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祠堂

浙江祠堂

大體有宗族祠堂和歷史名人紀念祠兩大類,其中前者占多數,在全省城鄉均有分布,尤其在傳統村落中更是普遍。還有其他一些著名的祠堂,如衢縣的籃氏宗祠和吳氏宗祠、嵊州市華堂王氏宗祠和玉山公祠、永嘉縣永嘉郡祠和孝思祠、諸暨市邊村邊氏宗祠和斯宅華國公別墅(宗祠)、永康市徐震二公祠、磐安縣蔡氏宗祠、常山縣樊氏宗祠、慶元縣舉水吳氏宗祠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祠堂
  • 外文名:Zhejiang ancestral temple
  • 例子:常山縣樊氏宗祠
  • 特色:男系血緣關係
概述,祠堂的類型與形制,總祠,支祠,建築風格,祠堂的功能,祠堂祭祖,議事中心,名人紀念祠,其他祠堂,

概述

我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宗族社會,“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宗族的內部結構一般為:宗族——房分;大的宗族是:宗族——房派——支族;聯宗的宗族為:始居地宗族——徙居地宗族——房派——支派。與此相應,宗族建立祠堂時,就會依房分或大小宗法觀念,建不同層次的祠堂,早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我國已經出現了祖廟的雛形,最初的祖廟是古人供奉先祖神位的屋舍。《詩經·大雅·思齊》云:“雍雍在宮,肅肅在廟。”據研究,祠堂始見於戰國,兩漢僅為墓祠,魏晉至隋唐時期祠堂基本絕跡,北宋恢復品官家廟制,產生家祠堂,元代出現祭祀群祖的祠堂,明中葉以後,建祠之風大盛,祠堂林立,廣泛分布於各地的鄉村、城鎮。

祠堂的類型與形制

大體有宗族祠堂和歷史名人紀念祠兩大類,其中前者占多數,在全省城鄉均有分布,尤其在傳統村落中更是普遍。

總祠

宗族祠堂 又有宗族總祠和支祠之分。總祠是全宗族的祠堂,即大祠堂。建德新葉西山祠堂,是新葉村葉氏總祠,始建於元代,先後兩次遷址,清康熙九年(1670)在“精堪輿家言”的葉溥主持下,將祠堂移建西山之陽現址。祠堂地勢高敞,正對數里外被喻為“母親”的三峰山主峰里大尖,另外有兩座較低矮的山向主峰圍合,被擬為侍奉母親的“孝子”,顯然葉氏是想藉此風水來加強宗族的血緣關係。祠堂現有大門、享堂、後寢及廂房等建築,享堂供奉著葉氏始遷祖葉坤的塑像和牌位,兩廂按照左昭右穆的序位供奉葉氏各支派的歷代祖先。蘭溪西姜村西姜祠堂、蘭溪長樂金氏大宗祠分別為姜氏和金氏宗族的總祠。

支祠

支祠是祭祀本支派始祖以下歷代祖先的祠堂。蘭溪長樂嘉會堂,俗稱象賢廳,是長樂金氏嘉會派的祠堂。祠堂前有一個小廣場,空間上產生一收一放的效果,並作為祠堂入口的前導序列。祠堂通面闊13米,通進深53米,前後四進,坐南朝北,從北至南依次為門廳、前廳、正廳(過廳)、後寢。門廳正立面作牌樓形式,明間屋面抬高,檐下出三翹七踩斗拱,屋面作歇山式,翼角起翹,兩次間為重檐形式,比明間略低,形成層次豐富的立面效果。莊重高聳的牌樓門烘托出祠堂神聖的氣氛。入內為門廳,門廳兩側半人高的青石抱鼓拱立,襯以高高的門檻。過門廳為狹窄的天井,天井兩側有過廂,經兩廂進入前廳。前廳為樓屋,明間設戲台,兩次間樓面略高於台面,分別為樂隊與演員換妝之用。前廳與正廳之間的天井要比一般民居天井略大,面闊6.67米,進深5.24米,一則突出高大的正廳,二可容納較多的族人聚集正廳祭祖、議事、看戲。天井兩側有廂廊連線前廳與正廳,正廳與後進寢室明間之間有過廳相連,形成工字形平面。過廳兩側各有一天井,當地稱為“日月井”;寢室是平時存放祖宗神位的地方,明間正中設主龕,供奉本派始祖,沿山牆兩側設龕,分別供奉本派歷代祖先,整個組群用高牆圍合封閉。此外,還有私房廳、香火堂等祭祖類型。私房廳是祭祀本房派始祖以下歷代祖先,香火堂祭祀近祖。沒有建支祠的房派,在家中放置靈位。
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供奉氏族的列祖列宗。《朱子家禮》說:“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祠堂“設定四龕以奉高、曾、祖、老四世神主”。《禮記·仙禮》載:“君子將營宮室,家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即建造宮室,首先考慮的是家廟、宗祠,它的位置應在住宅的東面,其次是牲口棚及庫房,最後才是住宅,表明宗祠、家廟在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建築風格

建築風格祠堂一般採用軸線對稱的布局。明《魯班經》卷一記載:“凡造祠宇為之家廟,前三門(山門),次東西走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後明樓,茶亭,亭之後即寢堂。”浙江祠堂的院落空間均為三進或四進建築構成,即大門、儀門、享堂、寢堂,有些祠堂還在後部設定庭園。不少祠堂中都附設有戲台,標誌著祠堂作為公共建築的性質得到加強。享堂是祠堂的正廳,它又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或宗族議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築群中是規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裝飾最華麗的建築;寢堂為安放祖先神位或紀念對象之所,在建築的後部均設有神龕。

祠堂的功能

祠堂祭祖

祠堂祭祖是同宗族人的統一活動,不是一家一戶的行為,因此,宗族便設有族長,房支設有房長,負責管理全族或房派事務。確定宗族首領的辦法,一是依據大小宗法的觀念,由長房長支中出人充任族長(宗子),是憑血緣原則確定的;另一辦法公議推舉,選擇能出任主事的人才。浙江蘭溪西姜村《姜氏宗譜》卷一收錄了一篇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辭祠任事說”:“蓋聞天子坐明堂,以臨長百官;祖宗安祠宇,以福庇子孫。然百官輔翼其君,子孫不忘其本,故朝廷重舉賢之典,姓氏擇任事之人,事雖殊而理則一,豈曰祠事細務而可以不擇人而任哉。”反映出宗族組織對族長的高度重視。宋元時期著名的九世同居大家族浦江鄭宅鄭氏家族,在其<鄭氏規範>中規定:世襲嫡長子為宗子,“上奉祖考,下壹宗族”,另外再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擔任家長,“總治一家大小之務,凡事令子弟分掌”。像這類大家族,僅有家長管理族務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又設定了其他輔助人員,如典事、監視、通掌門戶、主記、掌管內事等,形成了完整的宗族組織結構。宗族制度使封建家族產生了一種無形的內聚力,能夠從觀念上統一群體的個人。
祠堂是祭祖的神聖場所,宗族一般都會盡財力、物力,用上好的木料、石料等建造宏偉高大的祠堂。因此,祠堂往往是村落中規模最宏闊、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祠堂祭祖的對象,是由宗法祭祖觀念所決定的,除了一般祭祀始祖、遷始祖外,其他族人要根據德、爵、功以決定他在祠堂中的地位。依據宗法觀念及其制度,祭祖是非常神聖和嚴肅的事,涉及到祭祀的類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內容,有關人員的職責、祭禮的程式、祭後的宴會等。金華、衢州一帶祭祀的類型有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其中祠祭多舉行春、秋二祭,分別在陰曆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祭禮為全豬、全羊、全鵝等三牲,祭儀由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祭時需讀祭文,儀式隆重,祭畢,祠中設宴,分發胙肉,讓子孫能得到祖宗的恩惠。蘭溪長樂金氏有冬至老祭和新祭之分,清光緒初年《長樂金氏享堂祭祠記》云:“凡有祭者,整肅衣冠,神主恭請享堂,別尊卑,分左右,以亨以祀……祭祀俎豆,千秋議定,每祭價錢八千文,冬至神主亦請入中庭以妥,以侑介景福亨堂,有祭一位。祭畢,給胙二斤、給饅八雙……”通過隆重的祭祀活動,達到後輩與祖先精神上的溝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員團結在一起,正是清初寧波經學家萬斯大在《學禮置疑·宗法》中所云的“統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見在之族”之意。

議事中心

宗祠又是議事中心,宗族每遇修譜、宗族內外糾紛、懲戒嚴重違規的族人等大事,由族長召集族眾,先拜祖宗,再議事決定,一旦決定下來,全族都要遵行。宗祠還是禮儀中心,族人遇婚喪等大事,在本族支祠內舉行。結婚之日,新郎新娘在祠堂舉行認祖拜宗儀式。人亡後,在祠堂內停厝,接受族人與親朋的弔唁。

名人紀念祠

名人紀念祠是官方或民間為國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紀念性建築,它的性質有別於宗族祭祖的宗祠。浙江不少地方有名人紀念祠,如台州市椒江區東山西南麓有一座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祠堂,這裡原為海門衛城隍廟,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奉命至台州抗擊倭寇,屯住海門衛城隍廟,在海門的4年中,轉戰台州各地,特別是臨海白水洋和溫嶺新河大捷,給倭寇以沉重打擊,戚家軍威名大震,倭寇聞風喪膽,從此不敢再犯台州沿海。海門人民為紀念戚繼光的功績,在城隍廟戚繼光屯兵處建立了戚公祠。祠堂占地約2000平方米,有照壁、石橋、前廳、戲台、看樓、正廳、廂房等建築。舟山定海是鴉片戰爭時期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城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國侵略軍大舉進犯定海,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率軍堅守,與英軍浴血奮戰六晝夜,最後均壯烈犧牲。後台州知州成邦乾為紀念三位總兵及將士,在城關鎮南門外修建了三忠祠。此外,溫州江心峙紀念南宋著名文學家文天祥的祠堂、杭州祠堂巷紀念明代愛國文臣于謙的祠堂以及寧波慈城大寶山紀念抗英將領朱貴的祠堂,均為這類歷史名人紀念祠堂,它們雖然在數量上無法與宗族宗祠相比,但其歷史意義卻遠在一般宗祠之上,這些祠堂如今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其他祠堂

還有其他一些著名的祠堂,如衢縣的籃氏宗祠和吳氏宗祠、嵊州市華堂王氏宗祠和玉山公祠、永嘉縣永嘉郡祠和孝思祠、諸暨市邊村邊氏宗祠和斯宅華國公別墅(宗祠)、永康市徐震二公祠、磐安縣蔡氏宗祠、常山縣樊氏宗祠、慶元縣舉水吳氏宗祠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