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劉慈欣創作中篇小說)

流浪地球(劉慈欣創作中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創作的中篇小說。獲2000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流浪地球
  • 外文名稱:The Wandering Earth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劉慈欣原著小說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劉慈欣
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鑑賞

《流浪地球》創意恢宏,大氣磅礴。幻想太陽即將毀滅,人類不得不在地球上建造推進器,靠其動力使地球飛出太陽系,重新尋找適宜生存的家園。其次和一般科幻小說相比,《流浪地球》更注重對情感的挖掘,尤其對宇宙災變過程中人類細緻入微的心理進行深入刻畫,在敘述氦閃這樣的大浩劫面前,並未忘卻對人類精神世界的追問,使科幻始終未脫離文學的軌道,依然以文學的方式感染著讀者。
人作為萬物之靈長,有著更高的智慧與能力。不僅可以充分認識外界,還有深刻的自省精神及修改不足的可貴優點,因此地球上沒有哪一種生命比人類更加強悍。然而,將如此智慧的人類放入時間上無始無終、空間上無邊無際的宇宙之中,卻成為不值一提的草芥。《流浪地球》中人類通過天文觀測可以預知未來發生的氦閃,可以停止地球的自轉,用發動機給地球插上翅膀,將其作為一個龐大的航行工具駕駛至外太空,尋找新的棲息之地,還可以用反物質飛彈清除運行軌道上小行星的阻擋,一路克服各種艱難飛奔向安全穩妥的未來。除卻這些科技力量的運用之外,人們還懂得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中控制自身,縮小族群數量,犧牲當下的利益而著眼於未來。但是,無論人類如何殫精竭慮、費盡心思,卻敵不過自然界一個小小的噴嚏。地震、洪水、乾旱、低溫、酷熱、氦閃,每一個波動都可能使人類的族群在瞬間湮滅。人,只能生存在宇宙留給它的狹窄罅隙中,而不具備與自然對話或討價還價的資本。對自然的敬畏,成為《流浪地球》壓倒一切的主題。
作者心目中的科幻不是去怎樣彰顯人性,而是藉以反映人與自然或者宇宙關係的手段,某種意義上,它更是一種思維的方式。因此,《流浪地球》中並未對人性予以過多描述,相反,它著重描繪了特定科幻背景下人類的悲劇性及自我異化。因為身處流浪的地球,所以媽媽並不在乎爸爸的出軌,而出軌的爸爸也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在放蕩了一段之後又百無聊賴地回歸了家庭;因為身處流浪的地球,所以會有地球派與飛船派之爭,會有觀點不同而引起的械鬥戰爭;因為流浪的地球,所以會有聯合政府與叛亂者之間的衝突,血流成河屍骨遍地。地球的流浪,成為這一切矛盾產生的最終根源。而流浪本身則歸結於人與宇宙的關係,這種關係並非亘古不變,萬世長存,相反它始終處於或大或小的變化之中,人類要不斷改變自己以適應種種意想不到的變化。
小說中呈現出來的磅礴氛圍、神奇遐想、新穎構思帶給人更多 的想像力。例如: 文中對電漿光柱的描寫: 用明喻的手法將等 離子光柱比作宮殿,用雅典衛城的大小來給讀者呈現光柱的體積, 將裡面巨柱發出的光比作日光燈管發出的光,這些形象的比喻,這 些細緻的刻畫,喚起讀者無盡的想像,仿佛置身其中。再比如: 在 地下城對灰色的描述。猶如整個宇宙下了一場大霧,城市倖存的高樓形單影隻地立在冰面上,掛著長長的冰稜柱。這些描寫都形象具 體,給讀者無盡的思考與聯想的空間。

作品影響

《流浪地球》獲2000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這篇小說後收錄於《2000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

作者簡介

劉慈欣,男,出生於1963年6月,祖籍河南,山西陽泉長大,1985年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工程系,後于山西娘子關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劉慈欣長期關注科幻並嘗試寫作,他的風格多次變換,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漸定型,並開始贏得讀者的喝彩。1999年發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說《鯨歌》,同年首次以短篇小說《帶上她的眼睛》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2000年《流浪地球》獲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劉慈欣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三體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更是備受讀者與媒體的讚譽,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5年3月30日,劉慈欣正式宣布成為騰訊移動遊戲想像力架構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