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態肝星狀細胞促進肝癌間質血管生成的機制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許瑞雲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化態肝星狀細胞促進肝癌間質血管生成的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許瑞雲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活化態肝星狀細胞(aHSC)是肝癌微環境中最主要的間質細胞。其與肝癌的增殖與轉移相關,但機制未明。我們前期研究發現:在微小肝癌組織中,aHSC的聚集早於微血管形成,且兩者的數量、密度、分布具有一致性;體外共培養肝癌細胞與aHSC,肝癌細胞表達PDGF,mTOR相關通路蛋白PI3K、AKT、TSC 活化,同時aHSC增殖活躍並表達HIF-1、VEGF。以上結果提示肝癌細胞可能通過旁分泌PDGF激活mTOR信號通路調控aHSC的增殖與VEGF的表達,從而促進腫瘤間質血管的生成。本課題擬結合臨床樣本分析和體內外實驗闡明肝癌細胞經PDGF-mTOR-HIF1-VEGF信號通路調控aHSC分泌VEGF,促進腫瘤間質血管生成的機制。所得的結果將有助於我們更好的了解肝癌增殖、轉移的新機制,並為制定有效的抗腫瘤治療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占全世界55%,其死亡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列第二位。而在我國以肝硬化為基礎發生的肝癌中,活化態肝星狀細胞(activated hepatic stellate cell,aHSC)是最主要的間質細胞,同時也是細胞外基質的主要來源。aHSC在肝癌的發生髮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量的研究表明,aHSC能夠影響肝癌細胞的增殖與轉移,但其機制未明。本研究通過分別取肝癌組織(肝癌組)、癌旁組織(癌旁組),正常肝組織,分別檢測SMA 、Ang-1 、CD34水平,結果顯示肝癌組的SMA 、Ang-1 、CD34平均光密度值均明顯高於癌旁組和對照組,SMA 與 Ang-1、CD34, Ang-1 與 CD34 兩兩之間均呈正相關,提示肝癌組織中存在 SMA 標記的 aHSC, aHSC 可能通過分泌 Ang-1 促進肝癌微血管形成。。通過體內實驗,不同濃度的(CFSE) 標記的 HSC-T6 細胞注射於裸鼠肝臟,觀察肝原位腫瘤、 肝轉移瘤、 肺轉移瘤的數量和體積。結果提示HSC 可能通過調節肝癌血管形成而影響肝癌生長及轉移。本課題組進一步通過體外HCC來源的血小板源性的旁分泌效應因子-BB(PDGF-BB)在HSC上在缺氧條件下。實驗證明暴露於缺氧條件下,PDGF-BB表達顯著增加於HepG2細胞。HepG2細胞刺激LX-2細胞增殖,遷移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A)表達,研究結果表明HCC在缺氧誘導的PDGF-BB分泌刺激HSC增殖並增強VEGF-A在HSC中的表達,促進HCC血管生成。通過體內、體外實驗表明肝癌組織中的IL-8主要來自α-HSC,而不是來自肝癌細胞,在體外和體內實驗表明IL-8的血管生成效應被IL-8的中和抗體顯著減弱。 此外,IL-8中和抗體可在用α-HSC條件培養基處理的肝癌細胞中下調Ser727-磷酸化的STAT3水平,研究表明這些研究結果顯示,HCC基質內的α-HSC通過IL-8有助於腫瘤血管生成。同時我們研究發現,經過72小時UCN-01處理後,不同肝癌細胞系的生長呈顯著抑制劑量依賴性方式, 流式細胞結果表明UCN-01通過誘導S和G2 / M期阻滯而不抑制G1 / S阻滯來抑制肝癌細胞中的增殖。研究結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