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縣烈士陵園,是為紀念解放洞頭縣壯烈犧牲的烈士而建。位於北岙鎮南。由幕門、墓道、涼亭、紀念牌、紀念塔、墓室等構成。紀念塔上刻著臨摹毛澤東手跡“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門柱上刻有郭沬若題詞楹聯:“海島蔚風雲革命高潮淨滌腥膻光禹甸,甌江流日夜英雄碧血長垂典範在人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頭縣烈士陵園
- 始建時間:1956年底
- 落成時間:1957年1月14日
- 擴建時間:2003年春
地點介紹,烈士紀念碑,解放紀念浮雕,
地點介紹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縣烈士陵園,始建於1956年底,1957年1月14日舉行落成儀式;2003年春進行了擴建。陵園座南朝北,依山而建,主體建築包括:楹聯枋柱、紀念碑座、革命先烈紀念碑,烈士公墓、洞頭解放紀念浮雕;“七七”洞頭保衛戰紀念碑、亭等。整個陵園占地面積7335平方米,是溫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枋柱上有我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郭沬若親筆題的楹聯。上聯是:“海島蔚風雲,革命高潮淨滌腥膻光禹甸”;下聯是:“甌江流日夜,英雄碧血長垂典範在人間。”
1956年,當烈士陵園即將建成時,洞頭縣委宣傳部致函郭沬若先生,介紹了人民解放軍五次進剿洞頭殘敵,血染海島的功績,請他為烈士陵園題詞。郭老欣然應諾,不久就寄來了這副對聯。他在聯中熱情頌揚了革命風雲激盪人民英雄橫掃殘敵改天換地的壯舉,表達了廣大人民緬懷先烈以他們為典範保衛建設新生活的心愿。對聯切合地域,對仗工整,字型飄逸,顯現了一代文學大家的風範,為陵園增添了光彩。
這是1962年1月15日洞頭解放10周年時,溫州市人民政府樹的。紀念碑為大理石質地,高1.3米,寬0.6米,正面刻有“永垂不朽”四字,背面的碑文回顧了洞頭的解放史,號召人民民眾繼承先烈遺志,發揚革命傳統,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中。碑文的最後滿懷深情地銘刻:“青山常在,海水長流,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烈士紀念碑
陵園正中央這個紀念碑,高9米,四邊體,每邊寬1.5米,碑上刻有毛澤東主席的手書:“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八個字,字型是臨摹的。這個碑是整個陵園的最高建築,碑上端雕有五角紅星,象徵人民事業至高無上,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這是烈士陵園的主體,公墓為三層塔形,現安放著140多位烈士的忠骸。其中有解放洞頭犧牲的,有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犧牲的,有解放後保衛洞頭建設洞頭犧牲的,這裡介紹兩位。
黨的著名文化新聞戰士、社會活動家、洞頭人林環島,1926年入黨,長期從事黨的文化、新聞工作,1939年受黨委派,作為“廈門抗日前線兒童救亡劇團”的總領隊和支部書記,帶這個劇團到高棉、越南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劇團回國後,他留在越南,擔任印度支那共產黨南圻中國同志工作委員會書記,繼續從事抗日宣傳和華僑統戰工作。1941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越南的西貢,年僅37歲。
華東二級人民英雄傅永來,山東人,在解放戰爭中屢立戰功,後擔任洞頭駐軍二營六連連長。1954年12月,乘部隊交通艇從溫州返回洞頭,因是夜間航行,船觸礁下沉,在船的部隊同志先讓救婦女和兒童。年僅28歲的傅永來和其他60多位軍政幹部遇難。
無數革命先輩的犧牲和奮鬥,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解放紀念浮雕
這個浮雕是2003年3月新建的,由縣人民政府出資,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和溫州冶金房開有限公司捐助。浮雕長17米,高近4米,再現了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勇殲殘敵,人民民眾踴躍支前與子弟兵並肩作戰的動人場面。整件作品場景壯闊、雕琢粗獷,有較強的震撼力。浮雕兩側配有楹聯:“山存忠骨留浩氣;石銘偉績垂英風。”
這是為紀念在1950年7月7日保衛洞頭戰鬥犧牲的烈士,於2003年春建造的。1949年10月8日洞頭第一次解放。1950年7月7日,盤踞在南、北麂的國民黨軍隊2000多人偷襲洞頭,包圍了正在開會的我軍守島部隊。當時我軍僅有二個連200多人。面對十倍於已的敵人,我軍官兵和區公所人員奮勇抗敵,堅持了30多個小時,以傷亡30餘人的代價殲敵200多,勝利突出重圍。這個紀念碑正面銘刻的,就是“七·七”保衛戰的概況,背面刻的是當時犧牲的27位烈士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