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大學志1993-2002》是《浙江工業大學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浙江工業大學志1993-2002
- 作者:《浙江工業大學志》編纂委員會
- ISBN:7-80518-874-2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9月
- 編纂人員:韓翼祥、林寶琨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為依據,本著求實存真和述而不論的原則,力求全面、科學、準確地記述浙江工業大學的歷史,以達到“存史、教化、資治”的目的。
作品目錄
封面
浙江工業大學志
謹以此書獻給浙江工業大學建校五十周年
《浙江工業大學志》編纂委員會名單
《浙江工業大學志》編輯部成員
《浙江工業大學志》編採人員名單
題詞
圖片
浙江工業大學志1993-2002附圖
今日校園新貌
十年前校園舊影
1993年12月浙江工學院更名為浙江工業大學
1998年10月浙江工業大學迎來了45周年校慶
1999年9月按民辦機制運作的二級本科學院之江學院成立
2000年校黨委書記汪曉村(右一)向李嵐清副總理(左一)匯報學校建設和發展情況
2001年7月浙江工業大學自己培養的第一個博士生畢業
2002年6月18日省長柴松岳按下屏峰校區開工按鈕
劉化章教授(二排左四)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徐振元教授(左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紀康教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姚克儉教授等人獲國家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金福春教授(右二)獲國家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獲浙江現代教學技能優秀獎,浙江省技術能手的李軍副教授
省重點學科生物化工學科帶頭人沈寅初院士(左一)
省重點學科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帶頭人吳添祖教授
省重點學科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帶頭人張立彬教授(左二)
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肖瑞峰教授(右四)
省重點學科套用化學學科帶頭人馬淳安教授
省重點學科工業催化學科帶頭人劉化章教授(右一)
省重點學科化學工程學科帶頭人俞曉梅教授(右一)
省重點學科化工過程機械學科帶頭人高增梁教授
省重點學科計算機軟體及理論學科帶頭人蔡家楣教授(左三)
省重點學科環境工程學科帶頭人陳建孟教授
省重點學科國際貿易學學科帶頭人程惠芳教授
省重點學科控制理論及控制工程學科帶頭人王萬良教授(右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帶領年青教師開展科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未(右一)在指導青年教師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守覺給青年教師講課
中國科學院院士宋玉泉(左二)在指導青年教師
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右一)被聘為我校兼職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錦宗(左五)被聘為我校兼職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於福熹(中)被聘為我校名譽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旭光(中)被聘為我校兼職教授
我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牛電子設計競賽和數學建模競賽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圖為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浙江省第一名)的丁峰平,周立豐、李孝朋同學。
我校連續7年獲在杭高校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第八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男女團體總分第五名;浙江省第十一屆大學生運動會獲團體總分第一名。
第十屆浙江省青少年英才獎獲得者一陳耀同學
2002年國家建吳獎學金獲得者--呂冰海同學
我校學生劉昊在全國大中學生主持人大賽中獲浙江省賽區第一名
我校余科梁等3位同學獲得包括東京大學參賽的第27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亞洲預賽銅獎
我校十分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被評為“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先進集體”,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居浙江省高校前列。圖為畢業生就業招聘會現場。
二十一世紀世界高等教育國際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第十屆全國生物化工學術會議在我校舉行
第四屆西湖國際中小企業大會在我校舉行
首屆全國地方工科院校校院長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2000年,由我校牽頭,3所在杭高校和杭州市江十區政府共建的省級大學科技園,位於江乾區九堡鎮,採取“多校一園”和“一園多點”的模式,正在加速建設和發展中。
2001年,我校與舟山市普陀區政府共建海洋高科技園區。該園區分為核心區、示範區和輻射區三個層次。
在學校發展與浙江經濟互動的辦學理念實踐中,師生們到全省各地開展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圖為赴舟山博士團的出征儀式。
我校為社會提供包括函授教育、夜大教育、成人脫產教育、自學考試、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等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教育服務,成人高等教育中本、專科在冊學生15000餘人。
從1999年起,後勤系統實行企業化管理後又組建容大教育發展集團公司,承擔校內各校區和杭州市濱江高教園區等校外的後勤生活保障、配套設施的開發與服務工作。
在我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已達到600餘人
1994年日本足利工業大學與我校建立友好關係10周年慶典
1996年10月14日,我校與法國上諾曼第大學共建的中法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培訓中心掛牌成立
1999年澳大利亞駐滬總領事安道衛先生出席校首屆中澳MBA班的開學典禮
德國呂貝克技術學院捐建的校呂貝克實驗室於1996年10月8日舉行隆重的捐贈儀式
2000年9月15日,著名社會活動家、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來校參加“陳香梅研究中心”、“陳香梅文獻室”授牌儀式
校友、杭州市市長茅臨生接見我校學生青年志願者
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讓同學的創新思維有了用武之地
留學生載歌載舞舞孔雀,還真有幾分味道
高擎“五四”火炬,奔向美好明天
學生軍訓絲毫不苟,手握鋼槍磨練意志
我校學生參加2002年西湖博覽會開幕式的演出
學校領導為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隊伍授旗
誠信教育活動在我校開展得有聲有色
美麗如畫的校友公園是讀書的好地方
東新橋,義名古松老橋,建於唐朝,清光緒25年(1899年)大修,2002年重修
拓工橋,始建於1984年,是連線教學區與學生生活區的第一橋
夢溪橋,竣工於2001年,因其連線夢溪村而得此名
精弘橋,建於1999年,是一座單跨45米的鋼結構橋
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認真學習黨建理論,研究學校思想政治工作。
2001年6月中共浙江工業大學第四次代表大會隆重召開,會議明確新世紀學校發展的奮鬥目標。
在大學生中堅持不懈地開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校重視新形勢新任務下的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學校繁榮、發展和穩定提供組織保證。2002年,容大集團物業管理中心黨支部,建工學院第一學生黨支部獲浙江省教育工委頒發的“支部建設創新獎”
1991-1994年9月校黨政領導
黨委書記 屠德雍 1987-1994
校長 洪起超 1988-1994
1996年校黨政班子
黨委書記 王國榜 1994-2000
校長 吳添徂 1995-2000
2000年12月校黨政領導
黨委書記 汪曉村
校長 沈寅初
常務副校長 張立彬
序
浙江工業大學校歌
浙江工業大學學生之歌
凡例
目錄
十年改革與發展概述
第一編 學生
第一章 數量與構成
第一節 學生數量
第二節 層次結構
第三節 科類結構
第四節 形式結構
第五節 生源結構
第二章 組織與團體
第一節 共青團
第二節 學生會
第三節 研究生會
第四節 學生社團
第三章 學生的獎懲
第一節 優秀學生
第二節 競賽優勝者
第三節 獎學金與獲獎學生
第四節 處分
第四章 招生與就業
第一節 招生工作
第二節 就業工作
第三節 就業分布
第五章 管理與教育
第一節 管理工作與改革
第二節 收費與助學
第三節 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節 國防教育
第二編 教師與職員
第一章 教師隊伍結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職稱與學歷結構
第三節 年齡與性別結構
第四節 教師的分布
第二章 職員隊伍結構
第一節 職員
第二節 工程實驗技術、圖書管理人員
第三節 工人
第三章 教師與職員選介
第一節 院士
第二節 教授
第三節 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教師
第四節 獲國家、省獎勵的教職員
第五節 歷任全國及省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第六節 優秀教職工
第四章 隊伍建設與管理
第一節 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節 人事管理與崗位聘任
第三節 人才引進與培養
第四節 職稱、職級評定與考核
第五節 工資與福利
第五章 離退休人員
第一節 離退休人員管理
第二節 離退休人員活動
第三編 本專科生教育
第一章 專業設定
第一節 本科專業設定
第二節 專科和高職專業設定
第二章 教學計畫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課程設定與教學計畫
第三章 教學改革
第一節 教學成果和教改立項
第二節 教材建設
第三節 課程建設
第四節 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第四章 教學管理
第一節 教學管理制度
第二節 教學質量保證與評估
第三節 管理機構與教學工作會議
第四節 聯合辦學
第五章 “兩課”教育
第一節 教學組織和課程設定
第二節 教學建設和改革
第六章 體育
第一節 體育教學與科研
第二節 民眾性體育活動
第三節 運動隊建設和運動競賽
第四節 國防體育
第四編 研究生教育
第一章 學科建設工作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重點學科建設
第二章 學位點建設
第一節 博士學位點
第二節 碩士學位點
第三章 研究生培養與管理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研究生培養
第三節 非學歷研究生教育
第四節 考核與檢查
第五節 學籍管理、招生、畢業分配與就業
第六節 研究生指導教師的管理
第四章 學位工作
第一節 畢業論文與答辯
第二節 學位授予
第五編 科學研究
第一章 機構與管理
第一節 科研機構設定
第二節 重點實驗室與工程研究中心
第三節 科研管理與制度
第二章 課題與成果
第一節 課題與經費
第二節 成果與獲獎
第三節 專利
第三章 論著與刊物
第一節 學術論文和著作
第二節 學術刊物
第三節 三大索引收錄的論文
第四章 學術交流
第一節 學術組織
第二節 學術交流活動
第六編 社會服務
第一章 教育服務
第一節 函授教育
第二節 夜大學
第三節 成人脫產教育
第四節 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
第五節 自學考試工作
第二章 科技服務
第一節 服務內容與管理
第二節 科技成果推廣
第三節 產學研合作
第三章 校辦產業
第一節 改革與發展概述
第二節 企業與產品
第三節 產業管理
第四章 科技園
第一節 建設與經營管理
第二節 科技園概況
第三節 學科性公司
第七編 對外交流與合作
第一章 合作與互訪
第一節 校際交流與合作
第二節 出國(境)考察訪問
第三節 來訪外賓
第二章 學術交流
第一節 參加國際學術交流
第二節 主辦國際學術會議
第三章 留學生
第一節 出國(境)留學人員
第二節 來華留學人員
第四章 外籍專家和教師
第一節 專家、教師的聘請
第二節 名譽教授、專家的授予
第五章 海外捐贈
第八編 校園文化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節 規劃與舉措
第二節 學風、校風與校歌
第三節 形象建設
第二章 環境文化
第一節 園景文化
第二節 樓名路名橋名
第三節 校園綠化
第三章 傳媒與網路
第一節 報紙廣播電視台
第二節 校園網路
第四章 文化活動
第一節 學術科技活動
第二節 文化藝術活動
第三節 社會實踐與公益活動
第九編 體制與機構
第一章 領導與管理體制
第一節 隸屬關係和領導體制
第二節 學院制
第二章 中共浙江工業大學組織
第一節 黨代會和黨委會
第二節 黨委組織機構
第三節 黨的紀律檢查
第四節 黨的建設工作
第五節 黨的幹部工作
第六節 黨的統一戰線工作
第三章 行政管理與機構
第一節 校長、副校長
第二節 校長辦公會議
第三節 行政管理機構
第四節 學術委員會
第五節 常設專門委員會
第四章 民主管理與監督
第一節 教職工代表大會
第二節 監督與審計工作
第三節 校務公開
第五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民盟浙江工業大學總支委員會
第二節 九三學社浙江工業大學支社
第三節 致公黨浙江工業大學支部
第四節 民建浙江工業大學支部
第五節 民革浙江工業大學支部
第六節 農工黨浙江工業大學支部
第七節 民進浙江工業大學支部
第六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工會
第二節 校友會
第三節 其他民眾組織
第十編 管理與服務
第一章 圖書館與檔案館
第一節 圖書館發展概要
第二節 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與現代信息技術套用
第三節 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
第四節 檔案館
第二章 教科服務
第一節 體制與管理
第二節 實驗室建設與服務
第三節 物資供應與管理
第四節 固定資產管理
第三章 校園建設與管理
第一節 校園建設
第二節 房地產管理
第三節 安全保衛
第四章 經費
第一節 財務管理與服務
第二節 經費收支
第三節 財務公司
第五章 後勤服務
第一節 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
第二節 物業管理與服務
第三節 餐飲服務與旅遊接待
第四節 修建服務
第五節 醫院與幼稚園
第十一編 校區與學院
第一章 校區
第一節 校本部的拓展
第二節 之江校區
第三節 屏峰校區
第二章 化學工程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科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五節 學生活動
第三章 機電工程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科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五節 文化建設
第四章 信息工程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科、系、所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五節 教學科研設施
第五章 經貿管理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科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與開發諮詢
第五節 教學科研設施
第六章 建築工程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科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五節 教學科研設施
第七章 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科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五節 教學科研設施
第八章 理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教學
第三節 科學研究
第九章 外國語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科
第三節 教學與科研
第十章 法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教學
第三節 科學研究
第四節 教學科研設施
第十一章 藥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科
第三節 教學與科研
第十二章 人文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教學
第三節 科學研究
第十三章 藝術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教學與科研
第十四章 軟體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教學
第十五章 職業技術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科、系、所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五節 實驗室
第十六章 之江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教學
第三節 科學研究
第十七章 國際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教學
第三節 對外合作與交流
第十八章 成人教育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學歷教育
第三節 非學歷教育
第四節 學生工作和教學管理
第五節 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
大事記
叢錄
更名為浙江工業大學始末
浙江工業大學1991—2000年發展規劃
浙江工業大學中長期(2001—2010年)發展規劃
併入浙江工業大學的院校簡史
浙江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杭州船舶工業學校
浙江省建築材料工業學校
編纂始末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