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積層說,地質學中的一種學說,認為地球表面曾被一次或多次特大洪水淹沒,以致使地形甚至整個地殼的結構都發生了改變。由英國地質學家丁·伍德沃德提出。1695年他在《地球的自然歷史初探》一文中,用《聖經》中關於諾亞洪水的傳說解釋岩石的成因。認為地球史上確實有過較大規模的洪水,洪水不僅消滅了大部分生物,還粉碎了地球的表面,並使地面的無機物在水中漂起來。當這些物質按質量大小分層沉積時,新的岩石層就形成了:最重的物質如金屬、礦物和比較重的骨頭化石沉積在最底層,上面是白堊土和較輕的海生動物化石,最上面是沙土、泥土和高等動植物化石。洪積層說後來一方面被A·維爾納發展成為水成論,另一方面被冰川學說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