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屈克·朗博

派屈克·朗博

派屈克•朗博(Patrick Rambaud),當代法國著名作家,出身於一個珠寶商家庭,自幼喜好文學。他曾有過數年軍旅生涯,後經記者之職步入文學創作道路。為了創作這部小說,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考證了幾乎所有能夠找到的人證、物證及書報資料。他到軍中查尋檔案,甚至仔細研究了戰場所在地域的動物和植物系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派屈克·朗博
  • 外文名:Patrick Rambaud
  • 國籍:法國
  • 職業:著名作家
派屈克·朗博履歷,派屈克·朗博-作者簡介,派屈克·朗博成就,派屈克·朗博-關於《戰役》,其他,

派屈克·朗博履歷

他在軍隊中未能品嘗過“統帥”的滋味,或許是上帝的旨意,竟讓他以文學之筆,統帥千軍萬馬,神遊百年前的古戰場,重新演練了一遍“埃斯林之役”。

派屈克·朗博-作者簡介

派屈克·朗博(1946-),當代法國著名作家,1970年創辦雜誌,開始文字生涯,後來成為獨立撰稿人,先後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發表了三十餘部作品,其中有小說《盜竊》 、 《一個部長之死》 、 《維吉妮Q》 、 《波羅的海》 、 《不痛不癢的新聞事業》等,曾獲亞歷山大·仲馬文學獎。 《戰役》是朗博的成名作,小說剛一問世,就被譯成多種文字,僅在法國一年之間的銷量就達四十餘萬冊,,以本書成為1997年法蘭西學院獎龔古爾獎獲得者。並在法國乃至歐美等國家連續數月列暢銷書排行榜之首。

派屈克·朗博成就

派屈克·朗博-當選為龔古爾獎評審會新評審
在本月龔古爾獎評審會例行會議上,派屈克·朗博(Patrick Rambaud)和塔哈爾·本·杰倫(Tahar Ben Jelloun)兩位作家當選為新評審,以取代老評審弗朗索瓦·努里西耶(Francois Nourissier)和達尼埃爾·布朗熱(Daniel Boulanger)辭職後所空出的位子。
新年伊始,迫於外界對文學評獎機制諸多批評的壓力,龔古爾獎評審會決心進行改革,採取更加透明的政策和評審年輕化的舉措。其中之一是將評審投票的年齡上限設定為80歲,超過80歲則自動轉為名譽評審,不再擁有投票權。於是已是80高齡、從1977年就開始擔任評審並一度擔任過評審會主席的老評審努里西耶率先垂範,以健康原因提出辭職。85歲高齡的布朗熱也隨後提出只保留名譽頭銜,給新評審騰出位置。
這次補選的兩位新評審也的確讓人耳目一新。論實力,朗博的小說《戰役》(La Bataille)1997年同時獲得龔古爾獎和法蘭西學院獎,本·杰倫的小說《神聖的夜晚》 (La Nuitsacrée)1987年也獲得過龔古爾獎,2004年他的《這炫目致盲的光》(Cette aveuglante absence de lumière)獲得了都柏林文學獎;論年齡,二人今年分別是62歲和63歲;論背景本·杰倫是摩洛哥裔,這也表明了評審會的開明態度。

派屈克·朗博-關於《戰役》

派屈克·朗博的《戰役》是在第四輪投票中以6 票贊成、4 票反對的票數中選的。此前半個月,他以同一部小說,獲得了法蘭西語言研究院頒發的本年度小說大獎。一個月中連獲兩個大獎,這在法國文學大獎的獲獎者歷史中是沒有先例的。
這部小說從取材到風格,在當代法國文學作品中都是不多見的。他將鏡頭對準了近2 0 0 年前,法國人引以自豪的拿破崙時代一個特殊的場景,即這位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有生以來第一次失敗的戰役。這場戰役的地點是在奧地利維也納城附近的埃斯林村,時間是1 8 0 9 年5 月2 1 日至2 2 日。身經百戰、用兵如神的拿破崙事先作了周密的部署和準備。奧地利大公查理的軍隊駐紮在多瑙河左岸,拿破崙在河的右岸埋伏了精銳大軍,同時,派工兵在河上架設好直通左岸的浮橋。發起進攻的前一天夜裡,拿破崙還
親臨前沿陣地視察地形、地貌及雙方的軍力部署。透過多瑙河左岸碧綠的麥浪,他仔細觀察奧軍營地的點點星火,一切都歷歷在目,了如指掌。他自以為成竹在胸,萬無一失了。然而,東方破曉之後,一切都沒有按照他的預想演進:大風將架好的浮橋吹離左岸,部分浮橋又被奧軍炸毀,埋伏在右岸的法軍遲遲才趕到陣地……結果,拿破崙雖然血洗了埃斯林村,但是,他並沒有打勝這一戰役。奧軍戰死2.7 萬人,法軍也有1.6 萬人陣亡。在短短3 0 多個小時中,4 萬多生靈化為一堆肉泥!這一戰役在拿破崙一生經歷的著名戰役中並不占有重要地位,兩年前拿破崙侵略俄國時曾吃了庫圖佐夫“堅壁清野”的苦頭。從此,他開始走下坡路。此後6 年的滑鐵盧戰役為拿破崙的政治生涯畫上了句號。為什麼作家偏偏選取這么一個不知名的戰役呢?據說,巴爾扎克當年之所以迷戀這一戰役,是因為他認為這個場景最能充分地顯露出拿破崙開疆拓土、征服異邦的荒謬性。拿破崙在這裡“走麥城”後,雖然於是年7 月6 日在維也納東北瓦格蘭村戰敗奧軍,多少挽回一點面子。但自此之後,這位皇帝便一蹶不振,再也尋不回昔日的神威了。
早在《戰役》一書獲得兩項文學大獎之前,法國文學評論界就對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人說,從這部小說中,人們可以有所得,有所悟,同時,心靈會受到震撼。有了這部小說,人們便可以像巴爾扎克生前所希望的那樣,透過戰火的硝煙,透過歷史的塵埃,仿佛身臨其境地觀察令人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領悟歷史給予每個人的不同教益。

其他

本書獲一九九七年度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和龔古爾文學獎。一部作品同時摘取兩項文學桂冠。在法蘭西文學獎紀年史上實不多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