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小說分為十章,以女主人公張棗兒的敘述展開,勾連起
千禧年、童年創傷和情慾遊戲,底色是以施暴的父親和絕望的母親為核心的家族悲劇縮影。女孩張棗兒從高中到大學,經歷了因父親出軌導致的父母婚姻破裂、與浪蕩情人楊白馬的相遇與分手、母親的自殺與父親的二婚得子,如流星墜落般,她在回憶中講述自己如何一步步從天真少女成為殺弟罪犯的過程。
作品目錄
人物介紹
張棗兒
女孩張棗兒在廣東沿海小城出生,自小有一種“家傳的對植物的隱秘崇拜”,後來成為園林專業的學生,在她看來,樹可以釘住空間(勒杜鵑—鹹水城,木芙蓉—濃霧城,香樟樹—熱島),也可以釘住人物(菩提—
釋迦牟尼,柳樹—
桓溫,梅花—
張棗)。張棗兒在暴力的家庭關係中成長,周旋於浪蕩的情人、破碎的母親、暴戾的父親之間,她不斷地築夢卻也不斷地經歷夢碎,最終成為殺弟兇手。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流溪》呈現了一個鮮明的主題:原生家庭、童年回憶與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談及童年,林棹說:“童年是我們私密、元初的小房間。這個房間此刻依然在我們內里,會跟隨我們一生。”小說中女主人公生活在充滿暴力與偏見的傳統男權家庭,爺爺、爸爸、叔叔“無一不打老婆”,父親出軌而理直氣壯。成長在暴力中的張棗兒曾有一段控訴:“你們聊打的時候,總愛聊那種大的、廣大的、巨大的打,一個人對一國人的打,一百人對一億人的打。我們也應該看看玲瓏的、方寸間的、關起門的打”。她直接指出,三口之家的“獨裁暴君”與羅馬帝國的君主沒有區別,一個小家庭里發生的暴力,和戰場上的屠殺在本質上一致,暴力就是暴力本身。但這是張棗兒在全篇中唯一一次表露出“憤怒”。更多時候,她對家庭中的種種不堪有著異於同齡人的冷漠與疏離,她趨於靜止、耽於幻想,常以第一人稱視角沉浸在記憶與虛幻中,又以第三人稱視角居高臨下地審視家庭的不幸。拒絕進入,像是對自己的家庭與人生進行冷靜的批註,又像是不屑一顧地看著母親極力而徒勞地維繫家庭和婚姻。
藝術特色
《流溪》是一個關於“欺騙”的文本,很難辨認張棗兒究竟是天真少女、狂人、騙子抑或三證齊全,也很難釐清話語修辭與個體實踐究竟在何處產生了裂隙,使張棗兒周旋於父親、母親、情人之間,卻又閃爍、可疑、無法估定。例如作者正敘述張棗兒和情人的日常相處,思緒卻又回到中學時代,但並不在此處停留,而是利用站在高中時期的“我”的回憶將童年秘史和盤托出。在刻意製造混亂的記憶里,作者緩緩安明告示,“好吧,我要開始講鞋盒的事了”——那個童年的家中翻出的鞋盒,父親的寶物,將一輩子似“吊靴鬼般”地跟著父親,像“爸爸溺愛的我的小弟弟”。作者緊接著寫道:“只是打個比方,我是我們家的獨女”,似乎緩解了敘事的緊張。但讀至篇尾讀者才恍然大悟,這分明是一份罪行的辯護詞,也正是“我”,在父親再婚後殺死了那個取代“我”獨女地位的嬰孩。成長的時間線上,由於回溯而形成了“二我差”,在童年、少年、青年的歷程中,記憶變形、碎片重塑、堆積形成失控感,和“此在”爭奪敘事的主權。當然,這種不斷增殖的、官能性強的敘述技法會給讀者的閱讀體驗帶來挑戰,也因而可以理解那些對於作者的批評:文勝於質、混亂拖沓、以詞害意等等。但當讀者得知《流溪》初稿實為林棹21歲時的作品,屬於千禧年時期的文學,似乎又能理解那些不成曉暢文章的語法、大段的少女囈語或者隱喻、極度自我的實驗性書寫。這是並不成熟的幻覺感,但也因此是具有少年氣質的文本。
作品影響
2020年9月15日,《流溪》入選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決選名單。
2021年10月23日,林棹憑藉《流溪》獲得“南方文學盛典·2020年度最具潛力新人”。
出版信息
《流溪》首發於《收穫長篇專號2019夏卷》,上海三聯書店於2020年4月出版單行本。
作者簡介
林棹,1984年5月生於廣東深圳,高中時參與網上文學論壇,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做過實境遊戲設計師,賣過花種過樹。著有長篇小說《流溪》《
潮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