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時期

猶太民族史的一個階段。指猶太人在公元70年與135年兩次大規模反羅馬起義徹底失敗後被迫向世界各地流亡的歷史,長達近200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亡時期
  • 外文名:Diaspora,Age of
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耶路撒冷。此後,除巴勒斯坦留有若干據點作為猶太拉比文化的中心外,猶太人逐漸向四周流散。到5世紀時,在巴比倫地區形成一個聚居中心,替代了巴勒斯坦的猶太中心。6世紀以後,由於猶太教基督教的矛盾以及經濟、種族等原因,猶太人到處被驅逐。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人也大舉驅逐猶太人。猶太人不斷流散到歐洲、非洲,大部分在西班牙、茅利塔尼亞等國定居。加洛林王朝的法國也接受猶太人居住。但到公元700年以後,西班牙人首先宣布奴役猶太人,接著法國也發生火燒猶太人事件。公元1020年,英國開始趕逐猶太人出境,英王獅心理查(理查一世)舉行加冕時,大批猶太人被屠殺。十字軍東征時,猶太人成為被殘殺的對象。公元1291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將16萬猶太人驅逐出境。公元1358年法國也實行徹底趕逐猶太人的政策,此後,很少猶太人能再進法國。公元1492年,西班牙、葡萄牙也開始驅逐猶太人,被驅者多數進入德國和義大利。歐洲宗教改革時,基督教本身陷入教義紛爭之中,猶太人獲得暫時的安寧和喘息機會。這個時期在世界各地生存下來的猶太人一般都遭到歧視,不受公眾歡迎,每逢所在國發生經濟危機或其他社會動亂,他們首先成為衝擊的對象和替罪羔羊(替罪羊)。
17、18世紀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猶太人的地位和政治待遇有所改變。從1723年起,英國的猶太人可以占有土地。1753年之後,猶太人經過批准可加入英國國籍。到19世紀中葉,猶太人也可當選為國會議員,在政治上取得完全平等的地位。德國、奧地利在1848年,羅馬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先後宣布給予猶太人平等的權利。1654年,猶太人初次遷入美洲。18、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猶太人的境遇得到改善,在多數國家內得到平等自由的權利,復國的民族意識逐漸加強。猶太復國運動大會於1897年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會上成立了“世界猶太復國組織”,負責推行復國的步驟。1905年的另一次大會否決了英國提供在非洲烏干達境內建設猶太國的建議,堅持要在巴勒斯坦復國。1917年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表示贊同“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家園”。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大戰結束時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貝爾福宣言》發表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向巴勒斯坦遷居。1940年蘇聯出現反猶太運動,加速了猶太人的移居進程。自30年代德國希特勒上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德國本土和德國法西斯占領地區內,猶太人遭到殘酷迫害和大量屠殺。這使大批猶太人潮水般湧向巴勒斯坦。從1919至1948年間,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從6萬猛增到60多萬。大量猶太人的湧入引起本土阿拉伯人的反對,兩個民族矛盾激化。1929年和1936年,兩個民族發生了兩次重大衝突。阿拉伯人敦促英政府限制猶太人繼續遷入巴勒斯坦,1947年2月英國將此問題提交聯合國。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大通過巴勒斯坦的“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成立以色列國和阿拉伯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國沒有成立。根據聯大的分治決議,60多萬猶太人占據了多屬沿海肥沃地區的14000平方公里土地,而110多萬阿拉伯人只占據丘陵或貧瘠地區的11000平方公里土地。
以色列國正式成立後,同阿拉伯國家之間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開始於1948年5月15日,結束於1949年2月。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戰敗,大批土地淪陷,100萬阿拉伯人成為難民。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於1956年10月29日,英、法、以入侵埃及,同年11月6日根據聯合國決議停火撤軍。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於1967年6月5日爆發,以色列突然襲擊並占領埃及、約旦、敘利亞6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爆發於1973年10月6日,埃及與敘利亞向以色列發動進攻,沉重打擊了以色列,提高了阿拉伯國家的地位,增強了阿拉伯人的信心。第五次中東戰爭(黎巴嫩戰爭)爆發於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直逼首都貝魯特。巴勒斯坦游擊隊和黎巴嫩軍民奮起反抗,雙方6月12日宣布停火。從1982年12月至1983年5月15日,黎、以、美三方舉行了三輪關於撤軍的談判,5月17日簽署撤軍協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