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構造

活動構造

第四紀期間仍然活動著的地質構造。活動構造與新構造在含義上有所不同。新構造通常指晚第三紀以來形成的地質構造。由於第三紀晚期的地殼運動比起第四紀來要強烈而廣泛,因而新構造比活動構造要明顯和多見。總的說,活動構造也可理解為至今活動著的地質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動構造
  • 特點:與新構造在含義上有所不同
  • 簡介第四紀期間仍然活動著的地質構造
  • 分類:活動構造包括活動斷層、活動褶皺
簡介,研究意義,分類,活動斷層,活動褶皺,活動盆地,活動塊體,中國活動構造的特點和分布,

簡介

亦稱“活構造”。自新第三紀 (或第 四紀)以來仍在形成、發展或活動的 地質構造。可分為活斷層、活褶皺、 活動斷塊、新隆起、新凹陷等。活 動構造所表現的空間形態及地貌類 型,和其活動歷史、活動程度、組合 方式相關。
對於活動構造的活動時限,國內外不同學者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大致可以分為:①第四紀以來,②晚第四紀以來(約50萬年以來),③晚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晚期(一般用10萬年或3萬年)以來,④全新世(1萬年)以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將其定為1萬年以來。中國學者傾向於晚第四紀以來發生的構造作用為活動構造,並且著重詳細研究晚更新世—全新世期間的活動特徵。

研究意義

活動構造的研究,對地震預報、工程穩定性等實際問題及地球動力學等一系列地學理論問題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成為備受廣泛重視的課題。近年來由於地殼活動觀測技術方法和研究領域的擴展,對活動構造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活動構造主要通過對地質、地貌現象、大地形變測量(包括垂直的與水平的)、定點地殼形變動態觀測、地震活動性監測、地殼應力狀況,以及各種地球物理場變化等方面探討其活動狀況和形成機制。由於板塊構造、地殼動力學研究計畫的開展,已把活動構造的研究推向了更深、更廣的領域。高精度的雷射測距儀、傾斜儀、斷層蠕變儀以及衛星測距、月球測距、射電干涉測量等長距離精密測量技術的套用,使得對現代地殼構造活動狀況及動態的定量研究日趨精確。在活動構造的研究中,板塊邊緣地帶、裂谷帶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地區;對板塊內部的現代活動及應力場狀況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在對各類型活動構造的研究中,地震構造活動斷裂的研究是最活躍的課題。事實上,地質構造的活動不一定都引起地震,但構造地震之所以發生,都是由於斷裂帶的局部或全部活動達到相當激烈程度而引起的。

分類

活動構造包括活動斷層、活動褶皺、活動盆地、活動地塊、或它們的總和體。活火山(見火山)也是一種活動構造。

活動斷層

是活動構造中最重要的一種類型,它是地殼中正在發生位移運動的破裂面。活動斷層有兩種運動方式:粘滑和蠕滑。前者往往伴隨地震。蠕滑達到一定強度時可引起地面破壞,產生地裂縫、崩塌、滑波等。因而,對活動斷層的研究是地震預報、地震區劃及工程抗震防災的一項基礎工作。

活動褶皺

是另一種重要的活動構造類型,它使地層、地表沉積物及其他岩石正經歷著永久性的塑性變形。在板塊邊界上或其附近,活動褶皺可達較大規模,如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在板塊內大活動斷層附近往往伴生有活動褶皺。

活動盆地

是相對周圍正在作負向運動的地殼單位,它可以由活動斷層或活動褶皺形成。坳陷型盆地實質上是活動向斜,各類斷陷盆地受到活動斷層的制約。因侵蝕而形成的盆地不屬於活動盆地。

活動塊體

是相對於周圍地殼作運動的地殼單元。由於參照系統未必是靜止的,所以活動塊體的“活動”含義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活動塊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升、降、拉開、聚合、剪下、旋轉及其複雜的組合,因而造成了活動構造的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活動構造的特點和分布

中國活動構造十分發育,類型多樣,地區差異大。台灣大縱谷斷層是板塊邊界,有強烈的左旋走滑運動。長白山的火山和深源地震也是西太平洋板塊俯衝引起的活動構造現象。由於印度板塊歐亞板塊的會聚的影響,青藏高原第四紀以來上升了3600米左右(見青藏高原地質)。印度板塊至今不斷向北北東方向的推擠使崑崙山天山祁連山等斷塊式上升,其間為壓陷型大型盆地,如塔里木河西走廊等。盆地與山脈之間有壓性逆斷層或左旋走滑-逆斷層,如阿爾金活動斷層。
中國大陸東部活動構造比西部弱,構造走向為北北東向,與西太平洋板塊邊界相平行。華北是中國東部最強的張性活動構造發育區,以張性與剪張性活動斷層及由它們控制的第四紀斷陷盆地發育為主要形式,近期華北一連串強震的發生是這些活動構造的表現。華南僅在臨近台灣的閩粵沿海顯示了一些不十分強的活動構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