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生產力

流通生產力是由在流通領域從事勞動者和他們藉以實現產品轉移過程的各種生產資料,這兩個方面的因素組成。”在同一篇文章中,高滌陳對流通生產力的衡量標準給出了解答:“一定時期內社會花費在流通領域中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同已經運送到消費領域的產品之間的數量對比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通生產力
  • 外文名:Circulation productivity
  • 類型:經濟
  • 國內集中:“流通的價值
  • 概念:流通產業
  • 理論:渠道理論等
概念提出,主要表述,理論依據,現實依據,構成要素,價值體現,

概念提出

從文獻資料查詢中得出:國際上並無專門研究流通生產力的學者。國外對流通產業的研究,主要散見於“渠道”(channel)、“通路”(path)和“市場分配”(distribution)等方面的研究文獻中,相關的研究,可見於“行銷”(marketing)、“零售”(retail)以及“商業”(commerce)等文獻,上述研究形成了“渠道理論”、“行銷理論”、“零售理論”和“市場分配理論”等。
國內對流通業的研究,集中在“流通的價值”、“流通業的組織結構及其變遷”、“流通經濟學”的建立等方面,相關的研究還廣泛散布在“行銷理論與實踐”、“商業經濟與管理”等理論所形成的諸多文獻之中。
在上述歷史文獻中,對流通的研究基本上是圍繞著“價值”問題展開的,這類研究的成果浩瀚,論點多而且集中。然而鮮見系統的對流通生產力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高滌陳在《流通過程與生產力經濟學》一文中認為“社會把產品從生產領域運送到消費領域的能力,應該是屬於社會生產力的範疇,是社會生產力在流通過程的具體表現,這種能力,可以稱作是流通生產力”。隨後,又在《商品流通的若干理論問題》(1985年)中闡述了同一觀點。在另一篇專論流通生產力的文章中,高滌陳指出:“概括地說,流通生產力是由在流通領域從事勞動者和他們藉以實現產品轉移過程的各種生產資料,這兩個方面的因素組成。”在同一篇文章中,高滌陳對流通生產力的衡量標準給出了解答:“一定時期內社會花費在流通領域中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同已經運送到消費領域的產品之間的數量對比關係。”

主要表述

自從高滌陳在20世紀80年代系統地提出“流通生產力”概念以來,並未在社會和經濟研究領域得到更多反響,但在90年代後期,這一概念開始泛起漣漪。隨著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逐步加深,越來第三章流通生產力的內涵和結構越多的人開始意識現代流通產業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組成部分,推動流通產業現代化的基礎力量——流通生產力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2001年10月11日,中國商業經濟學會、中國商業政策研究會聯合在北京舉辦了以“商品流通領域生產力問題”的主題研討會,流通生產力的探討真正浮出水面。目前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和觀點主要有以下四種:
(1)“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交換決定生產的數量和結構,現代生產的延續是由生產力和流通力所構成的城市綜合生產力=(製造)生產力×流通力,而流通力可以理解為流通生產力。”(黃國雄,2001年)“流通生產力應該是社會把產品運送到消費領域的能力”(高滌陳,1981年)。“只要理論上承認社會再生產運動是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那么,流通生產力就肯定存在”(高滌陳,2001年)。該觀點同時贊成“流通力是商品行銷能力”和“流通是一種服務”。顯而易見,該觀點是從具體的流通過程對流通功能外在表現作出的表述,它既考慮到了社會經濟過程完善這一巨觀命題,又將這一巨觀命題落實在了企業層面,體現了研究方法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性,代表著目前對流通生產力內涵認識的主流意見。
(2)生產力從歷史進程的層面上看,包括傳統的能力和當代先進的生產力,而流通生產力代表著當代先進的生產力,“活勞動與物化勞動花費越少,產品被轉移到消費領域的數量越多,就表明流通生產力越強,反之越小”。“自然經濟是不需要流通過程的,……產品經濟是無流通的,當然也就沒有流通生產力可言”(余厚康,2001年)。“流通生產力是先進科技的主要體現和標誌”(侯善魁,2001年)。應該說,該觀點緊緊扣住了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條件,考慮到了流通生產力提出的環境和背景,其離生產力的研究角度更接近。值得注意的是,與製造業生產力相比較,當前中國流通生產力的發達水平還不高,其對生產的引導作用不夠,所以通過流通生產力的先進性確立,有利於進行巨觀上“流通再造”,用先進的流通基礎力量推動流通產業的健康發展。
(3)流通是一種商業行為,正是那些從事“純交易活動”的經理、交易員、談判人員、推銷員等在現代經濟運行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商業生產力是商品流通領域的勞動力、勞動手段、勞動對象的總和”,“商業勞動是商業生產力的實施和運行,是商業勞動力同商業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具體體現”(萬典武,2001年)。該觀點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商業的日趨發達,商業勞動創造價值的客觀現實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承認。據測算,商業的GDP比重約占第三產業的50%左右,占全社會GDP比重約20%,所以流通生產力從量上看是商業生產力。
(4)現代生產力是人與自然共同生存、共同發展的能力,在當前,這被界定為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的統一。所以,流通生產力的存在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發生變化的結果”(洪濤,2001年)。該觀點指出,“在消費、投資出口是推動國民經濟成長中,消費起著驅動導向輪的作用,而消費的實現需要現代化的流通”,“流通生產力……不斷創造著商品服務價值”。在人們消費主體逐漸轉移的今天,“只有大力發展流通生產力才能促進第三產業位置前移,……滿足人與自然共同生存、共同發展”(洪濤,2001年)。

理論依據

社會生產力應包括生產領域的生產力和流通領域的生產力,兩者結合在一起才是全部的社會生產力。流通生產力是在商品流通領域內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構成的實現和創造商品和服務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包括了服務的產出內容。流通生產力的微觀構成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者的有機結合,流通領域的生產活動不僅僅實現商品價值,同樣也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
國內學者高滌陳在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提出流通生產力的概念,他認為“社會把產品從生產領域運送到消費領域的能力,應該是屬於社會生產力的範疇,是社會生產力在流通過程的具體表現,這種能力可以稱作是流通生產力”。隨後,高滌陳又進一步將流通生產力概括為,是由流通領域的勞動者和他們藉以實現產品轉移過程的各種生產資料兩個方面的因素組成的……流通生產力反映了在一定時期內社會花費在流通領域中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同已經運送到消費領域的產品之間的數量呈對比關係。
流通生產力理論的提出,開創了流通理論研究的新天地,使流通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得到了極大的提高。2001年10月11日,中國商業經濟學會、中國商業政策研究會聯合舉辦的以“商品流通領域生產力問題”為主題的研討會,與會者提出了許多對流通生產力的理解。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觀點,是從具體的流通過程對流通功能外在表現做出表述,它既考慮到了完善社會經濟過程這一巨觀命題,又將這一巨觀命題落實到了企業層面,體現了研究方法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性,代表著目前對流通力內涵認識的主流觀點。如黃國雄指出:“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交換決定生產的數量和結構,現代生產的延續是由生產力和流通生產力所構成的城市綜合生產力決定的,而流通力可以理解為流通生產力。”
第二種觀點,是從歷史進程的角度來討論流通力的,考慮到了流通生產力的環境和背景,並認為生產力包括傳統的能力和當代先進的生產力,而流通生產力代表著當代先進的生產力。如余厚康指出.,“活勞動與物化勞動花費越少,產品被轉移到消費領域的數量越多,就表明流通生產力越強,反之越小”;“自然經濟是不需要流通過程的,…產品經濟是無(商品)流通的,當然也就沒有流通生產力可言”。
第三種觀點,認為流通是一種商業行為,那些從事“純交易活動”的經理、交易員、談判人員、推銷人員等在現代經濟運行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萬典武認為,“商業生產力是商品流通領域的勞動力、勞動手段、勞動對象的總和”,“商業勞動是商業生產力的實施和運行,是商業勞動力同商業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具體表現”。
第四種觀點,認為流通生產力是人與自然作用的客觀結果。如洪濤指出:“流通生產力的存在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發生變化的結果。”“在消費、投資、出口推動國民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消費起到這驅動的作用,而消費的實現需要現代化的流通。”因此,流通生產力表現為不斷創造商品服務價值的運動過程。

現實依據

流通生產力結論的得出,意味著流通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的極大提升,也是理論界對流通的研究與認識的極大深化,這是由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流通、流通產業的地位與作用的不斷提高所帶來的。
(1)流通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逐年提高,流通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在消費、投資、出口這推動國民經濟成長的“三個輪子”中,雖說消費起著驅動導向的作用,但消費的實現需要現代化的流通來完成。
(3)現代經濟下流通業不僅僅是生產與消費的中介,更是已經成為促進生產和消費的“積極”中介產業。
(4)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係已經發生變化,已經不僅僅是征服和改造的問題,而是人與自然共同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因此,綠色流通已日益成為流通的主要內容。

構成要素

流通力的巨觀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基礎要素。即形成商品流通過程並使流通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要素,包括流通從業人員、流通資本、流通技術設施和流通信息四個方面。
(2)結構性要素。是基礎性要素的組合機制,是形成基礎性要素的合力或協力,包括規章制度和管理方式,是流通企業管理水平的綜合表現。
(3)體制性要素。是基礎性要素和結構性要素按經濟特徵運行的外部制度規則,包括市場交易規則和巨觀調控,決定流通運行的基本狀況,是流通運行效率性和合法性的保障。三個方面的生產力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它們各自的運行狀況決定了整個流通領域的運行效率。

價值體現

流通生產力作為流通業勞動者在流通領域中創造的價值,重點體現在六個方面:
(1)在實現商品價值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商品的附加服務價值。
(2)轉移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生產領域勞動力在流通領域的延伸,並創造著新的價值。
(3)服務產品價值在商品交易中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商品自有品牌也成為利潤的源泉。
(4)現代物流成為商品價值增值鏈中的重要部門,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
(5)電子商務擴大商品流通的空間,延長了商品流通時間,是節約生產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6)市場作為流通過程在一定時空點的橫截面,商品市場體現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提高。只有大力發展流通力,才能促進第三產業位置前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