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均鎮

流均鎮

流均鎮位於江蘇省 淮安市 淮安區東南,地處里下河地區射陽湖畔,為寶應縣、建湖縣、阜寧縣、淮安市交界處。盛產小麥和水稻,年產大米2萬噸,是淮安市“噸糧田”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流均鎮
  • 別名:流均溝
  • 所屬地區:江蘇省 淮安市
  • 下轄地區:1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流均居委會
  • 電話區號:0517
  • 郵政區碼:223223
  • 地理位置:江蘇省
  • 面積:88.6平方公里
  • 人口:6.5萬人
概況,沿革,地理,行政區劃,經濟建設,經濟狀況,農業發展,工業,商貿,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集鎮建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治安,榮譽,特產,良種興農,品牌興業,擺“愛克氏擂台”,

概況

淮安區轄鎮。位於區境東南部,里下河下游,射陽湖西岸,距城區42千米。東鄰建湖縣,南接寶應縣,西連涇口鎮,北交阜寧縣。面積88.6平方千米,人口68285人(2010年)。轄2個居委會、16個行政村。S18鹽徐高速公路過境。

沿革

1958年設流均公社,1983年改鄉,1988建鎮。1996年,面積88.5平方千米,人口6.3萬人,轄條龍、趙鋪、馬鋪、馬西、流均、趙舍、建成、都南、都良、南河、北河、黃東、黃盪、沿河、沿東、沿盪、前哨、二橋、中橋、嚴白、永興、頭橋、澗口、中心、溪南、合心、漁業27個行政村。2003年,轄流均、前哨2個居委會和溪河、馬鋪、都良、雙河、黃盪、沿河、沿盪、二橋、中橋、嚴百、永興、頭橋、中心、溪南、合心、漁業16個行政村。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803109:~001 121流均居委會 ~002 121前哨居委會 ~200 220溪河村 ~201 220馬鋪村 ~202 220都良村 ~203 220雙河村 ~204 220黃盪村 ~205 220沿河村 ~206 220沿盪村 ~207 220二橋村 ~208 220中橋村 ~209 220嚴百村 ~210 220永興村 ~211 220頭橋村 ~212 220中心村 ~213 220溪南村 ~214 220合心村 ~215 220漁業村

地理

全鎮有水域面積6萬多畝,已開發利用搞水產養殖3.6萬畝,年水產品總量1.5萬噸,主要養殖甲魚、青蝦、鯽魚、黃鱔、螃蟹、龍蝦等;水產長植2萬畝,以荷藕、菱角、茭白、茨菇、水生蔬菜為主,年產量達2萬噸,農產品銷往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據當地政府官方資料顯示,該鎮有18個行政村(居),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92萬人;面積為88.6平方公里,有糧田面積4.3萬畝。
流均鎮

行政區劃

1958年設流均公社,1983年改鄉,1988建鎮。1996年,面積88.5平方千米,人口6.3萬人,轄條龍、趙鋪、馬鋪、馬西、流均、趙舍、建成、都南、都良、南河、北河、黃東、黃盪、沿河、沿東、沿盪、前哨、二橋、中橋、嚴白、永興、頭橋、澗口、中心、溪南、合心、漁業27個行政村。2003年,轄流均、前哨2個居委會和溪河、馬鋪、都良、雙河、黃盪、沿河、沿盪、二橋、中橋、嚴百、永興、頭橋、中心、溪南、合心、漁業16個行政村。

經濟建設

經濟狀況

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實現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工農業總產值實現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財務收入420萬元,年末存款餘額1.8億元。

農業發展

農業產業化進程逐步加快。流均鎮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水網縱橫,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改革開放以來,全鎮乾群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新要求,不斷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農業生產得到了穩步持續發展。2004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4.2億元,糧食總產量實現39923萬噸,水產品總量16000噸;生豬飼養量1.7萬頭,出欄0.8萬頭;家禽飼養量20萬羽;意楊成片林100畝,水產品市場年銷售額1.5億元,有各類行銷大戶150戶,農民經紀人500多人,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機械化設施得到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農業經濟總量和主要農副產品總量的持續增長,是全鎮上下深化改革、加快調整、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結果。該鎮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把目光投向資源優勢的開發,全鎮上下“唱水戲,念水經”、“開發水資源,做好水文章”。經過10多年的努力,全鎮先後建起了75座擋水閘和65座排澇泵站,加固了385華里的沿湖沿盪圩堤,具備了抗禦較大洪澇災害的能力,為經濟的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基礎設施的改善,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種糧和養殖的積極性。1992年,全鎮實現了糧食品種“純良化”工程;1995年,全鎮建立了“萬畝稻麥噸糧田”,實現了噸糧區內水利工程標準化,稻麥品種良種化,管理方法科學。水產養殖業實現了六個方面的重大轉變,成為全鎮農業農村經濟的主要產業。一是生產方式實現由單一捕撈到以內塘為主的重大轉變;二是生產規模實現了由零星養殖到集中連片的重大轉變;三是飼養經營實現了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重大轉變;四是品種結構實現了由常規養殖向優質魚和特種養殖為主的重大轉變;五是魚種生產實現了由依靠外購到自繁自育的重大轉變;六是水產品加工生產能力不斷擴大,水產品流通實現多元化經營。養殖水面的開發成功,為流均經濟的發展找到了出路。全鎮共有養殖水面3.6萬畝,其中:特種養殖3萬畝,擁有水產專業村20個,水產養殖專業戶850戶。為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該鎮積極發展魚草、魚鱉、魚禽混養、黃顙魚養殖、青蝦養殖等名優品種,全鎮形成了水中養魚、水下長藕、水上養禽的“三水”種養模式,極大的提高了水面的綜合利用率。同時,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拓市場,搞活流通,1998年,投資300萬元建成了水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年水產品成交量達1萬多噸,年銷售收入1.5億元。農業科技示範園、特種養殖示範區、千畝水生蔬菜園、萬畝高產優質稻麥示範區、萬隻水禽養殖區等新型園區和基地已經形成。
針對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流均鎮正著手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抓好特種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引進推廣新品種,推廣無公害品牌的優勢,打響綠草盪品牌商標,推進特種水產品的標準化工程。二是抓好水生蔬菜種植。以千畝水生蔬菜園為抓手,以優良的蒲菜、藕、水芹等特種蔬菜品種的示範推廣,形成批量生產規模。三是抓好水禽養殖業發展。四是進一步完善水產品銷售體系,擴建水產品市場,把觸角伸向大城市,完善自己的銷售網路。五是啟動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把生態農業與旅遊觀光結合起來,使彼此相得益彰。把自然資源優勢變為旅遊產業優勢,以生態農業、觀光休閒、漁業的發展,帶動流均經濟的發展。六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針對流均水產品多的實際,積極興辦水產製品廠,年加工成魚150噸,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形成龍頭加工,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將農戶基地帶動起來,拉長產業鏈條,形成流均特色的產業經濟。

工業

規模由小到大,主導地位基本確立。工業是流均經濟發展的“瓶頸”,在實施富民強鎮的目標中,流均人深知“無工不富”的道理。為走工業強鎮之路,鎮黨委、政府不斷加大工業發展的力度,招商引資,招財引智,築巢引鳳,著力提升工業經濟的總量。全鎮已初步形成了以糧食、建材、食品、建築、服裝等行業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2004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4.1億元,其中:私營工業實現1.3億元,個體工業實現2.8億元,利稅實現4400萬元。完成工業技改投入3500萬元。回顧流均工業經濟發展的歷程,始終貫穿著改革與發展的鮮明主題。鎮黨委、政府始終把工業經濟發展作為流均經濟的突破口。在具體工作中,切實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強化領導,造濃工業強鎮的氛圍。全鎮上下充分認識到工業強鎮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把工業生產擺上主導位置,作到思想上重視,職責上明確,任務上落實,工作上見效。真正使全鎮的工業發展形成全黨動員、全面發動、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二是抓大扶優,努力培植骨幹企業。對惠眾糧食加工廠、木器廠、五建公司等骨幹企業,實現扶強扶優。並進一步加強領導責任制,在資金、服務等方面予以傾斜,優先安排生產要素,提升主導產業的支撐力,重點培植綠色大米、麵粉、綠草盪大閘蟹、迷龍橋臘魚等優勢產品,把企業品牌優勢迅速擴張為規模經濟優勢。同時結合實際,發展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大力發展魚類加工等項目,使產業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三是招商引資,全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全鎮上下堅持政策導向,強化各級幹部招商引資的責任意識,建立健全招商引資的組織體系,加大對招商引資的組織領導力度。鎮黨委、政府派精兵強將抓工業,引能人賢士辦工業,傾主要心血搞工業,全黨動員,全民發動,全員參與,使得工業增加值、工業技改投入、工業利稅逐年增加,呈現出新的經濟成長點。同時,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優惠。僅2004年全鎮已引進100-200萬元的民營企業9個,500萬元以上的民營項目1個,引進資金1750萬元。並對企業實行改制,使得企業發展的後勁明顯增強。鎮五建公司通過改制後,幹部、職工積極性猛增,該企業已具備建築二級企業資質,年可實現建築施工總產值2億元,勞務輸出1.5萬人以上,當年新增1500人。由於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使得全鎮的工業經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初步形成了投資多元化、籌資多樣化、項目建設業主化、投資效益規模化的項目投資新格局。

商貿

商貿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喜人景象。為促進商貿流通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流均鎮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按照“建市場、搞加工、興集鎮”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加快了市場建設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出台了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各項規定和政策。鎮農貿市場、水產品批發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豬糧行市場等網路已初步形成,成交額逐年攀升,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2004年,全鎮新增個體工商戶505戶,新增私營企業8個,私營企業入庫稅收124萬元,水產品市場交易量16500餘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不斷擴大,機制不斷完善,為農產品銷售發揮了積極作用。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投資1000萬元,鋪設長50公里的水泥路面,使得村村通上了公路。先後改造、新建、擴建了鎮區中心路、育才路、南北路等5條鎮區主幹道。

集鎮建設

新建了6座計6000平方米的營業性、服務性、工業性的政法、信用、購物中心等集鎮標誌性建築工程,使鎮區面貌發生了巨變。對鎮區供電、郵電、有線電視、排水和供氣水管道實現全面配套。並按照新的集鎮規範要求,啟動了北街道、西橫河西堤等集鎮建設工程,電力設施改造全面完成,建成35千伏變電所,橋樑涵閘配套完善,全鎮電話主線普及率達93.5%,有線電視到組率達80%。

教育事業

普九教育通過省級驗收,全鎮國小入學率、鞏固率分別達99.6%,國中在校生鞏固率和畢業生升學率分別達97.6%和99.8%,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薄弱學校改造合格,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網路遍布全鎮。

衛生事業

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及合作醫療得到加強,醫療設施得到改善,科技工作擺上位置,人民民眾的科技素質和科技意識日益加強,計畫生育水平明顯提高,計畫生育率達98.47%,期內綜合避孕率達95%以上,統計數據準確率達99%。

社會治安

社會治安、社會風氣明顯好轉。基礎設施的改善,極大地改善了流均的面貌,為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榮譽

1997年,被原淮陰市政府授予“奔小康先進鄉鎮”。流均是淮安市“噸糧田”,江蘇省無公害綠色水產品養殖基地,淮安市“三位一體”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建築業發展、薄弱學校和危房改造先進鎮,安全文明鎮,村民自治模範鎮,淮安區“九五”期間計畫生育工作合格鎮,“三五”普法先進集體,江蘇省“文化先進鎮”、“雙擁模範鎮”、“科技工作先進鎮”。

特產

愛克氏牌生態龍蝦是淮安市淮安區愛克氏龍蝦專業合作社培育的,具有“原生態、紅而亮、飽而嫩、黃膏多、鰓肚白”的五大特徵。
淮安市淮安區愛克氏龍蝦專業合作社是由單位成員淮安永元商行,流均鎮農民成員數十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共同發起組建的。
淮安永元商行位於淮安市市東部射陽湖畔的流均鎮二橋,成立於1997年10月18日,是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註冊的、由王永元個人獨資的、以經營愛克氏牌生態龍蝦養殖、銷售、烹飪、調料等及品牌運作為主的企業。

良種興農

篩選出“原生態、紅而亮、飽而嫩、黃膏多、鰓肚白”的愛克氏生態龍蝦,其最大規格156克/只,最大價格40元/斤,最大養殖面積達到7000多畝,跨淮安、寶應、建湖、阜寧四縣、市並榮獲淮安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屆中國淮安優質農副產品”稱號。

品牌興業

已申請了43類、41類、31類、29類 “愛克氏”商標,打響了愛克氏《愛克氏是愛克氏螯蝦(即龍蝦)的意思》龍蝦品牌。

擺“愛克氏擂台”

把盱眙龍蝦節那種短期節慶方式改變為常年擂台賽的方式,以“比吃龍蝦、拼喝啤酒、大談生意、廣交朋友”為開端,發展到龍蝦的養、釣、燒、料、銷、樂。口號也從“要發家、養龍蝦”,增加了“要想富得快、學燒龍蝦菜”,又增加了“嘗愛克氏生態龍蝦、賞射陽湖自然風光”。正逐漸形成“大家小戶養龍蝦,休閒娛樂釣龍蝦,餐館飯店烹龍蝦,全民出動吃龍蝦,有口皆碑夸龍蝦”的局面。
當前促進龍蝦產業化主要方式有:①訂單養殖、定牌養殖、虛擬經營、產品經紀、品牌特許、股份合作。②種苗、技術互助。③在愛克氏品牌下,養殖戶授權永元商行統一承接上級部門政策的“打包服務”,承攬上級部門下達的任務。④實施彩色名單制度、常年舉辦愛克氏擂台、編排愛克氏龍蝦排行榜、組建愛克氏龍蝦信息網。⑤在廣泛吸收各種龍蝦烹飪技術的基礎上自成一派,在二橋村街道逐步形成愛克氏龍蝦餐飲一條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