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湛江洪拳是晚清時期從福建傳入廣東,經廣佛、高鶴、陽江、水東、電白、吳川、化州傳入廣州灣(赤坎),再由赤坎傳於雷州徐聞一帶。
赤坎過去的民間武館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鄉村的民間練武場所,多設在鄉村的祠堂、廟宇或禾堂,一般由本村懂得武術之人擔任師傅,也有聘請俗稱“功夫頭”的外人擔任師傅,授徒習武多在農閒時候。另一種是城鎮專業性傳授武術的武館,又叫洪拳館,設在有較寬闊場地的屋宇,一般由會打拳弄棍的人自任教頭,設館授徒,收取一定佣金,學徒來自社會各階層。
清末,從化州遷徙入赤坎的武術界前輩黃金龍,在赤坎開辦慶武堂,主要傳授南派洪拳武術,為赤坎洪拳武術之始。慶武堂是湛江市的武術館之一,也是赤坎洪拳武術發源地之一。民國初期,湛江龍頭人梁躍初在赤坎開辦鎮武堂,主要教授洪拳,培養了大批武術精英弟子。1941年受南路共產黨組織委派,吳川籍洪拳師李俠雄到文章灣村以創辦群英社武術館為掩護,建立南路革命聯絡站。李俠雄擅長洪拳,門徒甚眾,為湛江武術界公推的洪拳武術師傅。
武術特色
技巧
湛江洪拳在吸收南派拳術和北派武術精髓的基礎上,結合南方人身材矮小精幹特點,形成了快捷、沉實、剛勁的特色,尤以快字為要。在實戰中注重穩打穩紮,步步為營,以靜待動,以守為攻,守中帶攻。其口訣是“有橋尋橋、無橋找橋、靜中愛動、動中愛靜、他動我靜、他靜我動”。因此,湛江洪拳特彆強調橋馬功夫與步法,在下盤穩固的基礎上配合手上拳掌等招式的變化,見招拆招,以不變應萬變。同時突破“拳忌雙出”的傳統觀念,在實戰中多以雙拳雙掌齊出,雙掌向中為“雙伏手”,雙拳齊出為“雙龍出海”等。雖雙拳雙掌齊出,然攻守兼備,無懈可擊。
套路
湛江洪拳武術的套路主要有十大形,即“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其中“龍、虎、豹”三形是力量基礎套路,主要練拳、掌、肘、爪、手等功夫,強調爆發力,陰陽力,交叉力等基礎,重在練外形。而“蛇、鶴”雙形則是技巧套路,側重練身體耐力、樁功、閃身、借力、巧力等,是在“龍、虎、豹” 三形基礎上的提高。在運用上,湛江洪拳強調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力的相生相剋和身形的靈活性,要求習武者要在演練過程中領悟“五行”與“五形”之間互生有無、互為長消的原理。湛江洪拳武術注重以聲練氣,根據吞、吐、浮、沉的發力,吐納氣也發出相應的聲音,以提高功力和調理呼吸,故有“三分功夫七分聲”的說法。
器械
湛江洪拳的常見的器械有長棍、齊眉棍、三節棍、兩節棍、護環短刀、大刀、大關刀、朴刀、馬刀、七星刀、雙飛蝴蝶刀、劍、戟、藤牌、燕尾盾牌、排叉、月牙鏟、鐵尺、纓槍、流星錘、鐵鏈、軟鞭等。此外,還有練拳功的三手樁;練爪功的鐵圈、鐵環、鐵球、連環沙袋和麻纜;以及訓練體能的石砧、石擔、沙包、沙袋、扛鈴、啞鈴等。
傳承保護
湛江洪拳是粵西地區非常重要的民族體育與競技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研究赤坎近代歷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佐證資料。
湛江洪拳的老師傅、老教練日趨減少,青少年也多無意傳承,許多傳統套路及其技理技法得不到有效傳承與保護,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需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搶救。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6月18日,廣東湛江市赤坎區羊辦“展演多彩非遺-綻放文明之花”非遺集市活動,湛江洪拳登場表演。
2019年11月6日,2019赤坎區全民健身活動之“中華傳統體育·洪拳”進校園活動在湛江市第四國小拉開帷幕。
2020年1月18日,“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之2020年赤坎區迎新春文藝惠民演出暨主題百姓宣講活動走進赤坎區調順街道下轄的村莊和社區,吸引了上千名民眾前來觀看。
赤坎洪拳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弟子有數萬之眾,分布於赤坎市區及郊區農村武館。各武館英雄輩出,參加國內外武術比賽屢獲殊榮,鎮武堂洪拳師傅龐康娣於1980參加全國武術比賽榮獲男子洪拳冠軍,他的套路被省體委推薦,以洪拳套路編著《洪拳》一書,是湛江乃至全省第一部武術拳法專著,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
榮譽表彰
鎮武堂洪拳師傅李宙雲,在鄭州舉行的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得梅花棍一等獎;群英社洪拳師傅葉嘉富榮獲第三屆廣東省武術精英大賽男子南拳金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