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山

洪福山,又名白虎山,位於北博山鎮洪山口村以北,東鄰青龍山,北對紫羅山,南與辰巳山相望,博沂公路、洪固公路分別從此山腳下西、東側繞過。該山呈南北走向,系青石山,主峰海拔452米。南側山坡植被豐富,密茂蔥蘢,主要樹種有柏樹和紅櫨等,每到秋天,紅櫨變色,滿山艷紅。地表植被也較濃密,多爬藤類植物,也產何首烏等藥材。主要野生動物有野兔,蛇等。北側三嶺兩峪為緩坡,為農田種植之地。因該山遠遠看去似只臥虎,故名白虎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福山
  • 又名:白虎山
  • 地點:北博山鎮洪山口村以北
  • 主峰:452米
概況,解放戰爭,

概況

從白虎山腳下沿曲折山路拾級而上,在綠樹掩映下,首先躍入眼帘的是龍涎池,池邊兩塊嶙峋巨岩突兀而立,首尾相接,形成了幾丈深的石洞,裡面泉水汩汩,澄澈清洌發出悠悠醇香,龍涎池向上行二十米,便是此山的廟宇建築群。廟門向南,高丈余,拱石相扣,形如弦月,青磚碧瓦,頗為壯觀。門楣上書“虎踞紫羅山前臥;龍盤淄水東自流”。字型矯健有力。
洪福山洪福山
步入廟門,迎面是道德玄宮,是明代石券建築.它建築奇妙,殿檐巍峨,廊柱敦重,斗拱玲瓏,額枋井然,全用青石雕琢而成,不見一木一釘,一磚一瓦,布局嚴謹,和諧統一,渾然一體,古樸典雅。
道德玄宮東面有一塊石碑,是明代萬曆年所刻,高2.5米,寬1.2米。碑銘撰文楷書字型,勾畫清俊。石碑邊緣鏤空著奇異斑斕花紋,碑首雕刻著二龍麟趾祥雲,頷首戲珠,蔚為壯觀
據該廟碑文記載,此廟建於明萬曆12年,原來山上只有小草廟壹間,明初有一楊姓女善人開始發動重修觀音廟,但未完成。後有道人呂敬林主持重修,廟上事務一直有道人主持。全國解放後,末代道人尹志勝、楊立河、張宗貴離開此廟為民。
道德玄宮西面為觀音殿。朱紅門窗,金黃色琉璃瓦,高高翹起的廟檐儼若兩彎新月。雪白額枋間繪有水彩丹青。觀音殿前是扁長的花崗石砌成的亭台,名曰"醉人台"。矗立其上,背依瓊樓玉宇之處,身處蕭蕭林濤之間,俯瞰洪山口村全貌,乃是理想的攝影境地。
白虎山西嶺,是北博山鎮的工業發展區,這裡建有德順化工廠、岳氏明珠玻璃廠等企業,廠子後面有七星石、臥龜等景觀。沿玻璃廠向北,一片石海,內有一種重晶石,是製做玻璃的好原料,1970年前後曾開採並銷往博山美硫。
白虎山東嶺,有一雄偉壯觀的三皇廟,此廟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原來僅有廟堂兩間,規模很小,到了明嘉靖年間開始重修並擴建三皇大殿,新修東西配房,鐘鼓樓白衣閣等。據重修三皇廟石碑記載,清乾隆四年,有道人王來素多方籌資在後院又建起了三清閣,文昌閣,呂祖閣,東西角樓和瞭望觀景台,此廟建築古樸典雅,別具一格。三皇廟建築為二進院落;三閣在後院,是現存較好的古建築之一。三清閣高近15米,寬6米,長17米,牆厚1.5米,磚石結構,每塊料石近一噸半,據傳說,當時壘牆因無吊裝設備,匠工們只得搬運黃土碎石墊成斜坡,將巨石滾到牆上,邊壘邊墊土。待完工後,再把土石搬掉。三清閣,文昌閣,呂祖閣,皆二層,雕梁彩棟,各具特色。   全國解放後,末代道人胡立軍、張宗賢離開此廟。1951年改為學校,三皇大殿於七十年代末作為危房拆除,學校也隨之搬出,現在對三皇大殿又進行了重修,恢復了原貌,此廟現列為區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在三皇廟後院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稀少珍貫的樹種,虎皮鬆一株,胸圍2.45米,冠圍達80米,樹幹高近20米,樹皮呈虎皮狀,出味芳香,樹頂貫蓋全院,晴天無風也發出呼呼之聲。據山東農業大學、泰安林校等專家考證,此樹樹齡為300多年,相傳乃道士王來素募緣而得。
廟門外面有座影壁牆,底部料石壘徹,上為磚石結構,牆高6米,長8米,迎門獨立,雄偉壯觀,現仍完好無缺。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虎山戰鬥就在這裡發生,據當時參加過戰鬥的翟寶悅老人回憶,那是1947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駐西沙井村的博山縣獨立營,根據上級指示,在天不亮由營長王化貴帶領到達洪山口村北的大場院與駐洪山口村的武工隊配合,準備打擊來犯之敵,此時崗哨回報,發現國民黨軍隊以兩路向我部撲來,王營長立即指揮投入戰鬥,迅速搶占虎山主峰,但敵人來勢兇猛,人數之多,敵四倍於我的兵力在此山展開了一場激戰,頓時槍聲響成一片,手榴彈遍山轟鳴。戰鬥到10點多,敵人只好拖著屍體,抬著傷員回巢,但我軍也有20多名同志英勇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