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號蚊子曼森,醫生,1844年生於英國格蘭行政區舊梅爾德拉姆,1871年到中國行醫,1883年在香港創辦一所醫學院,就是香港大學的前身。後任殖民局醫學顧問,1899年在建立倫敦熱帶病學院方面起來很大推動作用。他的外號蚊子是因為他和羅斯爵士一起最先(1877年)主張蚊子為瘧原蟲的宿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派屈克·曼森
- 出生地:舊梅爾德拉姆
- 出生日期:1844年
- 逝世日期:1922年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
人物簡介
派屈克·曼森爵士(1844~1922)是蘇格蘭內科醫生,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father of tropical medicine)”。他第一個提出蚊子攜帶著能夠引起瘧疾(malaria)的寄生蟲。曼森從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獲得了他的醫學學位,並於1871年成為了中國一個傳教士醫院的院長。1883年曼森移居到香港並於1887年創辦了一所醫學院校,就是後來的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曼森於1889年回到了英國並且於同年協助創辦了倫敦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曼森於1903年被授予爵位。
生平事跡
鼓島百姓稱其“抓蚊子的大夫”
19世紀中葉,鼓浪嶼有位洋醫生叫萬沛澤,老百姓稱之為“抓蚊子的大夫”,他就是後來被西方醫學界尊稱為“熱帶醫學之父”的派屈克·曼森爵士。他一生以高明的醫術救了很多人的命。在鼓島生活的13年期間,他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並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實驗,發現了蚊子是疾病傳播的罪魁禍首,這個“常識”在當時是預防和治療熱帶疾病的劃時代發現。
在大英帝國對東方的遠征中,許多雄心勃勃的年輕人跟隨著艦艇和商船來到亞洲殖民地,派屈克就是其中一員。
派屈克1844年10月3日出生於蘇格蘭阿泊丁的一個農場主家庭,是九個孩子中的老二。派屈克有著探險家的特質——身體強健、酷愛打獵、心靈手巧、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超強的記憶力。他年少時嚮往著長大後成為工程師,卻在一次事故後對醫學發生濃厚興趣。1860年,年僅16歲的他進入阿泊丁大學學醫,20歲就完成了學業。因未達到21歲的法定年齡而不能執業,因此到倫敦繼續求學,1865年10月他獲得了醫學學士學位,九個月後獲得了高級學位。
不久,這個蘇格蘭小伙子發現自己在倫敦很難有所發展,受到兄長赴上海的激勵,他也渴望到東方探險,並很快獲得了中國海關醫務官的職位,1866年他躊躇滿志地抵達台灣,在那裡工作了五年。
1871年派屈克決定到海峽西岸的廈門嘗試新生活,這個決定是他輝煌醫學生涯的起點。廈門當時是閩南傳教基地,身為基督徒的他得以參與教會醫院與診療室的醫務管理,為他的事業打下了基礎。
最早在中國推廣接種疫苗的人
19世紀中葉的廈門,人們對西醫充滿著疑慮,只有窮苦人家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到教會醫院看病。
派屈克很快注意到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他發現中醫通常在街道旁開敞的店堂看病,病人對治療過程一目了然,西醫則是在醫院密閉的房間中看診,因此許多人猜測洋人藉機在謀害中國人。他決定將診療室、藥房甚至手術室搬到了臨街的樓層,讓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治療過程,此舉吸引了大量病人,特別是一些有錢人家。
最初人們對於西醫的治療方法特別是手術非常恐懼,認為一刀子下去豈不是要了命,派屈克讓廈門人了解了手術的價值。當時有個19歲的年輕人因為絲蟲病腿部腫大變形,痛苦難當,多次服砒霜自盡卻未死成,絕望中的他想借洋人的刀子了結生命,因此同意派屈克為他施行手術。手術非常成功,不僅解除了他的痛苦,也減輕了人們對手術刀的畏懼,許多中國病人開始接受他的治療。
派屈克的精湛醫術和膽識為他贏得了中國人的尊重和信任。《派屈克·曼森爵士生平事跡》中寫道:他是最早在中國推廣接種疫苗的人,並在廈門實行了產科手術,而且在實踐中發明了許多實用的手術方法以彌補當時醫療設備的不足……
派屈克雖然身為虔誠的教徒,但他反對教會醫院的免費治療服務。他認為醫生是有專業責任的,追求的是科學、健康和病人的福利。他試圖將教會醫院改為醫學校,將診療室發展成收費診所。為此,他和教會之間的衝突日益明顯,直到最後分手。他於1873年在廈門市中心開設了私人診所,並同時在海員醫院服務。
為消彌虎患他組織了廈門打虎隊
派屈克在廈門有機會接觸大量病例,然而相對孤立的環境也限制了他對最新醫學的了解,1875年他決定回蘇格蘭完成終身大事,同時也更新自己的醫學知識。在倫敦逗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書籍和殖民地醫學報告,注意到血液中存在的絲蟲可能是許多熱帶疾病的起因。1876年,他帶著新婚妻子和一部高級顯微鏡回到廈門。
在鼓浪嶼,他開始了一系列在當時屬於不可思議的人體實驗。他勸說自家不幸染上絲蟲病的中國園丁和另一名志願者成為實驗體,連續14天隔離在自己家中,每三小時取一次血樣,採集了許多數據,實驗結果證明了絲蟲在血液中演變(這些報告至今還保留在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派屈克進一步猜測是某種有翅生物加速了絲蟲病的傳播,患病的園丁被安排在特製的蚊房中,通過每天捕捉叮咬他的蚊子進行實驗分析,發現蚊子(主要是雌蚊)是疾病傳播的載體。這一研究成果於1878年發表在中國海關醫學報告上,並在倫敦的醫學學會上公布。
派屈克在鼓浪嶼的生活無疑是優渥的,他的聲望和收入讓他過著舒適生活,並活躍於廈門的外國人社團。當時廈門附近時常會有老虎出現擾民,槍法了得的他組織了打虎隊並親自出馬參與打虎,贏得了“中國最好的狙擊手”稱號。
雖然目前無法確定派屈克在鼓住宅是否還在,但相關的檔案記述其產業是在三丘田地方。1877年他向連桂堂租得一地,1881年又從和記洋行手中租了相鄰的地塊,合併成一大塊地,1892年在他離開後通過代理人轉讓給德商寶記洋行。老照片顯示,它位於一山坡地上,前面有開闊的田地,兩層高的坡屋頂建築環繞著圍牆,寬敞的 廊有著典型的殖民地建築風格,旁邊有一層高的副樓。
被抬上船前往天津為李鴻章治病
1884年12月,已經在醫學界聲名卓著的派屈克帶著妻兒前往香港,開設了自己的私人診所。1887年他成為香港醫學院的首任院長,第一次在中國實行了有系統的西式醫學教育,而該院首批學生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國父孫中山。
香港醫學院能請到權傾一時的李鴻章作為庇護人,這也得益於派屈克的回春妙手。1887年11月,李鴻章身患舌疾生命垂危,當時正受痛風之苦的派屈克,被抬上船前往天津為李鴻章治病,他力排眾議認為李舌部的腫瘤只是大膿腫,並用手術刀排出了膿液,術後李鴻章很快康復,萬分感激。派屈克的這次免費治療,為他贏得了李鴻章的謝函和名片,也為香港醫學院贏得了重要支持人。1911年這所學院合併到香港大學直到今天。
在中國累積了財富和名聲的他,45歲時退休回蘇格蘭享受田園生活,不幸的是貨幣急速貶值使他無法維持理想的生活。1890年他決定重抄舊業,並致力於將熱帶醫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1897年他受聘為英國殖民廳的醫學顧問,並發表了關於熱帶疾病的權威著作。在他的推動下,1899年成立了倫敦熱帶醫學院,在英國進行專門的熱帶醫學教育與研究。1912年派屈克退休,兩年後告老還鄉,於1922年4月9日逝世,享年78歲。
1925年,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博士,在香港大學醫學會刊上發表文章,希望能在廈成立曼森研究院以紀念這位熱帶醫學之父。同樣身為醫生的林博士在高度評價派屈克後,呼籲恢復當時業已關閉的濟世醫院,將它改造成附設醫學研究院的曼森紀念館,並與廈大相關科系進行合作,在廈門建立一個醫學中心。
林文慶博士在英文世界的慨然呼聲,不僅表達了他對曼森爵士的敬重,也反映了20世紀初在中國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過程中,東南之濱的廈門已經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