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犯罪心理

流動人口犯罪心理包括內化過程和外化過程。流動人口個體在微觀社會環境作用下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內化”的過程,再將犯罪心理轉化為犯罪行為是“外化”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動人口犯罪心理
  • 外文名:Criminal psycholog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流動人口犯罪心理的表現特徵包括
1.攫取財產欲望的失衡心理———相對剝奪論
根據相對剝奪理論, 在流動人口犯罪中, 流動人口群體是隸屬群體, 定居市民是參照群體。 流動人口通過與市民群體的比較, 產生相對被剝奪感, 即相對喪失感。
2.暴力泄恨犯罪的報復心理———挫折—攻擊理論
流動人口犯罪的挫折心理主要為:尊重需要受挫。流動人口離開家鄉, 漂泊在陌生的城市, 本身難免產生孤獨感; 他們中, 很多文化水平較低, 生活水平較低, 本身就有一些自卑感。 這樣的人群, 恰恰更需要社區的認同與尊重。 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 取而代之的還是歧視、嫌棄與冷落, 那么他們的受挫感就會比一般人更為強烈。 他們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隨著受挫次數、時間的累計, 便會產生不滿、牴觸的情緒, 怨恨不斷累計, 進而產生攻擊、報復的犯罪心理。公正待遇需要受挫。 目前, 有相當部分流動人口還屬於弱勢群體, 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 在社會轉型期,社會中本身難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遭受的社會排斥容易激發城市流動人口的敵視心理和被剝奪的屈辱感, 最終所產生的破壞力是難以估量的。
3.流動人口結夥犯罪的封閉心理與從眾心理流動人員由於血緣、地緣、親緣這三緣的聯繫因素, 以及共同在城市的生活經歷, 容易結合形成團體。有些流動人員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差, 缺少主見, 就極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和暗示, 在其所在的群體實施犯罪時, 也會參與其中, 在實施犯罪活動時, 也會受到同夥影響, 做出本來不會做、不敢做的行為。
4.導致流動人口流竄性犯罪的僥倖心理
在流動人口產生犯意的過程中, 有一種僥倖心理, 即認為自己如果犯案後, 在當地留下的可供偵查的信息、線索也會較少, 偵查人員難以開展偵查工作, 再加上現代交通工具如此發達, 犯罪後容易逃竄至其他城市, 這些有利於逃避法律懲罰的有利因素, 大大刺激了流動人口的犯罪意圖, 淡化了對刑法的畏懼心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