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洪堡大學起初名為腓特烈·威廉大學(Friedrich Friedrich-Wilhelm-Universität,1828年),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Ⅲ)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柏林大學 (Universität der Berlin)。成立初期共有4個學院,分別是法律、醫學、哲學與神學,學校共有52名教師及256位學生,而哲學院的黑格爾、法學院的薩維尼、古典語言學家奧古斯特·柏克(August Boeckh)、醫學院的胡費蘭(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及農學家特爾(Albrecht Daniel Thaer),則象徵了當時洪堡大學各學院的精神。在過去的兩個世紀,洪堡大學是德國最著名的思想家的誕生地,其中包括唯心主義哲學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神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弗雷德里希·謝林(Friedrich Schelling)、文化批評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以及著名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卡爾·馬克思(Karl Max)和弗雷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也求學於洪堡大學。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德國統一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德國共產黨創建人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歐洲議會主席舒曼(Robert Schuman)都是該校畢業生。洪堡大學的辦學模式為世界上的許多大學,如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效仿。
除了傳統的學科,如自然科學、醫學、哲學、考古、歷史、神學和法律,洪堡大學大力發展了許多其它新興學科。在19世紀下半葉,洪堡大學的自然學科誕生了許多偉大的學者,如化學家霍夫曼(August Wilhelm Hofmann);物理學家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數學家庫默爾(Ernst Eduard Kummer)、克羅內爾(Leopold Kronecker)、維爾斯特拉斯(KarlWeierstrass);生物醫學家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馮葛雷(Albrecht von Graefe)、魏爾嘯(Rudolf Virchow)、柯赫(Robert Koch)等。在這段迅速發展的時期,洪堡大學逐漸合併了柏林其它一些獨立的學院,比如夏洛特(Charité)醫學院等。洪堡大學從建校時起就開始進行自然博物館的建設和藏品的蒐集,至今,洪堡大學自然博物館尤為著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柏林原本只有一個“柏林大學”,而大學師生也很驕傲地以拉丁文校名“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稱。冷戰期間,柏林大學被劃入東柏林境內,部分師生從原校出走,並在美英等西方陣營的支持下,1948年於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學”(即今柏林自由大學),成為西德學術重鎮。“真理、公平、自由”(Veritas - Iustitia - Libertas)是柏林自由大學建校以來的校訓。柏林大學分裂之後,位於東柏林的原址校區則於1949年改名為現今的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大學創辦人、德國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兄弟。
學校簡介
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於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所創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確定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全面人文教育的辦學宗旨。洪堡大學一直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國際大學協會後立即與蘇聯莫斯科大學建立了校際關係。隨後又先後與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學、波蘭的華沙大學、原南斯拉夫的貝爾格勒大學、古巴的哈瓦那大學、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埃及的開羅大學、日本的法政大學、西班牙的馬德里孔普盧滕塞大學、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50多所大學簽訂了校際合作協定。1981年,中國的北京大學和洪堡大學互派專家,1982年,我國又選派3名進修生到洪堡大學深造。
創校理念
柏林洪堡大學是依據創校者洪堡「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所創立的新學校,他也希望洪堡大學能成為“現代大學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äten)。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的人才培育。
柏林洪堡大學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所在地為海因里希王子宮(Palais des Prinzen Heinrich),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為其弟弟Henry王子修建的宮殿。兩德統一後,洪堡大學在柏林市東南部的Adlershof科技園區興建了新校區,並在1998年以後將該校的自然科學系陸續遷往本區。
目前共有11個院系、11個交叉研究中心、18個研究生院、2百多個專業或科系,學生3萬多人。
Faculty of Law
Faculty of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
Faculty of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SciencesI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Faculty of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SciencesII (Geography, 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s, Psychology)
Charité - Berli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Faculty of Philosophy I (Philosophy,History, European Ethnology,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aculty of Philosophy II (Literature,Linguistics, Scandinavian Studies, Romance literatures, English and AmericanStudies, Slavic Studies, Classical Philology)
Faculty of Philosophy III (Social Sciences,Cultural Studies/Arts, Asian/African Studies (includes Archeology), GenderStudies)
Faculty of Philosophy IV (Sport science,Rehabilitation Studies, Educ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柏林洪堡大學的教師陣容十分強大,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薛丁格、亥姆霍茲、赫茲、韋恩等,生物化學之父費歇爾(Emil Fischer),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馮·諾伊曼( John Von Neuman),化學家拜耳(Adolf von Baeyer),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李特爾(Ritter),哲學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謝林(Joseph von Schelling)、黑格爾(Georg W. F. Hegel)、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神學家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法學家薩維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歷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都曾在此任教。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讀過柏林洪堡大學,其他曾在此就讀的還包括歐洲議會主席舒曼(Robert Schuman)、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著名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及作家庫爾特·圖霍爾斯基(Kurt Tucholsk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