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墓

流沙墓

所謂的填沙絕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邊填塞細沙。這個方法很簡單,卻是中國人獨到的發明創造。盜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幾夜之內就順利進入墓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打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沙墓
  • 原有積沙: 3000立方米以上
  • 系列:《中國盜墓傳奇》
  • 特點:券洞墓
《中國盜墓傳奇》系列之流沙墓
唐代之前打圓式洞,唐之後打四方洞,這一規律已經成為鑑定盜墓年代的分水嶺和試金石。何以有如此之分法?這是因為唐之前多為豎穴墓,也就是長沙馬王堆那種類型,在山包或平地直接向下挖個大坑,然後在坑中放上棺槨,用木板封頂,上面覆土。因這類墓葬土質較厚,根據物理學原理,挖的時候必須是圓形洞才不易塌陷,方洞易塌。
唐之後一般多為券洞墓,除了像武則天那樣以山為陵外,多是磚石結構,覆土沒有唐之前那樣深厚,中途塌陷的機率較小,因而可挖方洞,畢竟方洞活動起來更方便些。但無論是圓洞還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積結構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圍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難了。
發明者恰恰抓住這個特點,在墓道或墓周邊填沙,少則幾噸,多則幾十噸、上百噸。盜墓者若想進入墓室,就必須與填沙打交道,或者說只能一點點地向外掏沙。沙呈軟性,掏出一點,周圍之沙立即擁將出來補充,如此循環往復,沙擁不絕,除非將所填之沙全部掏盡,否則不能進入墓道與墓室。而當盜墓賊見流沙不止,無有窮盡時,因情勢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覓他處。據說,民國時候,山西省主席閻錫山下令蓋了一座龐大的監獄,專門關押與他在政治上作對的敵對分子,獄內分成若干不大的房間,牆壁和屋頂採取古為今用的方法,用細沙填塞。若有穿牆越獄者,只要拆掉一塊石頭,細沙紛紛湧出,很快就會被看守者發現。因而這座監獄歷二十年風雲變幻,無一越獄成功者。
宋人程大昌所撰《考古編》卷九有一條就涉及到這類情形。書云:
史載溫韜概發唐陵,一代雄主李世民的昭陵被發,著名的蘭亭序被盜走,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此不可曉然。嘗記唐人有一書,備載乾陵之役,每鑿地得土一年,即載致十里外,換受沙礫,以回實之方中,故方中不複本土,而皆積沙壅之。此防盜者之巧思也。土受潤則相著,穴之數尺,隧道可逕入矣。沙礫散燥,不相粘著,非盡徙而它之,雖欲取徑闕隧,無由而可。凡盜之至於發陵者,類皆乘亂承間,暫至亟去,無能持久徐運,以虛其積也。
乾陵是否填沙尚有待考證,但這填沙的方法以及盜墓賊遭遇的尷尬,皆清晰明了地道了出來。
2007年6月,《瞭望》新聞周刊發表了記者桂娟撰寫的《千年楚墓獨特流沙暗石防盜》文章,對河南郭莊楚墓的防盜之術作了披露。文章說:
河南省上蔡縣的郭莊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盜術和防盜效果獨具一格,兩千多年來盜墓賊至少17次盜掘,但仍留下了大量文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該墓填沙防盜技術的奇特實用。
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條南北長約45華里、東西寬約8華里的高大土崗,因為現代磚瓦窯廠的取土活動,崗上多次發現楚國貴族墓葬。經過文物部門數次發掘和調查,確定這是一處東周時期面積廣大的楚國墓地。2005年春節前,位於大路李鄉郭莊村東崗地上的一處土冢墓,被盜墓分子多次爆炸盜掘,嚴重威脅了墓葬的安全,墓葬周圍的遺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
郭莊楚墓入口布有令人生畏的玄機。
為避免墓葬和遺址再遭破壞,2005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初到現場,時任考古隊領隊的馬俊才等人就發現墓上封土被挖嚴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斷崖,斷崖外有3個明顯的大型現代盜洞和一大堆純淨黃沙,可能是被盜出的積沙。當地窯工指著高達7米的一段斷崖說,早年曾在這裡挖出過馬骨和銅馬嚼子,根據經驗,馬俊才推想,這裡應該是一個車馬坑,可惜被挖掉了。
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封土被一層層揭去,一清點,發現了大大小小共17個盜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個是戰國盜洞,位於墓室北口外約3米處,這是一個階梯式的斜向洞,向下發現積沙後停止。這表明,墓葬建成後不久便被盜墓賊光顧。東漢時期的盜洞有7個,其中一個盜洞巨大,盜墓者對墓室東部採取了揭頂盜,並嚴重破壞了墓室結構,這是墓穴被盜最厲害的一次。
現代盜洞最多,有9個,大多採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遠的一個盜洞是橫向引洞,有27米長,進入墓室後採用了架設竹木巷道的方式盜掘。為了防止流沙塌方,借鑑了煤礦巷道的頂木方式,一邊靠著墓壁,一邊用竹木板遮擋流沙,竹木板不夠長,還用了合頁連線,這個方法使盜洞穿透槨板,直逼棺的附近。
馬俊才判斷,這個盜洞發生在最近幾年,因為洞中發現了寶特瓶和當地生產的一種麵粉袋。現代盜墓已演變為集團化、智慧型化、現代化的犯罪,光搭建這個“巷道”就需要很多竹木板和時間,所幸的是,盜墓時上面的石頭倒塌了,把盜洞的竹木板砸爛,盜墓賊才沒有進去。盜墓不成,他們惱羞成怒,最後用炸藥把盜洞炸了,附近幾個村子的老百姓都聽到了巨大的爆炸聲。從發掘現場看,墓葬中的隨葬品保存較多,而東部和西部只有零星的器物,顯然是經歷了盜墓賊的“光顧”。可能有哪些珍貴文物被盜呢?
我國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郝本性說,早期盜墓者認為青銅器不吉利,只盜玉器、金銀器,該墓此類物品幾乎被盜一空。宋代以後隨著金石學的興盛,以發財為目的的盜墓者才開始對青銅器感興趣。根據墓中空出的位置推斷,該墓中應該有7件升鼎,現在只有4件鼎和一隻鼎腳,說明隨葬時至少5件升鼎,極有可能是7件。從出土的13個編磬的情況推測,編鐘最少也是13件,現在只發現了3件甬鐘。
“既然主棺曾被盜,為何墓坑東部還會存留著升鼎、石磬等大量珍貴文物呢?”記者問道。
馬俊才說,這歸功於該墓構思巧妙的防盜設施,它的防盜理念體現在選址、封土、填土、墓葬結構、設定木箱類疑棺、積沙積石等多方面。特別是它所採用的積沙積石的防盜方法,使盜墓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墓內停留,後來棺槨倒塌以後,大量沙石堆積在棺內,有效地防止了被盜。
談到積石積沙的防盜原理,馬俊才說,積沙主要是防盜,盜墓者挖洞挖到積沙層,沙子會流到洞裡,沙子流動會帶動石頭塌方,從而擊打盜墓者,因此,盜墓賊不可能在大範圍內施盜。
這個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積沙,估計原有積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沙層中精心埋藏積石、木箱室、槨室。積沙為黃色細沙,非常純淨,流動性很強。考古人員在積沙層中發現了1000餘塊積石,最小的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這些石塊石質石色多樣、形狀不一,但邊角都十分鋒利,應當是特意開採並經過有意揀選的具有殺傷力的石塊。
馬俊才說,石塊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設計的,大致可分為亂石層、蒙頂石層、貼頂石層、攔腰石層和臥底石層,可以防止盜賊從不同的部位進入。散亂分布在積沙上層的亂石層,殘存50餘塊,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塊,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無規律,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除了積石積沙,槨室上方的沙層中還埋有兩具木箱室,周圍暗藏冷石,這是專門迷惑盜墓賊的疑棺。造墓人採取了如此嚴密的防盜措施,足見其良苦用心。
郝本性對記者說,該墓嚴密的防盜措施表明,造墓之初就有了明確的防盜意識,也說明戰國時期盜墓風盛,社會秩序失去控制。防盜還有可能是為了防止政治報復,當時蔡國被楚軍打敗被迫遷都,百姓背井離鄉,臨行時,蔡人到老祖宗墳前哭墳,認為對不起老祖宗,同時對楚人懷有深刻的仇恨。為了防止掘墓鞭屍等報復行為的發生,楚人在修墓時費盡苦心。
(感謝搜搜用戶琴起笙簫默提供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