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村(湖南省沅陵縣馬底驛鄉洞頭村)

洞頭村(湖南省沅陵縣馬底驛鄉洞頭村)

洞頭村東、西兩側有山,中為平地。有洞頭村、火坑裡、墩上、石角嶺、野塢口、田溝里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洞頭村。境內的搭北嶺山區風景秀麗,山腰間有仙人洞;還有馬跡石,為古代安吉縣名勝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洞頭村
  • 地理位置:湖南省沅陵縣馬底驛鄉
  • 耕地:1172畝
  • 山林:5890
簡介,農林規劃,經濟產業,招商引資,最佳化產業,生活狀況,鄉鎮歷史,地圖信息,

簡介

鹹豐前,相傳境內人口眾多,曾有72洞頭,故名洞頭村;又因村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又名景村。後因鹹豐、同治年間的戰亂和瘟疫,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同治後期和光緒年間,清政府實行招徠政策,陸續有台州、東陽、永康、黃岩、寧波、奉化和安徽省安慶等地的移民定居。有姚、李、王、徐等42姓,除郎姓為本籍人外,余皆是移民。多數人至今能講原籍方言,並保持一定的傳統生活習慣。有洞頭村、火坑裡、墩上、石角嶺、野塢口、田溝里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洞頭村。1992年共428戶、1452人。1945年春,新四軍蘇浙軍區組成的前線指揮部挺進孝豐、安吉,粟裕司令員在馬吉村的吳家道吳宅指揮反頑自衛戰役時,曾在洞頭村的一家地主大院駐紮衛生隊,開展醫務活動。

農林規劃

洞頭村為半山區,現有茶園205畝,桑地232畝。種糧、育竹是村民的傳統產業,也是改革開放前的主要生活來源。為提高糧食產量,1949年後不斷投放資金,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57年開工興建的43.2萬立方米庫容的野塢口水庫,至1971年修建完成,灌溉條件大有改善,促進農田擴大,提高糧食產量。1980年,全村糧食總產53萬公斤,平均畝產620公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積極性提高。1987年,糧食產量72萬公斤,平均畝產725公斤;1992年,糧食產量為56.9萬公斤。
同時,加強封山育林,注重毛竹林的培育管理。毛竹林面積由50年代初的1440畝,於2019年擴大至3600畝;度產毛竹由1980年的3萬支增加到20多萬支;毛竹蓄積量從1980年36萬株增加到42萬株。且不斷發展茶葉、蠶繭,1992年產茶3.75噸,產繭6.03噸。

經濟產業

全村擁有毛竹林面積9627畝。1949年之前,每畝竹林的立竹量100株左右,毛竹胸圍平均7.5寸。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毛竹生產由生產隊統一管理,採取護筍養竹、防病治蟲、除草、鬆土施肥等措施,做到合理砍伐,適時購銷。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砍八留六”,提高竹林的立竹量。1984年開始,開發筍、竹兩用山,使每畝竹山的出筍量由62.5公斤提高到115公斤。至2019年,毛竹蓄積量達到212萬株,平均每畝立竹200株以上;每度砍伐毛竹53萬支;筍、竹兩用山達到2000畝。毛竹的質量和長度均有提高,最大的毛竹胸圍達15.7寸。大坑的毛竹以高、大、均勻而著名,自1956年以來,曾先後有原蘇聯加拿大印度越南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和旅遊者前來參觀、遊覽,如今已成為省旅遊線定點單位。
村辦工業的興起,解決了全村勞動力的出路,提高了村民經濟收入。轉為工業生產的固定勞動力有350多人,季節性勞動力150多人,人均月工資收入在150元以上。
僅有耕地749畝的洞頭村,始終不放鬆糧食生產。1949年以來,通過修水利,造水庫,辦良種場,使糧食生產穩步發展。1992年,糧食總產550噸,平均畝產734公斤,比1980年增長17.8%。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908.34萬元,比1980年增加13.95倍;人均純收入1546元,比 1980年增加5.5倍。

招商引資

80年代初,洞頭村開始創辦茶葉加工廠、磚瓦廠等,但規模小、產量少。1984年下半年,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幹部意識到加快經濟發展,必須解放思想,眼睛向外,走以發展工業為重點,農、林業同步發展的道路。根據境內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優勢,確定首先發展建材工業,多方設法開拓對外聯繫,引進資金嫁接辦廠。
1985年3月,與上海南匯縣建築公司和下沙建築分公司商定,在洞頭村創辦安吉洞頭滬聯辦水泥廠,引進資金200萬元,實行補償聯營。確定年產425#水泥4.4萬噸,總投資460萬元,由村黨支部書記李金水兼任廠長。經過1年多努力,於1987年11月建成投產,時為縣內村辦工業企業中規模最大的水泥廠。投產以後,注重企業基礎管理,加強對職工的技術培訓和思想素質的提高,在確保產品質量基礎上逐步提高產量。1988年10月,經湖州市經濟委員會和質量管理協會考核驗收,授予小型企業全面質量管理驗收合格證書。是年產水泥29980噸,實現產值500多萬元,創利稅17.07萬元;產品銷往上海、江蘇、安徽及浙江各地,受到用戶歡迎;被評為縣重契約守信用單位。此後,全廠幹部和職工千方百計克服建材市場疲軟困難,使企業生產得到逐步鞏固和發展。1990年,產品獲湖州市優質產品金牛獎。1991年,年產425#水泥3.4萬噸,產品合格率達100%。產值543.86萬元,創利稅35.78萬元。1992年,水泥產量達到4.67萬噸,產值900.95萬元,利稅103.38萬元;出廠水泥合格率、富裕強度合格率和包裝袋重量合格率比例均達到100%,成品和半成品質量皆達到和超過國家標準,獲全省鄉鎮水泥質量優良企業稱號;列為全縣51家重點骨幹企業和全縣30家"最大經營規模和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之一。1992年8月,投資500萬元對水泥廠進行技術改造,以期形成年產10萬噸水泥生產線,計畫在1993年7月竣工投產。

最佳化產業

1992年9月進一步開發利用毛竹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形勢,投資20多萬元創辦洞頭村拉絲竹器廠和鋼塑製品廠。前者於11月初投產,產品銷往武漢等地,當月實現產值8萬元;後者亦於年底前投產,產品銷往上海,並與上海同濟大學初步達成聯營意向。同時,農戶個體工業和商業、服務業亦有所發展。1992年底,全村已有村辦、聯辦工廠8家,商業服務業8家。是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從1980年的33.8萬元躍至1100多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000多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0.9%。村民人均純收入1250元,比1980年增長6倍,為天荒坪鎮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第一村。

生活狀況

村委會集資7.89萬元建農貿市場,有店房34間,計2000平方米。現有36位農民進市場經商,開有百貨、什貨、飲食、肉類、理髮、縫紉、旅館等商店。1992年,零售總額65萬元。
村里先後建造辦公樓、大會堂、教育樓,國小擴大至中心國小,幼兒班從無到有。1992年,學校有教職員14名,學生231名。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人人享受合作醫療。
村委會撥款6萬元,修建村內主要道路,使村村(自然村)、組組(村民小組)均能通拖拉機、小汽車,修建自來水塔,使大部分村民用上自來水。五保老人進敬老院。村里還建起骨灰盒統一安放、管理的公墓區。
1985年起,洞頭村黨支部連續8年被評為縣級先進,洞頭村連續6年被評為縣級文明村。

鄉鎮歷史

洞頭村東、西兩側有山,中為平地。清鹹豐前,相傳境內人口眾多,曾有72洞頭,故名洞頭村;又因村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又名景村。後因鹹豐、同治年間的戰亂和瘟疫,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同治後期和光緒年間,清政府實行招徠政策,陸續有台州、東陽、永康、黃岩、寧波、奉化和安徽省安慶等地的移民定居。今有姚、李、王、徐等42姓,除郎姓為本籍人外,余皆是移民。多數人至今能講原籍方言,並保持一定的傳統生活習慣。有洞頭村、火坑裡、墩上、石角嶺、野塢口、田溝里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洞頭村。1992年共428戶、1452人。
境內的搭北嶺山區風景秀麗,山腰間有仙人洞;還有馬跡石,為古代安吉縣名勝之一。1945年春,新四軍蘇浙軍區組成的前線指揮部挺進孝豐、安吉,粟裕司令員在馬吉村的吳家道吳宅指揮反頑自衛戰役時,曾在洞頭村的一家地主大院駐紮衛生隊,開展醫務活動。

地圖信息

地址:懷化市沅陵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