縣衛生局管理的非常設機構改為單獨設定機構,列入群團機關、使用事業編制。12月28日,縣第三人民醫院(前身為縣愛心醫院)遷建工程奠基儀式隆重舉行。
2010年10月25日,在全縣66家基層醫療單位中啟動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年,制定《象山縣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實施方案》,啟動實施“兩癌”(乳腺癌、宮頸癌)篩查工作。
2011年5月23-25日,浙江省三級乙等綜合醫院評審組對縣第一人民醫院創建省三級乙等綜合醫院工作進行評審。11月29日,石浦鎮通過省級衛生鎮考核驗收。
2012年1月16日,浙江省衛生廳下發第2號檔案,評定縣第一人民醫院為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6月14日,縣紅十字台胞醫院遷建工程(一期)正式動工。工程位於石浦鎮棲霞路和鳳棲路交叉口東北角,占地100畝。6月25日,獲浙江省衛生廳2012年147號檔案批覆,縣第一人民醫院增掛“寧波市第四醫院”。6月28日,縣第一人民醫院、紅十字台胞醫院、中醫醫院和第三人民醫院四家縣級醫院啟動以破除“以藥養醫”為核心的綜合改革。
2013年2月14日,縣第一人民醫院通過國家醫療衛生機構聯合委員會JCI國際醫院認證。8月28日,縣紅十字台胞醫院創建二級甲等醫院通過驗收。12月29日,我縣被全國愛衛會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
2014年9月18日,縣編委象編〔2014〕25號檔案同意設立“象山縣老年醫院”,掛“象山縣丹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牌子。12月31日,中共寧波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象山縣人民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方案》(甬黨辦〔2014〕121號),組建縣衛生和計畫生育局,將縣衛生局除用工單位職業衛生監督檢查等相關職責以外的職責、縣人口和計畫生育局的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的職責,整合劃入縣衛生和計畫生育局。
2015年10月8日-9日,縣衛生和計畫生育局從塔山路39號(部分科室在新華路228號)搬遷至南部商務樓1號樓7層-9層。是年,在總結試點工作基礎上,全面推行以社區居民與全科醫生簽約服務為載體的家庭醫生制服務。
2016年1月1日,全縣統一啟動一孩、兩孩生育登記服務工作。11月,經專家組評審考檢驗收,本縣成功創建成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11月23日,根據《關於加強象山縣院前急救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象政辦發〔2015〕174號)於2015年10月依法設立縣急救站,11月23日正式獨立運行。
2017年5月16-18日,象山縣作為樣本地區之一代表浙江參加全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總成績在全國排名第二。
2018年6月22日,縣委、縣政府印發《健康象山2030行動細要》,“健康象山”建設全面啟動。
截至2017年,全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9家,其中縣級醫院6家、公共衛生機構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家、鄉鎮衛生院15家、社區衛生服務站33家、村衛生室155家、民營醫院9家、個體診所72家。全縣擁有床位2243張,每千人口擁有床位4.15張,其中民營醫院630張。系統內共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和註冊護士數分別為1883人和1662人,千人執業(助理 )醫師數和註冊護士數分別為3.49和3.08人。2017年縣級醫院總收入11.3億元,同比增長21.62%,其中醫療收入9.3億元,同比增長12.42%。總支出為11.8億元, 同比增長16.44%。2017年縣域門診量453.7萬人次,同比增長9.16% ;住院5.6萬人次,同比增長7.89%。2017年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217.1萬人次,同比增長9.83%,基層門急診人次占比提升至47.8%。

教育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象山始建縣學(儒學)。為今寧波市境內最早之縣學,王關撰《始建學校碑》。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正於蓬萊觀右創蓬萊書院。
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於棲霞觀東建丹山書院。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居民50家為一社,擇社長以教耕桑,稱社學。
明初,延請生員中有學行者訓民子弟,正月開學,臘月止。成化間(1465-1487)有社學24處。
明萬曆三十年(1602)在儒學南,建聚奎書院。
清康熙六十年(1721)在學宮東建書院,仍名丹山書院,道光間改名蒙養書院。
清乾隆十八年(1753)於蓬萊書院原址築纓水書院,至道光間更名纓溪書院。
清道光八年(1828)邑人於石浦所城北建崇德義塾。
清鹹豐二年(1852)里人輸資於南鄉新塘建鳳陽義塾。
清同治十三年(1874)改崇德義塾為金山書院,至光緒三十二年改為敬業完全國小。
清光緒二年(1876)於城西嚴氏地築書院,亦名丹山書院。
清光緒八年(1882)里人創建珠山書院於著衣亭魁照墩,至光緒三十三年,改為珠山完全國小。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以象協右營都司廢署為養正書院。至光緒三十一年,改為公立正誼高級國小。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清政府設學務大臣,翌年頒《奏定學堂章程》。丹山書院改為縣立完全國小堂,纓溪書院改為公立始達高等國小堂。至三十二年,始達國小改為私立。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七日,縣勸學所借縣立國小(丹山書院)開辦師範傳習所,傳授諸塾師以科學知識,二月,畢業。此後繼任於每年同時連續三年均辦此傳習所。
清宣統三年(1911),有國小堂18所。
民國元年,昌國衛體仁會同仁創辦體仁女子初級國小,石浦基督教循道公會開辦私立斐迪國小。其後,儒雅洋何旭蕉創辦廣志女校(四年後停辦)。
民國4年,丹城天主教堂開辦私立崇德國小。
民國9年,傅規清籌辦縣立女子完全國小,免費勸導女子就讀。
民國10年,縣有國小79所。
民國18年,增至120所,其中公立89所、私立31所,學生5246人。
民國27年(1938)3月,牆頭歐氏辦“私立立三戰時國中學生補習學校”。
民國28年6月,東陳假鑒池公祠創辦“厚生職業補習學校”,招收因戰事輟學回鄉之初、高中學生入學,不久改為立三分校。
民國28年,有高小14所、初小110所、短期國小38所,學生11961人。
民國29年,鄉鎮辦完小,稱鄉(鎮)中心國民學校;村辦初小,稱保國民學校,立三分校併入“立三”。次年,日軍入侵,迂至著衣亭珠山廟。抗戰期間,完小減至11所,初小減至95所,學生8750人。
象山中學象山中學
民國31年,建“定象兩縣聯立戰時國中學生補習學校”,校址設於寧海和平番普福寺。
民國32年5月,省教育廳批准立三補校為縣私立立三初級中學。
民國33年12月,批准定象聯中為象山縣立初級中學。
民國34年,政府實行“強迫教育”,但學齡兒童入學率僅40.7%。
民國37年,有鄉(鎮)中心國民學校26所、保國民學校193所、私立國小12所,學生12107人。
民國37年,象山縣立初級中學、縣私立立三初級中學兩校有學生510人。
民國38年,辦“樹人中學”,不久停辦。
1949年,國小減至192所、285班,學生8170人,入學率20%,政府接管兩所國中。
解放後,國小得以恢復和發展,1952年,國家接管全縣國小,區辦區校,國小增至325所,學生21081人。
1952年12月,立三轉為公辦,改稱縣第二初級中學。
1953年,經整頓鞏固,縮減96所。
1956年,縣第一國中增設高中部,改稱象山中學,第二國中改為第一國中。珠溪、儒雅洋、東溪三國小附設國中班,分別定名為第二、第三、第四國中。
1957年,石浦以原斐迪國小為校舍建立民辦躍進初級中學,招生112人。
1958年秋,西周、賢庫、南莊、寇塘、鶴浦開辦國中,依次以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命名。是年,全縣有高、國中學生2111人。寧、象合治期間,撤銷南莊、賢摩、西周三所國中。
1958年,村校轉民辦,民辦國小增至243所,公辦降至68所。
1960年,石浦、珠溪二所國中增設高中部,並新辦民主、新興二所國中。寧、象分縣後,調整中學布局,撤銷石中、珠中高中部和民主、新興三所國中。1966年,躍進國中更名為“魯迅中學”(1968年併入石浦國中)。學生減至1888人,其中高中生261人。
1961年重行調整,公辦國小恢復至279所,民辦減至26所。
1964年,貫徹“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方針,興辦耕讀國小351所,次年增至703所,學生25647人。全縣國小達885所,學生58790人,入學率為89.6%。
“文革”開始,耕讀國小大部停辦,少數轉民辦,各中學“停課鬧革命”。
1968年,“工人宣傳隊”、“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學校。
1969年,除城鎮10所國小外,農村國小悉數下放大隊,實行“民辦公助”,教師“回隊任教”。至1972年恢復公辦。
1969年後,在“國中不出社”口號下盲目發展,至1970年,中學多達74所。1976年,有國小573所,學生66763人。1976年復減至47所,另有66所國小附設國中,學生達23325人。
丹城中學丹城中學
1979年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糾正“文革”間盲目發展現象,六年間先後撤併國小180所。
1980年,完中縮並為9所,國中31所。1981年,增辦丹城中學。1983年後,推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6所中學附設職業教育班。
1985年2月,丹城第二中學建成。是年,全縣完中9所,國中32所,共395班(其中高中56班),學生20656人(其中高中生2946人),全縣國小393所,1384班,45778名學生,入學率達98.2%。
1988年,象山縣成立成人教育辦公室。辦鄉鎮成人教育中心學校21所,丹城開設培訓中心和職工學校10個。象山縣聾啞學校成立。
1989年,普高由9所減至5所。全縣國小畢業生升國中比例由1985年的72.4%提高到1988年的81.6%,國中畢業生升高中比例由1985年的31.8%降至1988年的21.8%。 “象山縣第一中學”復名為“象山中學”,是年起,停止招收國中學生,改為高級中學。
1993年 12月全縣鄉鎮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全縣國小國中學生一律免收學費。
1996年,象山中學遷入東谷湖路東、郭靖南路北的新校舍,象山中學原校舍創辦象山縣第三中學。
1998年,開始籌建寧波濱海學校,新建九年一貫制文峰學校,同年九月兩校開學,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為文峰學校題寫校名。
2000年,開始籌劃建設象山縣教育園區。
2003年,撤併高塘島鄉初級中學和高塘島鄉中心國小,建立象山縣高塘學校,2003年秋開始運行。
2005年象山縣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強縣評估驗收。
2006年合併象山縣南莊初級中學、象山縣南莊中心國小,建立象山縣城南學校,城南學校實行九年一貫制辦學模式,2006年秋季開始運行。
2007年決定組建文峰教育集團,由文峰學校、林海學校、城南學校、爵溪學校組成,集團內部實行人、財、物、教學等方面的統一管理,文峰教育集團為縣教育局直屬事業單位。
2009年同意將新橋鎮初級中學、新橋鎮東溪初級中學和新橋鎮中心國小合併,組建成立九年一貫制象山縣新橋學校,辦學性質為國有公辦,學校的管理體質為鎮屬學校。
2017 年1 月 18 日 寧波大紅鷹學院與象山縣政府簽約,合作共建象山影視學院。這所影視學院位於大目灣新城中心區,總用地面積 350 畝,總投資 10 億元。
截止2017年12月,全縣有幼稚園88所,早教中心1個;教育行政工作主要由教育局管理的學校81所,其中,國小28所(社會職業學校因校舍收回停辦),較去年減少一所;國中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3所;高級中學、完全中學、職業學校各3所,特殊教育學校、素質教育實踐學校各1所;寧波廣播電視大學象山分校、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學校)、縣成人教育中心.縣社區學院各1所,鎮級社區學院2所、鄉鎮成人學校14所。在幼稚園註冊的幼兒及嬰兒19853人,全縣中國小與職業學校學生62725人,成人高校學員2811人。學前3年入園率99.70%。九年制義務教育學齡人口入學率、完成率100.0%(個別正常兒童病休),“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完成率各為99.1%。完成9年義務教育後的學生升入高中段學校的比例98.81%,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比例為50.28:49.72。2017年教育完成率99.25%。

旅遊景點

象山影視城

象山影視城,坐落於浙江象山縣大塘港生態旅遊區,以靈岩山為大背景,結合了當地的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觀,該影視城總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1091畝,主要由大門廣場區、村街作坊區、墓府山洞區、莊園湖塘區、店鋪城宅區等五大景點區域組成,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閒於一體。
象山縣(浙江象山縣)

中國漁村

中國漁村坐落在中國四大民眾漁港之一的石浦港畔,集全國漁區文化、生活風情於一體的休閒度假區,由漁文化民俗街、皇城沙灘、旅居結合的歐美風情小鎮,以及石浦漁港、石浦古街、檀頭山、漁山島、漁人碼頭等組成。
象山縣(浙江象山縣)

石浦漁港古城

石浦是個有600餘年的漁港古城,位於長三角經濟中心區的南翼,浙江中部沿海,寧波市象山縣南部的石浦港畔,依山面港,陸地總面積119.5平方公里,其中沿海島礁176個。石浦漁港古城的主街,空間封閉連續,台階高低曲折,封火牆沿巷跨街,層層遞進。集江南古鎮的古樸靈秀和山城漁港的蜿蜒多變於一體。
象山縣(浙江象山縣)

松蘭山

松蘭山濱海旅遊度假區就以大海、沙灘為主的景區。
象山縣(浙江象山縣)

東谷湖

東谷湖位丹城東首,梅溪塔山西麓,北倚同家山脈,青山、亭閣、塔影倒映東谷湖中,湖面掠過陣陣飛雁,景區入口建仿明清門樓,黛瓦粉牆、翹檐飛角。登臨高近百米的塔山,文峰塔矗立其上,塔身黛瓦粉牆,塔檐起翹,懸掛風鈴,輕盈靈動,內設扶梯,可盤旋登臨塔頂。
東谷湖東谷湖

花岙石林

花岙島坐落在寧波市象山縣南部的三門灣口洋面上。以“仙人鋸岩、海上石林”稱奇的花岙島,是世界上三大火山岩原生地貌之一。景區陸地面積有11.12平方公里,其中花岙本島就有9.83平方公里。由島上的自然風光、沿岸海蝕地貌、沙灘、人文景觀等幾個大部分組成。它還具有風光“三絕”:洞幽、灘奇、岩峻,花岙共36岙108洞。花岙旅遊資源豐富,有大佛山、海上石林、五色卵石、幽深莫測的洞穴,亭台樓閣岩貌、林海風濤,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

風門口

風門口海島森林公園位於寧波市第一大島南田島上,是浙江省唯一位於海島上的省級森林公園。據《浙江通志》記“海中十洲,此為第一,東仙原海中福地”。景區內有烽火台遺址、清坑瀑布、白龍洞、朝陽洞、獅背觀日、望海閣、戚氏紀祠、松濤林海、烏龍入海等二十餘處景點。

靈岩山風景區

靈岩山風景區位於泗洲頭鎮中部,海拔388米,可遠眺至三門灣,有彩虹飛瀑景區、妙峰駱駝景區、雲帆濟海景區、靈岩仙境景區和靈佛石窟五大景區。彩虹飛瀑景區有入口門樓、杜鵑坡、龍潭觀魚、彩虹瀑布、迎客石、湖山清曉、丹楓墜露、鳥舌觀潮景點;雲帆濟海景區有大片楊梅林;靈岩仙境景區有千丈岩、石筍、仙人搗臼、金頂、登峰造極、望景台、百步登雲、靈雲寺、靈岩寺景點。

儒雅古村

儒雅洋村位於西周鎮東南青龍山南麓群山環抱的丘陵谷地中,因據交通要道,由千年古驛發展成村,至今仍留有驛站古道及歐陽橋等,唐代已有居民,清中期鼎盛。尚留應家井、象山首座女校、深宅大院、碉樓團房等歷史古蹟。世居於此的何氏家族發展鼎盛,較為完整地保留下大批傳統院落,占地面積56000平方米。

文化場館

謝才華剪紙藝術館
位於象山縣東陳鄉樟岙村五獅山麓的才華剪紙藝術館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築,白牆黑瓦、古樸典雅。藝術館總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1150平方米。館內收藏了謝才華精心創作的剪紙作品1.2萬餘幅,占謝才華所有創作二十分之一。2012年6月,才華剪紙藝術館被授予“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稱號。
象山徐福文化博物館
位於牆頭鎮。象山蓬萊觀因徐福奉秦始皇之命,赴蓬萊島尋覓長生不老之藥,輾轉來象隱跡兩年的歷史遺蹟而傳。蓬萊觀採用中國古典建築形態,以道家文化為理念,匯集園林、雕塑、道宗、周易八卦等文化藝術手段,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的內涵。
德和根藝美術館
德和根藝美術館位於東谷湖旁,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根雕藝術專題博物館。美術館主體結構,採用江南四合院園林式格局,高低錯落有致、樓台迴廊一步一景、古色古香。內設“張德和根雕藝術作品陳列室”、“張德和古舊民間工藝藏品陳列室”及“象山民間藝術精品陳列室”,附設“張德和根藝研究所”、“中國根藝高級培訓班”、“學術交流大廳”、“文化休閒茶室”、“工藝禮品商場”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場館。

方言

象山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
象山縣(浙江象山縣)

城市榮譽

浙江省級生態縣
浙江省建築強縣
浙江省旅遊經濟強縣
中國針織名城
國家雙擁模範縣
國家級生態縣
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
國家級浙江象山台商投資區
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