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城市介紹
城區三面臨水,沿河發展,南北縱長15.5公里,東西橫跨22公里。全區總面積115平方公里。據《洪江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區戶籍人口為7.1萬人,比2000年“五普”的7.2萬人減少0.1萬。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4.46%,其餘為苗、瑤、侗、回、土家等少數民族。
洪江處層峰疊嶂之中,地勢甚高,氣候適人。盛暑烈夏,早晚可著袷衣;隆冬臘月,最低溫度約攝氏零下三四度;時至暮春,室內猶生火取暖。雨水以5、6月為最多,常年平均降雨量1485毫米。平均日照1354小時。無霜期304天。
境內物產資源頗豐,已查明有木本植物91科584種,林地面積24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5萬立方米;礦藏資源礬礦儲量1億噸,石灰石几十億噸,石煤約1億噸,還有瓷泥,重晶石、石英石、鎢、銅、沙金、金剛石等;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萬千瓦,可開發的占55%。區域內有邵懷高速洪江區連線線、包茂高速洪江區連線線和沅江等交通幹線通過,水陸交通堪稱方便。
洪江夏為荊州之寺,周末隸屬於楚,秦為黔中郡地,漢為武陵郡鐔成縣地,東晉為舞陽縣地,隋屬沅陵郡龍剽縣(洪江),唐大曆五年(770),改巫州(洪江)名敘州,治龍標縣(在今湖南芷江東南唐糾山,洪江),領龍標(洪江)、朗溪(會同)、潭陽(芷江)三縣。屬黔中道。五代前期屬楚國,後屬後周朗州大都督府。宋熙寧七年(1074)廢。
洪江五代入蠻。宋元祐五年(1090)置洪江砦,隸黔陽縣;崇寧二年(1103)改屬靖州三江縣地,尋改三江縣為會同縣,隨屬會同縣。元明清因之。清末置洪江鎮。民國初期為會同縣洪江鎮,民國13年(1924)稱會同縣。洪江市,後又改為鎮。民國22年以後為湖南省第四、七、十區保全司令部和第七、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後期,湖南省政府在此設立洪江行署,轄第六、十兩個專區。解放初,置洪江市,隸屬會同專區。以後市鎮建制交錯更迭頻繁,至197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洪江市,屬黔陽地區(1981年6月30日改為懷化地區)。1988年11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經濟計畫單列市,1997年與原黔陽縣合併組成新洪江市,1999年脫離洪江市管理,2000年設懷化市洪江區管理委員會和懷化市洪江區工作委員會,由懷化市派人專管。區域內設河濱路、沅江路、高坡街、新街4個街道辦事處,共31個居民委員會;郊區轄桂花園、常青、橫岩3個鄉28個村。
洪江山水秀麗,環境優美,曾被除譽為湘西的一顆“明珠”。市區以老鴉坡為屏障,呈扇狀輻射,滿山綠樹成蔭,雄溪公園的亭台樓榭點綴其間,氣勢壯觀。城西嵩雲山幽林深處的古剎大興禪寺,如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為省內著名寺廟之一。山間怪石成趣,古洞藏幽,以“丹鳳朝對”、“雙獅迎客”、“祖師洞”、“張家墳”、“白雲洞”、“鏡子岩”、“半山亭”、“水佛洞”、“觀音岩”、“鯉魚田”等影點構成嵩雲十景,為城市的遊覽勝地。
洪江舊城改造步伐加快。解放前,有“七沖、八巷、九條街”,街道狹窄,機動車輛行駛艱難,代步之具,惟兩人肩抬之山轎而已;房屋低矮潮濕,除少數富商豪紳所居住的窨子屋比較寬敞外,沿河一帶商店,多為木板房屋,下層營業,上層為住房,居住擁擠;公共衛生設施少,陰溝堵塞,滿街垃圾,臭水橫流,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解放後,公共設施逐年增加,街道不斷拓寬和延伸。1965年,改建跨巫水河的洪江大橋,來往車輛和市區東西兩岸人民暢行無阻。1980年,中共洪江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制訂《洪江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市政建設速度加快。對原有的南嶽路、沅江路、巫水路、新民路等10條19600米長的主次幹道進行拓寬改造和路面硬化。全市16輛公共汽車,在市區內分4條線路行駛。城市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有電影放映單位24個,文化館8個,圖書館1個藏書5萬餘冊,公園、兒童遊樂場各1座,還新辟有體育廣場、體育訓練場、燈光球場和游泳池。
洪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絢麗多彩,遺存十分豐富。經國家古文物、古建築專家考察論證,洪江現存一座全省乃至全國罕見的古商城正待開發。洪江古商城內有80多個館、宮、殿、廟、庵、寺、院、祠,17家報社,23個錢莊,34所學堂,48個半戲台,50幾家妓院,60多個煙館,70餘所酒家,80來個客棧,近百個作坊,近千個店鋪,充擁于山城的每個角落。不愧是一幅展示明、清、民國社會景觀的“清明上河圖”,一所集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化史資大全的活性博物館。我們感謝歷史,感謝前人,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厚重的遺產。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洪江兒女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譜寫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壯麗篇章,曾經取得了第一次創業的輝煌成就,享有“湘西明珠”之美譽。在跨入21世紀的重要歷史時刻,洪江人民將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沿著“三個代表”的指引方向,繼續發揚“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求實創新、自強不息”的洪江精神,努力開闢“二次創業、民營興洪”之路,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昔日的湘西明珠再創輝煌。
我們熱情歡迎廣大洪江籍人士、各界朋友、社會團體和海外僑胞來洪江觀光旅遊,我們真誠地希望大家來洪江投資興業。只要來洪江,一切好商量。我們相信,有您和我們的共同努力,洪江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街道情況
河濱路街道(行政代碼為431281001)位於城區東北部,巫水東畔,南與桂花園鄉接壤,北臨沅江,西起洪江大橋東頭,東至蘿蔔灣。地形依山傍水,曲折如帶狀,地勢東北部較西南部微高。辦事處轄沅江段中的回龍寺、蘿蔔灣兩處,水域寬廣,流速緩慢,水位較深。街道全長約5千米,占地面積約6平方千米。現下設橋東、中山路、回龍寺、長寨、蘿蔔灣、老團等6個社區居委會,69個居民小組,轄區人口1.8萬。設社區黨委1個,社區黨支部7個,非公經濟組織黨支部5個,黨員總人數419人。
社區建設
1981年11月23日,《關於更改部分居委會、大隊名稱的通知》,河濱路街道辦事處的大慶路居委會更名為蘿蔔灣居委會,革命路居委會更名為汽車站居委會,解放路居委會更名為中山路居委會,東風路居委會更名為河濱路居委會,大寨居委會更名為橋東居委會。
1982年3月,根據《關於將我市四個街道辦事處由二級機構改為一級機構和撤銷市街道辦的通知》,河濱路街道辦事處由二級機構提升為公社級一級機構,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1982年12月,河濱路調整街道居委會組織,調整後設定情況為:橋東路居委會,村民小組13個;河濱路居委會,11個;中山路居委會,7個;南嶽路居委會,12個;蘿蔔灣居委會,16個;回龍寺居委會,20個;桃李園居委會,13個;長寨居委會,9個。
1988年1月,河濱路提交成立老團居委會的請示。同月,批覆同意成立老團居委會。
1991年8月,設長寨居委會,撤銷老團居委會。
1991年3月,聯合國兒童計畫免疫檢查老團、桃李園居委會。
2003年,中山路社區被評為洪江區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2003年,由原9個居委會調整為7個社區居委會。
橋東和河濱路合併,設橋東社區居委會,轄1352戶,3650人; 桃李園4組及南嶽路2/3/4組一部分(南嶽路北岸部分)併入中山路居委會,設中山路社區居委會,轄632戶,1714人; 南嶽路居委會1、5、6、7組及4組一部分(南嶽路南岸部分)和桃李園居委會(4組除外)合併,設南嶽路社區居委會,轄880戶,2397人。
回龍寺居委會調整為回龍寺社區居委會,轄區不變,875戶,2344人。
長寨居委會調整為長寨社區居委會,轄區不變,966戶,2620人。
蘿蔔灣居委會調整為蘿蔔灣社區居委會,轄區不變,966戶,2620人。
老團居委會調整為老團社區居委會,轄區不變,837戶,2700人,社區公共事務及公益事業仍由紡織廠管理。
2009年5月,原7個社區居委會調整為6個,中山路與南嶽路大部合併為中山路社區居委會,南嶽路63號段與蝦蚣井段劃歸回龍寺社區居委會管轄。
經濟狀況
河濱路街道是洪江的綜合工業區,有泰格林紙業有限公司、新恆光科技有限公司、醫療儀表廠、鐵合金廠、金豐紡織等各類企業40餘家,其中民營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片區整體社會經濟水平發展程度不高。
河濱路街道是洪江區的老工業片區。在洪江區從60年代開始形成的4個工業片區(帶子街片,蘿蔔灣片,老團片,市中心片)中,河濱路占了兩個。
1984年2月,《關於同意成立街道福利工廠的批覆》,河濱日用化工廠轉為社會福利工廠。
1985年4月2日,洪江市洪華綜合廠成立。
1985年3月10日,童鞋廠轉為洪江市社會福利東風童鞋廠。
至1988年,全街共有企業11家:石油化工廠、銻品廠、煤渣磚廠、蓄電池廠、日用化工廠、塑膠袋廠、補胎廠、再生革廠、洪華廠、童鞋廠、削片廠。
1988年,洪江市麻紡廠成立,屬於街辦集體企業。
1989年2月,補胎廠與冶煉廠合併,更名為補胎冶煉廠。
1992年8月,洪江市化工六廠成立,屬街辦集體企業。
1993年2月,削片廠更名為“洪江市龍盛竹木加工廠”。
1993年2月,洪江市輕紡工藝廠成立。
1994年4月,洪江市工藝繡品廠成立。
2001年,洪江石油化工廠改制成立洪江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該民營企業的成立標誌著洪江街道企業的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2001年末,河濱路街道辦事處下有日用化工廠、煤渣磚廠、電瓶廠、塑膠袋廠等4個街辦企業;愛民廢渣加工廠、胡建輝木材加工廠、段維珍龍盛竹木加工廠等16個民營企業。
學校教育
轄區內有三所較大的學校,即洪江一中、洪江三中和中山路國小。
洪江一中簡介
校訓:公忠弘毅
洪江一中屬懷化市重點中學,前身為“洪達中學”,創立於1938年。現為洪江區唯一的一所市級示範性中學。學校坐落在全國十佳古城――“中國第一古商城”的嵩雲山下,巫水河畔。
一九三八年二月,洪江熱心教育人士劉炳煊、李漢平等,成立校董事會,並公推王翰為首屆董事長、楊漢輝為校長,借中山公園為校址,籌資辦“私立洪江中學”。三月一日布告招生,共錄取初一、初二學生共三個班。三月二十九日舉行開校典禮。正式開學授課,後經省政府核准備案,省政府主席張治中題贈“百年樹人”匾額。
一九三九年四月,教育部核准校董事會立案,指令將“私立洪江中學”更名為“私立洪達中學”。
一九四四年經教育廳核准,正式招收高中學生,設立高中部。
新中國成立後,湘西行署和洪江市人民政府於一九五零年一月接管“私立洪達中學”,五月二十日,經省文教廳批准。“私立洪達中學”與“私立雄溪永級中學”合併,改名為“湖南私立洪江中學”。
一九五一年一月,經會同專員公署批准,原“贛材中學”併入“湖南私立洪江中學”,並更名為“湖南省私立洪江中學”。九月經會同專署批准,將“湖南省私立洪江中學”改為公立學校,十月正式定名為“湖南省洪江市立中學”。
一九五三年一月,因學校高中部停辦,校名改為“湖南省洪江市第二初級中學”。同年十二月,因洪江第一中學遷安江楓樹坪,經省教育廳核准,將“湖南省洪江市第二初級中學”改名為“湖南省洪江市初級中學”。
一九五八年下學期,“洪江市初級中學”增設高中部,“洪江市初級中學”更名為“洪江中學”。
隨著行政區劃的變更和洪江教育事業的發展,洪江中學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設施不斷完善,在以後的歷史年代中,校名又曾作過幾次變更:
一九六九年九月改為“洪江鎮第一中學”
一九七九年十月又改稱“洪江市第一中學”。
一九九八年六月,洪江市與黔陽縣合併,“洪江市第一中學”於同年九月重新用“洪達中學”校名,更名為“洪江市洪達中學”。
因多方原因,“洪江市洪達中學”的校名於一九九九年五月停止使用,更名為“洪江一中”至今。
學校座落在洪江區南嶽路,占地85畝,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環境幽雅,歷來是芊芊學子求學的理想場所。
學校現有教學班36個,分高、國中部。在職教職工184人,其中特級教師三人,高級教師39人,高中級教師占專職教師人數的90%以上。有符合規範的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多媒體電教室,信息技術教室及電視節目演播室,教學監控系統;並有正規的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和體操房等,教學場館設施齊全,已達省,地一類標準。學校有圖書館大樓一棟,藏書84000冊。
近年來,在上級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指導下,學校校園建設發展很快,教育教學質量屢創佳績,多次被評為洪江區“文明學校”、“模範文明先進單位”、懷化市“中國小教育教學常規檢查先進單位”、“依法治校先進學校”,並被授予“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園”、“湖南省學校勤工儉學先進單位”、“湖南省體育工作優秀學校”、“花園式學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地址:懷化市洪江區南嶽路17號
郵政編碼:418200
旅遊資源
景色迷人的洪江區天柱峰景區就位於本轄區
景區地址:河濱路街道蘿蔔灣轄區
簡介
洪江天柱峰景區位於洪江區東南部,距城區3公里,丹霞地貌,碧水寶島,風光秀麗,內有天柱、彌陀古寺,是集生態、宗教、休閒、探險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機構沿革
洪江市一街辦事處(1953.1-1960.5)
1953年1月,市人民政府將一、二臨時街辦事處合併為第一街辦事處,下設六個居民委員會
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濱路分社(1960.5-1962.7)
1960年5月4日,成立洪江市人民公社,一街辦事處改組為河濱路分社,六個居委會改為五個管理區
河濱路人民公社(1962.7-1964.2)
1962年7月18日,撤銷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濱路分社改稱人民公社
黔陽縣洪江鎮一街辦事處(1964.2-1966.5)
1964.2.21,撤銷河濱路人民公社,恢復一街辦事處名稱
一街辦事處革命委員會(1969.1-1976.10)
1969.1月20日,經洪江鎮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一街辦事處革命委員會,原街道辦事處領導任職自然中止
河濱路辦事處(1976.10-1987.12)
一街革命委員會(1976.10-1979.12)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洪江鎮一街革命委員會機構無變化
河濱路辦事處(1979.12-1987.12)
1979年12月,一街革委會隨行政建制變更為洪江市河濱路辦事處。1981年11月,經懷化行署批准為公社級的一級機構
中共一街辦事處支部委員(1959-1960.4)
1959年1月27日,一街辦事處設立黨支部
中共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濱路分設總支委員會(1960.5-1962.7)
1960年5月4日,成立洪江市人民公社,一街辦事處改組為河濱路分設,成立黨的總支委員會
中共河濱路人民公社委員會(1962.7-1964.2)
1962年7月18日,撤銷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濱路分設改稱人民公社,設立黨的基層委員會
中共一街辦事處支部委員會(1964.2-1966.5)
1964年2月21日,撤銷河濱路人民公社和黨委,恢復一街辦事處和黨支部委員會
中共一街革命委員會支部委員會(1971.6-1976.10)
1971年6月18日,經洪江鎮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批准,恢復一街革命委員會黨支部
中共河濱路辦事處總支委員會
中共一街革委會支部委員會(1976.10-1979.12)
中共河濱路辦事處支部委員會(1979.12-1982.3)
1979年12月,因取消一街革委會,以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命名為河濱路辦事處,黨組織更名為中共河濱路辦事處支部委員會
中共河濱路辦事處總支委員會(1982.3-1987.12)
1982年3月24日,河濱路辦事處由二級機構升格為一級機構,設立總支委員會
中共洪江市河濱路街道工作委員會(1993.5-)
1993年5月30日,經市委研究決定,將河濱路街道黨總支委員會改為中國共產黨洪江市委員會河濱路街道工作委員會
街道大事記
1989年9月,河濱路街道老齡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組長:劉應坤。
1990年6月,河濱路街道基建工程隊成立,負責人:袁立夫。
1990年10月,河濱路街道統計站成立,站長:楊文。
1991年5月,河濱路街道財會室成立。
2001年3月20日,河濱路辦事處司法調解中心掛牌成立。
2001年5月22日,河濱路街道民眾文藝中心、社區服務中心掛牌成立。
2001年8月,河濱路團工委成立。
2002年12月,中山路居委會被確定為“零失業社區創建試點”。
2003年5月,河濱路司法調解中心、綜合治理辦公室掛牌成立。
2003年9月,河濱路街道辦被評為洪江區抗擊非典先進集體。
2003年11月,河濱路街道辦事處9個居委會經調整,合併成7個社區居委會
2004年3月,河濱路街道辦事處被評為洪江區雙文明先進單位。
2004年3月,河濱路街道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
2005年2月,河濱路街道被評為雙文明紅旗單位。
2005年10月,橋東社區居委會被命名為“全省民主法制示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