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縣文化館

洞頭縣文化館

洞頭縣文化館建於1953年12月,1958年5月稱玉環縣洞頭文化館;1959年1月,洞頭併入溫州後稱為溫州市洞頭文化館;1964年11月至今稱為洞頭縣文化館,下有鄉鎮文化站6個,文化員12人。從1953年12月直到今天,洞頭縣文化館先後經歷了占博智、楊繼影、傅成章、楊禮智、鄭德友、邱國鷹、屠素華、莊傑孝、陳欽權、陳友裕、林愛竹、張海軍等十三屆的領導班子。在13位文化館領導的努力下,經歷57年風雨的洞頭縣文化館跟著黨和政府的腳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頭縣文化館
  • 外文名:dongtouxianwenhuaguan
  • 建館時間:1953年12月
  • 地理位置浙江省溫州市洞頭縣
  • 建築面積:1540平方米
詳情,發展歷程,

詳情

洞頭縣文化館隸屬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體育局,屬於縣全額事業單位,原館舍600平方米,93年開始拆建至95年竣工,現有五層的辦公樓一幢,建築面積1540平方米,定為省二級館。文化館共有10個編制,由張海軍同志任館長,蘇義懷同志任支部書記、張海軍同志任組織委員、蔡海濱同志任宣傳委員組成文化館黨支委,形成文化館領導班子。下設辦公室、音樂、舞蹈、美術、戲劇五個科室,共有專業幹部9名,其中副高級職稱2名,中級職稱3名。
百島洞頭作為溫州大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溫州藍色產業帶的主導區域,是溫州市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邁進的重要支撐區域,也是溫州發展海洋經濟的主要基地,隨著洞頭五島連橋和半島通車兩大工程的竣工,洞頭人民開始走向了豪邁的半島時代。而作為洞頭數千年文明的海洋文化以旅遊文化為主導,也開始逐步轉型。在縣委縣府及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體育局的領導下,洞頭縣文化館根據洞頭海洋文化特色,從抓管理、促改革、拓思路、走創新的四條路子,有效的緩解了洞頭文化經費困難、人才缺乏、文化陣地少等問題,以海洋文化模式大力發展海島文化事業,開闢出洞頭文化的新天地。

發展歷程

2003以來,縣文化部門根據文化館領導班子意見,提出文化“三百工程”的方針,啟動了建立百支文藝隊伍、演百場漁家戲、做百場文藝下鄉輔導的大型文化活動,文化館以金秋健身隊為龍頭,通過專業幹部的下鄉輔導建立了壟頭業餘舞蹈隊、前坑寮業餘舞蹈隊、東岙村腰鼓隊等近百支業餘文藝隊伍,不斷加強文化隊伍和文化陣地建設,以金秋健身隊為龍頭的幾支隊伍在參加全國、省市的中老年文藝演出賽事中獲得了不俗的成績,金秋健身隊於2007年還獲得了中國婦聯頒發的三八紅旗手的稱號。在文藝演出方面,文化館以“把文化設在漁農民家門口”的創新思路,組織精幹的文藝小分隊到軍營、入農村,把文化大戲送給千家萬戶。為了進一步配合縣旅遊經濟的發展,文化部門一改旅遊和文化少合作現象,將民眾文化融入旅遊,組織策劃每兩年一屆的“漁家樂”民俗風情節和每年一期的“百島之夜”激情演繹廣場的特色活動,形成了全縣人民和文化的良形互動,吸引了廣大外來遊客的眼球,勾勒出百島群文旅遊的新畫面,成為洞頭乃至溫州群文戰線上的一道亮麗風景,打響了洞頭海洋文化品牌。
建館的五十多年來,洞頭縣文化館專業幹部以洞頭海域為創作基地,大力創作具有海洋特色的藝術作品,努力建立海洋文化縣。在業務上,民間舞蹈《貝殼舞》獲曾於五十年代進京會演引起了全國民間藝術界的轟動,並於2008年參加浙江省“群星獎”廣場舞蹈大賽獲金獎;2008年10月,由本館組織的金秋健身隊表演舞蹈《漁婆婆》參加全國“夕陽秀”中老年舞蹈大賽獲金獎,並獲得中國婦聯頒發的“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在2008年全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中,洞頭縣文化館獲得了較大的成績,被溫州市文化局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