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學派史跡位於寧波城區、餘姚、奉化等地,包括白雲莊及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墓。包括白雲莊及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墓,於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浙東學派史跡
- 地理位置:寧波城區、餘姚、奉化
- 景點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白雲莊 黃宗羲墓
簡介,白雲莊,黃宗羲墓,萬斯同,全祖望墓,
簡介
浙東學派,也稱浙東史學派,主張治學先窮經而求證於史,並提出“六經皆史”等命題,倡導一種注重研究史料和經世致用的風氣,是我國學術史上最具光彩的地域性學術流派,位於寧波市海曙區管江岸的白雲莊原為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莊園,黃宗羲先生甬上講學時間最長,並產生重要傳播與影響力的場所,培養了“十八高弟”,使學派發揚光大,不僅在浙東、而且在國內外影響深遠。黃宗羲墓位於餘姚市陸埠鎮化安山東南麓。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學者尊稱梨洲先生。著有《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等,是清代浙東學派的開創者。萬斯同墓位於奉化市蓴湖鎮烏陽觀山南麓。萬斯同(1638-1702)號石園,字季野,以布衣身份撰修《明史》。
全祖望墓原位於寧波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著有《鮚埼亭集》等。
白雲莊
白雲莊位於寧波市海曙區白雲街道白雲公園內,始建於明代。它原為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莊園,因其子萬斯選著有《白雲集》,人稱白雲先生,卒後葬於此地,故名“白雲莊”。
清康熙七年(1668),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黃宗羲應萬泰等邀請,先在萬泰的廣濟街宅,後遷至延慶寺,康熙九年(1670),遷至白雲莊授徒講學,開“證人書院”。清乾隆年間,黃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為了區別於黃宗羲在紹興的“證人書院”,特冠以“甬上”兩字,稱“甬上證人書院”。
清康熙七年(1668),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黃宗羲應萬泰等邀請,先在萬泰的廣濟街宅,後遷至延慶寺,康熙九年(1670),遷至白雲莊授徒講學,開“證人書院”。清乾隆年間,黃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為了區別於黃宗羲在紹興的“證人書院”,特冠以“甬上”兩字,稱“甬上證人書院”。
清朝末年,書院廢圮。1934年甬人楊菊庭(貽誠)等訪得書院和故居舊址,集資恢復。現白雲莊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由萬氏故居、萬氏墓園及黃過草堂等組成。 白雲莊不僅是黃宗羲的講學處、浙東學派的發祥地,而且是浙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萬斯同、萬斯大等人的故居,在學術界中有著極為深廣的影響。
黃宗羲墓
黃宗羲墓位於餘姚化安山剡湖岙龍山東南麓。
康熙二十七年,黃宗羲(梨洲)79歲時,在化安山下的龍山東南麓自覓墓地,營築生壙,墓穴與龍山山脈連成一體,並作《梨洲末命》,《葬制或問》篇告誡兒孫。梨洲先生長逝後,兒孫遵照遺囑辦理葬事,並由清初著名史學家全祖望撰寫神道碑文,蕭山毛奇齡撰墓志銘。原墓在“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文物部門在原址根據原貌修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遵照梨洲先生遺願,在墓左側開闢梅園,植梅二百多株;在墓拜壇下開掘荷花池三個,種上荷花;墓道上建石亭一座。墓地四周叢山巍巍,綠蔭蔽日,給人一種肅穆幽靜之感。墓南山坡有其父黃尊素墓,兩墓遙遙相對,象徵著黃氏父子兩代浩然正氣、抗爭不屈的一生。
墓地旁的龍虎草堂位於化安山的龍山虎山的谷地間,原系丙舍,建於明崇禎年間,是黃宗羲父黃尊素從隱鶴橋遷於化安山下葬前停放靈柩之所。抗清鬥爭失敗後的清順治三年(1646),黃宗羲潛居於此,在這樸素簡陋的草堂里,他面對抗清無望的現實,潛心著述。雖然身居深山,處境窘迫,但他仍在草堂發奮撰寫千古名篇《明夷待訪錄》、《易學象數論》,編輯了卷帙浩繁的《明文海》。他的學生、友人中有不少人曾來此造訪、問學,這裡一度成為浙東學子的嚮往之地。但不幸的是,龍虎草堂於清康熙元年(1662)遭火災毀圮。1995年撥款在原址重建“龍虎草堂”,布置了《黃梨洲先生史跡陳列》。
康熙二十七年,黃宗羲(梨洲)79歲時,在化安山下的龍山東南麓自覓墓地,營築生壙,墓穴與龍山山脈連成一體,並作《梨洲末命》,《葬制或問》篇告誡兒孫。梨洲先生長逝後,兒孫遵照遺囑辦理葬事,並由清初著名史學家全祖望撰寫神道碑文,蕭山毛奇齡撰墓志銘。原墓在“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文物部門在原址根據原貌修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遵照梨洲先生遺願,在墓左側開闢梅園,植梅二百多株;在墓拜壇下開掘荷花池三個,種上荷花;墓道上建石亭一座。墓地四周叢山巍巍,綠蔭蔽日,給人一種肅穆幽靜之感。墓南山坡有其父黃尊素墓,兩墓遙遙相對,象徵著黃氏父子兩代浩然正氣、抗爭不屈的一生。
墓地旁的龍虎草堂位於化安山的龍山虎山的谷地間,原系丙舍,建於明崇禎年間,是黃宗羲父黃尊素從隱鶴橋遷於化安山下葬前停放靈柩之所。抗清鬥爭失敗後的清順治三年(1646),黃宗羲潛居於此,在這樸素簡陋的草堂里,他面對抗清無望的現實,潛心著述。雖然身居深山,處境窘迫,但他仍在草堂發奮撰寫千古名篇《明夷待訪錄》、《易學象數論》,編輯了卷帙浩繁的《明文海》。他的學生、友人中有不少人曾來此造訪、問學,這裡一度成為浙東學子的嚮往之地。但不幸的是,龍虎草堂於清康熙元年(1662)遭火災毀圮。1995年撥款在原址重建“龍虎草堂”,布置了《黃梨洲先生史跡陳列》。
萬斯同
萬斯同,浙江鄞縣人,是明末清初著名歷史學家,其墓在浙江奉化蓴湖鎮烏陽觀山,“文革”時被毀,後修復,1982年奉化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與白雲莊和黃宗羲墓、全祖望墓作為一個單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位於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全祖望(1706-1755)浙江鄞縣人,是浙東史學派的重要人物,乾隆元年(1736)會試中進士,入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願充任低等的知縣,次年歸家鄉,此後且不復出仕。他學問淵博,尤好蒐集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家居後,成《固學紀聞》三,修《南雷黃氏宋元學案》,七校《水經注》,繼選《甬上耆舊詩》,撰有《經史問答》,《漢書地理志稽疑》等著作,為我國文化寶庫增添了許多珍貴的遺產。
該墓地原為全氏墓地,是祖關山墓葬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墓坐東偏北,朝西偏南,坐落於一片綠草叢中。墓平面呈長方形,四周用條形石塊堆砌,墓碑系原物,上書“謝山全太史墓”,祭台兩側豎有兩方“全祖望先生傳”的碑刻和兩根方形石柱,柱上刻有兩隻形態可掬的獅子,此為鎮墓獸。
墓的東北方向不遠處是全祖望六世祖全少微墓,墓的規制基本與全祖望墓差不多,呈長方形,面闊進淺。
該墓地原為全氏墓地,是祖關山墓葬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墓坐東偏北,朝西偏南,坐落於一片綠草叢中。墓平面呈長方形,四周用條形石塊堆砌,墓碑系原物,上書“謝山全太史墓”,祭台兩側豎有兩方“全祖望先生傳”的碑刻和兩根方形石柱,柱上刻有兩隻形態可掬的獅子,此為鎮墓獸。
墓的東北方向不遠處是全祖望六世祖全少微墓,墓的規制基本與全祖望墓差不多,呈長方形,面闊進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