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大橋

洪江大橋

洪江大橋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區境內,洪江城區中心巫水沅水匯合處,是由城東進入洪江古商城的必經通道,橫跨沅江支流之一——巫水。

洪江大橋最早在晚清年間修建,後經滿清朝廷強行摧毀。1932年重新修建,起名“雄溪橋”,後改名“中正橋”,1940年被沖毀。1949年重建“雄溪橋”,改名“洪江大橋”,總造價十四億二千五百七十三萬元(舊幣)。1964年再建“洪江大橋”,1965年竣工,總投資130餘萬元。全長191.9米,為石砌實腹式拱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江大橋
  • 外文名:Hongjiang Bridge
  • 別名:雄溪橋、中正橋
  • 全長:191.9米
  • 所在地: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區
  • 重建時間:1965年
  • 道路類型:公路
  • 開放時間:全天
修建歷史,第一次修建,第二次修建,第三次修建,第四次修建,結構布局,

修建歷史

洪江大橋是一個有故事的橋,它曾經歷過建橋、拆橋、重建、倒垮、再建等極不平凡的歷程。

第一次修建

據說在晚清年間,洪江岩頭灣有一楊姓財主,家資頗豐,曾有“岩頭灣楊家曬銀子”的說法。由於他們到城內不方便,就花錢請來工匠,在司門前的巫水河上,修建了一座六墩七拱堅固精美的石拱橋。後來,洪江安徽籍人士,在大橋西頭修建了安徽會館(在洪江市稅務局處)。他們嫌大橋上成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影響會館的安靜,便借洞口、綏寧、會同黔陽四縣交界之地大灣小灣十八灣出土匪之名,向朝廷密告說是楊姓家族屯兵架橋,妄圖陰謀造反,推翻朝廷。當時,安徽會館有錢有勢,朝中有人做官,曾有安徽會館曬“頂子”的說法。朝廷接到安徽會館的密告,即委派工部欽差到洪江調查。因欽差被安徽會館賄賂,不顧其他會館和洪江人民的反對,坐鎮安徽會館令將石拱橋拆毀,楊姓家族也因此蒙受不白之冤。

第二次修建

1930年駐紮在洪江的監護大隊隊長謝龍出面倡導,由洪江殷商巨戶和廣大市民集資,於1932年春,在現在的洪江大橋處,修建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定名為“雄溪橋”。“雄溪橋”六墩落水,鋼筋水泥架梁,青石鋪面。橋面約6米寬,兩輛汽車可以在橋上會車。橋兩邊各有一條人行道,並有鋼筋水泥護欄。在橋東還建有“功德亭”一座,亭高四層。“功德亭”三個大字,系第四路軍62師師長陶廣所書;在亭的頂端書“雄溪橋”三個大字,系湖南省主席何健所作。後又改為“中正橋”,亭的底層豎有八塊大石牌,可有修建大橋的序言和捐資者的姓名及數額;二、三層設有報刊、圖書供遊人閱讀。大橋建成之日,由洪江巨商、慶元豐油號大老闆劉慎伯踩橋(即剪彩),那天,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熱鬧異常,觀看者不下萬餘人。1949年夏,巫水上游及洪江連降暴雨,洪水猛漲,大橋靠東頭的第二、三兩個橋墩被衝垮。橋一垮,水勢兇猛,將塘坨到犁頭嘴河邊的房屋全部沖走。當時,位於犁頭嘴附近聞名遐邇的“大觀樓”也未逃厄運。
洪江大橋
洪江大橋

第三次修建

1949年10月4日,洪江迎來了解放。洪江人民政府決定重建雄溪橋,定名“洪江大橋”。洪江各界和廣大人民民眾,積極回響人民政府的號召,踴躍捐款,公建民助。據資料反映:大橋總造價十四億二千五百七十三萬(舊幣,下同),其中洪江各界捐款一十二億七千一百零三萬元。在各界捐款中,工商業捐資一十一億六千四百七十一萬元,為各界捐資總額的91.6%,占總造價的81.7%。新建的洪江大橋,在原雄溪橋的橋墩基礎上加高了約兩米,橋面加寬了一米多。整座橋除了橋墩外,全部採用大白樟木為梁,杉木為枕,厚木板鋪面,方木條為欄的木結構橋,載重量約10噸。大橋修好以後,每年用桐油漆,更換橋面或進行一次維修。
洪江大橋
第三次修建

第四次修建

1964年因國防建設的需要,國家和洪江人民政府投資130餘萬元,再次新建洪江大橋。1965年勝利竣工,橋長、橋高、橋寬均有拓展。
洪江大橋
第四次修建
資料出處曾湘洪《我的故鄉是洪江(下卷)》
洪江大橋
第四次修建

結構布局

洪江大橋位於洪江區中心,橫跨巫水,外臨沅水,橋型為3孔40米實腹式懸鏈截面塊石拱橋,全長191.9米。
洪江大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