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里塢村

洪里塢村位於諸暨市西北面,距城區12.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里塢村
  • 地址:諸暨市西北面
  • 周邊:伍堡畈
  • 相關人物:張姓族人
基本簡介,經濟發展,婚俗,村內企業,主要農產品,村內資源,

基本簡介

東靠白門山山腳,南至雲淡塢,西鄰伍堡畈,北與燕子山頭隔山相鄰。清時,張姓族人從楓橋遷居此塢。因村落位於雲溪之東,常遭洪水浸淹,故名洪里塢。1956年屬四合鄉,1958年屬四合管理區,1961年屬應店街人民公社,1985年屬應店街鎮。全村178戶、531人,多為張姓。村莊坐落丘陵地區,三面環山,山地約占總面積的85%。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50年代起,應店街鎮境內興建大批山塘水庫,總庫容超過500萬立方米,有力地改善了洪里塢村的生產條件,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92年,有耕地195畝,其中水田175畝;山林2242畝;水面10畝。糧食畝產1045公斤、總產209噸,分別比1979年增加53.67%和49.28%。
洪里塢村

經濟發展

80年代以來,村黨支部、村委會在致力發展集體企業的同時,也關心和支持個體經濟的發展。個體企業增加後,用電量增加,集體給換變壓器;個體資金周轉困難,集體協助其向銀行貸款,並出面擔保。村集體經濟帶動個體經濟,加快了全村個體經濟的發展。1985年起,農戶兼營運輸及針紡織業者增多,成為個體經濟的主要產業。1992年,村有私人拖拉機56輛、運輸汽車4輛、織綢機101台、織襪機5台。1992年,村有個體企業90家、產值250萬元。
洪里塢原是貧困山村。1976年前,村民的年人均純收入低於全縣平均水平。1978年後,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抓了糧食和副業生產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石煤、石灰石綜合利用的集體經營以及支持個體企業的發展,集體積累和村民個人收入年年增加。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2262元,比1979年增長1.8倍,比全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高56.86%。1979~1992年,全村新建房屋132間,建築面積5280平方米,戶均新建房近30平方米。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523.07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87.10萬元,占93.12%。與1979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3.67倍,平均每年遞增12.59%。稅利72.81萬元,集體積累139萬元,分別比1979年增長8倍和10倍。
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把集體積累主要用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添公共設施和豐富村民的精神、物質生活。1985年起,農業生產上的提水灌溉、用電、溝渠疏通、農業稅交納等所需費用全由村集體支出。80年代中期起,建造村內水泥道路800米,添置應急發電設備,建造自來水塔,鋪設自來水管4000米,安裝衛星地面接收設備和有線電視,改建了文化宮和燈光球場,加強糞便管理,遷移和改造了40多隻糞缸。1976~1992年,投入改善公共設施費40萬元。

婚俗

洪里塢村婚俗歷史比較久,很多東西保存的好,像現在紹興和杭州都沒這么講究了。十分講究行郎的威儀。一頂八抬花轎,兩側各有身著清一色長衫的六名行郎壓陣保駕。行郎由男方延請,在吹吹打打的迎親中,他們手提轎燈,前呼後應,顯得特別招眼,把男方炫耀虛榮的戲唱足了。
因此,主人在遴選行郎時條件苛刻得像在招收儀仗隊員,要求標準是小伙子必須高大剽悍,儀表堂堂,又能說會道善飲酒,具備公關能力。這樣的要求當然也有其理由的,特別是那時的“黃道吉日”,迎親隊伍“撞車”情況多,誰的實力強,誰就獲得搶先權。
然而,最難煞行郎的是那身要求絕對整齊劃一的“行頭”——長衫,在當時可算是高檔次、“大腕級”的鄉間服飾。平日衣不遮體的莊戶人家,無奈只有向富戶借用。雖是小心翼翼,但仍難免閃失,在“行頭”上留下油漬或香菸焦洞什麼的,招來“吃賠”的麻煩。
隨著花轎的消失,行郎也慢慢絕跡。不過,洪里塢村鄉間仍把迎親隊伍中扛嫁妝的小伙,稱作“行郎”。如今的農村小伙,大都拿得出一二套西裝來,他們瀟灑入時,嘻嘻哈哈無所顧忌,迎親動輒乘車舟,已無半點前輩勞頓之苦。
洪里塢村婚嫁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叫做“關牛團”。當地人將牛棚稱之為“牛團”,因此,“關牛團”就是關牛棚。“關牛團”的習俗始於何時,因無這方面的文字記載亦無從查考。但是從洪里塢村民間眾多的傳說中有一種比較統一的說法,認為媒人就是任勞任怨的“老黃牛”,“關牛團”之習俗恐怕與媒人這一綽號不無關係。

村內企業

化肥廠、冬粉廠、玻璃鋼製品

主要農產品

歐洲蘿蔔、蕃茄、梨子、小胡蘿蔔

村內資源

鎵、鋁土礦、鎂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