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囤積

流動性囤積是指商業銀行持有多餘流動性儲備而不拆放給其他金融機構的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動性囤積
  • 類型:經濟術語
產生
銀行流動性囤積行為是一個極端經濟現象,在以往金融危機中較為鮮見。Ramos(1996)指出20世紀30年代末,銀行被要求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增加準備金,銀行做出的反應是以超出法定準備金的數量增加自願性準備,出現了早期的流動性囤積現象。在此之後,隨著銀行間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銀行可以從貨幣市場融入短期資金,或者將非流動資產在資本市場變現獲得流動性,銀行流動性囤積行為隨之減少。銀行流動性囤積行為發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外部條件,但凡金融危機爆發,金融機構總會陷入某種程度的流動性危機,其應對流動性危機的措施無非是:(1)變賣非流動資產;(2)向貨幣市場借款;(3)自己囤積流動性。一般而言,只有前兩大獲取流動性的渠道受阻時,銀行才會通過自身囤積流動性的方式來應對流動性危機。
從歷次金融危機看,貨幣市場融資功能和資本市場變現功能對銀行流動性囤積行為有著重要影響。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儘管美國資本市場已經獲得一定的發展,但貨幣市場發展還較為滯後,當資本市場遭受衝擊時,銀行難以通過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兩大渠道補充流動性,只有通過自己囤積流動性來應對擠兌風險,這是大蕭條時期出現了普遍的流動性囤積現象的主要原因。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金融創新步伐的加快,貨幣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銀行緩解自身流動性危機的渠道大為擴寬,一旦遭遇流動性危機,銀行除了可以將非流動性資產在資本市場出售以外,還可以從貨幣市場獲取融資來充實自身的流動性。由於這一時期尚未實施資產證券化,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流動性渠道存在一定的界限,儘管這一時期金融危機屢有發生,但對貨幣市場衝擊有限,一旦資本市場遭受衝擊,銀行可以從貨幣市場補充流動性。因此,這一時期的金融危機並沒有伴著明顯的銀行流動性囤積行為。21世紀以來,歐美已開發國家大力推進資產證券化,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界限在逐步打破,一旦爆發金融危機,資產市場遭受的衝擊會逐步傳遞至貨幣市場,導致貨幣市場出現流動性枯竭。這時,銀行既難將非流動性資產在資本市場上低成本變現,也難以從貨幣市場獲得流動性,只能依靠囤積流動性的方式來應對流動性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