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革命紀念館

浙南革命紀念館

浙南革命紀念館建於1993年,坐落於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麻步鎮嶺門頭村。是平陽縣人民政府為紀念中共浙南委員會的歷史功績以及為浙南革命鬥爭的革命烈士而建立的,館前立有“浙南革命烈士紀念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浙南革命紀念館
  • 外文名稱:South-Zhejiang Revolutionary Memorial Museums
  • 地點:平陽縣麻步鎮嶺門頭村
  • 館藏精品:革命文物208件
  • 建於:1993年
紀念館綜述,建築,

紀念館綜述

紀念館介紹
恰值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遊擊縱隊成立60周年之際,溫州革命歷史紀念館正式建成,並將於明天在風景秀麗的江心嶼對外開放。這個紀念館是在原溫州博物館的館舍基礎上經整修改建而成的。展廳分4個部分,分別為黨的創建與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紀念館共展出圖片500多幅、並運用場景復原、半景畫、幻影成像等現代陳列手段,生動展現浙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歷史。
在這段光榮歷程中,浙南遊擊縱隊的革命歷史尤為引人矚目。
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縱隊成立
在60年前的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規定精神,經閩浙贛省委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遊擊縱隊在瑞安桂峰鄉板寮村正式宣布成立,下轄三個支隊和兩個直屬大隊。隨後,浙南遊擊縱隊及所屬部隊在甌江南北向敵人發起強大攻勢,相繼取得泰順攻城打援和渡海解放玉環等重大勝利。
1949年4月,在解放大軍突破長江天塹的勝利形勢下,浙南地委做出首先解放溫州城,然後解放全浙南的軍事部署,並爭取國民黨溫州專員兼保全司令葉芳率部起義,於5月7日和平解放溫州城。接著,我軍又連克文成、瑞安、溫嶺等縣城,解放了除沿海若干島嶼外的浙南全境,在解放戰爭期間,浙南遊擊縱隊及各人民武裝對敵戰鬥190餘次,殲敵1.52萬人。
1949年8月,遵照華東軍區和浙江軍區的命令,浙南遊擊縱隊改編為浙江軍區第五(溫州)軍分區及直屬部隊和浙江警備第一旅,各縣、區武裝改編為12個縣大隊和52個區中隊,從此擔負起了保衛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新任務,並在解放沿海敵占島嶼與剿匪戰鬥中再立新功。
中共浙南委會成立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次攻打平陽縣城失利後,“浙南老大哥”葉廷鵬到朝陽山腳的鰲峰國小,以伙夫身份為掩護,與校長陳阜,教師何畏(黃先河)、吳毓、朱程等從事革命活動。1931年冬,中共浙南委員會在朝陽山嶺門頭成立,書記葉廷鵬,委員何畏(黃先河)、吳毓、陳阜等。中共浙南委員會是浙南遊擊隊黨組織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後成立的在特殊環境下的一個地區黨組織,從1931年成立到1937年併入1937年併入中共浙南特委止,存續了6年。當時中共浙南委員會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領導當地的革命運動,還幫助粟裕領導的紅軍挺進師與黨中央取得聯繫,對革命作出巨大的特殊的貢獻。1993年,平陽縣人民政府在“中共浙南委員會”舊址上建成“浙南革命紀念館”。
浙南革命紀念館浙南革命紀念館

建築

直接展出的文物
展廳的第四部分對這一段歷史作了精心回顧,特別是用燈箱製作出浙南人民武裝主要戰鬥示意圖,
非常吸引人。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1947年10月到1949年4月間發生在浙南大地的所有重大戰役,包括白石戰鬥、黃垟戰鬥、曉坑嶺戰鬥、解放珊溪戰鬥、泰順攻城打援、虹橋戰鬥、渡海解放玉環等。游擊戰士浴血奮戰、英勇殺敵,譜寫了一曲曲英雄讚歌。 文物記錄游擊征程
浙南革命紀念館浙南革命紀念館
展廳中展出了一大批有關浙南遊擊縱隊的珍貴文物和歷史照片。在“從隱蔽鬥爭到游擊戰爭的戰略轉變”內容中,有浙南特委《對江北的指示》、1947年浙南特委在上海成立聯絡站黨支部、1947年6月溫州各中學開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遊行的歷史照片等。特別是《把中央指示帶回來》一書的插圖反映的是1946年2月,浙南特委派政治交通鄭嘉順和技術交通楊作浩前往蘇北,帶回中共中央華中分局的指示。四幅插圖生動地再現了革命者的機智:裝商人前往蘇北,通過淪陷區,應付國民黨兵的盤查,勝利到達華中分局。
在反映“游擊根據地的建設”內容中,重要的文獻類文物有:整風運動中用過的學習文獻,耿一理、葉鷹等捐獻的“黨的建設”資料,鄭嘉順捐獻的“政權建設”資料以及浙南特委編印的部分報刊和小冊子,包括《浙南周刊》《新民主》《戰鬥報》等。其中一組木刻畫引人注目,這是浙南遊擊縱隊政治部編印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還有沙兵創作的版畫、速寫,也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軍民魚水情深和浙南遊擊區的國小學習生活等內容。
特別值得一提的文物是,由趙典池捐獻的浙南遊擊縱隊括蒼文工隊用過的一把胡琴。現居北京、83歲的趙典池老人離休前是解放軍後勤學院的師職教員。他在接受電話採訪時,深情回憶當年參加青訓班、文工團的情況:“當時我只有21歲,剛上山參加游擊隊,因為會拉胡琴,就跟領導說能不能買幾把胡琴?沒想到領導很快就買了兩把琴,交給我和另一位叫林小仁的戰士。我很愛惜這兩把琴,立即做了兩個琴套,無論是行軍還是打仗時刻不離背在身上。只要我們文工團有演出,就會有我們的節目。有時在話劇、歌劇的幕間休息時,我也會拉上一曲作為過場。當時主要是拉京劇,後來也拉過劉胡蘭、白毛女等歌劇。解放後,我調到浙江軍區,後又調到青島海軍,兩把琴一直跟著我。‘文革’中兩把琴都被抄走,後來只要回來一把,另一把就沒有了。現在交給紀念館的琴,原弓已經壞了,這是原店重配的第二支弓,皮也經原店重新蒙過。”
特製的展覽效果
此次紀念館除了通常的直接展出文物和照片外,還努力運用現代的聲光電製造出種種不同效果。如浙南遊擊縱隊司令部舊址採用了“懸浮成像”的技術。這個“懸浮成像”很有意思,人只能站在一定位置上才能看到一個立體的“舊址”懸浮在空中慢慢旋轉,但如果伸手去抓它,卻什麼也沒有。當然,站在側面或其他角度的人,也看不到這個懸浮著的立體圖像。據介紹,這是利用光學中透鏡成像原理製作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