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空間(沈麗珍創作工業技術類著作)

流動空間(沈麗珍創作工業技術類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流動空間》是沈麗珍創作的工業技術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0年1月。

該書基於對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的新空間形式,展開對流動空間的理論研究。該書認為,流動空間作為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支配性力量,已經對傳統空間、區域空間以及城市空間從縱深方向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流動空間
  • 作者:沈麗珍
  • 首版時間:2010年1月
  • 字數:158千字
  • 類別:工業技術類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對研究命題的可行性進行闡述,在對國內外的空間觀進行了研究綜述的基礎上對流動空間的理論研究基礎進行了整理;其次,明確了流動空間的概念、二元屬性、基本特徵和結構模式;再次,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流動空間對傳統空間的影響,論證了區域流動空間的融合;最後,從居住、辦公、公共服務和工業空間上人們行為範式的轉變,分析流動空間中城市功能空間的解構與重構。

作品目錄

1 緒論
2 流動空間理論研究基礎
3 流動空間理論
4 流動空間影響下傳統空間的轉變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研究架構
2.1 空間觀國內外研究綜述
2.2 流動空間相關理論研究
3.1 流動空間場
3.2 流動空間(space of flows)的基本概念
3.3 流動空間的二元屬性
3.4 流動空間的基本特徵
3.5 流動空間的結構模式
3.6 流動空間的可達性
4.1 傳統意義上空間的概念
4.2 流動空間影響下的空間概念
4.3 流動空間影響下的社會空間
4.4 流動空間影響下的建築空間
5 區域流動空間的整合
6 流動空間對城市空間的解構與重構
7 結論與展望
5.1 區域空間結構影響因素變化
5.2 區域流動空間關係的整合特徵
5.3 流動空間網路動力與結構
5.4 區域流動空間網路的整合
6.1 流動空間對城市物質空間的影響
6.2 流動空間對城市空間結構的重構
6.3 流動空間的城市功能再造
6.4 小結
7.1 主要結論
7.2 研究展望

創作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進程中,信息技術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使空間產生顯著的變化。全球化實現物質的全球流動,信息技術以及網際網路為空間的流動提供技術支持,一種以流動為主要特徵的新空間形式出現了。因此,學者們開始研究在信息社會中的流動空間所包含的新內容。流動空間體現了對經濟、政治和象徵生活過程的流動的支配,並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的形成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流動空間》就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第一,流動空間具有流動性、共享性、高時效性、空間彈性和高級網路性等五大基本特性。研究認為流動性是流動空間最首要的特性,它影響著流動空間的其他屬性。流動空間就是一個流動的動態空間。它可以為多人共享,不會因為使用的人數的增多而減少流動空間中包含的內容,也不會因為重複的使用而損失流動空間的要素內容。流動空間追求高時效性,但壓縮時間的流動空間還有賴於全球物流技術及基礎設施的不斷更新。流動空間的二元屬性使得空間布局富有彈性和變化。流動空間的空間網路是一種高級一體化的網路結構。這種高級網路以信息網路為基礎架構,以全球為範圍,系統一體化趨勢明顯,組織的緊密性和強度增加,並且處於不斷壯大和擴展之中。
第二,城市是流動空間節點的主要載體。在流動空間中,城市作為流動空間節點的主要載體將替代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因為流動空間的節點客觀存在著運動變化的特點以及由“集聚”確立流動空間中節點的地位,由“關係”決定流動空間節點之間的距離。因此,未來城市的發展將面臨很大的機遇與挑戰。城市發展不進則退,同時,城市在發展中還應注意集聚的力量,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就是構築大都市區、城市群、大都市區或全球城市。城市再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與其他城市建立良好的合作與競爭機制將促進城市在流動空間中良好的聯繫。
第三,各種流線組成的網路為流動空間提供物質支持。流動空間中的交通流線和網路流線共同構成了流動空間的物質支持。各種流線的相互交織形成了流動空間的網路,流動空間的網路特性將決定區域的空間結構以及城市的空間結構向著網路化方向發展。
第四,新工業空間、新城市空間和精英空間將成為未來空間拓展的主要形式。以高級服務業為代表的新工業空間將使得傳統製造業向高科技製造業轉變,管理的高層次集中以及生產的低層次擴散將是新工業空間的主導形式。同時,創新機制將始終貫穿新工業空間的發展。以全球城市區域、巨型城市區域、巨型區域為代表的新城市空間在流動空間中連線起來。精英空間將成為體現支配性利益的主導空間,它完全依託流動空間形成脫離國家邊界與政治控制的特殊空間,體現了精英對社會的絕對影響力,決定著城市甚至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五,流動空間構築區域網路城市體系。流動空間改變了區域空間結構的影響因素,同時,對區域關係重新進行整合,空間的連線性弱化了物流鄰近性,關係論更新了傳統的區位論。這使得區域城市體系不再呈現縱向等級的中心地體系。通過流動空間加強城市之間的橫向聯繫,區域空間逐步向著網路化方向發展,全球城市網路體系就形成於流動空間之中。
第六,流動空間重新構築了城市功能。在流動空間中,人們在城市中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人們在傳統的居住、辦公、公共服務和工業等城市功能空間中的行為範式發生了改變,大多數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活動轉移到了網路化的流動空間中,使得這些城市功能從本身的內涵到在城市空間中的布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其結果是人們必須從根本上重新系統地闡述原來熟知的城市設計問題。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流動空間》
2010年1月
東南大學出版社
978-7-5641-1987-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