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風云: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訪談實錄

洞見風云: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訪談實錄

《洞見風雲: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訪談實錄》內容簡介:廣東企業家從來低調,哪怕他們已經成就了中國高度、掌握了世界標準,也寧願靜水流深地活在公眾視野之外。這讓他們的戰略也常常被忽視。 國內著名企業戰略管理專家教授藍海林,從企業的戰略視角和2010年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暢談經營得失,通過12場真實的對話解讀了廣東經濟當前的熱點,折射出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全景式的解讀梳理了企業從創立到轉型不同生命周期的管理特色,真實記錄了企業家的探索、思考、理想與實踐,將深刻的戰略問題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故事中。 人創造了歷史,企業的根本責任在於塑造人,如何以人為本、基業長青,相信《洞見風雲: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訪談實錄》會給出自己的答案。

基本介紹

  • 書名:洞見風雲: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訪談實錄
  • 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3頁
  • 開本:16
  • 品牌: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 作者:風雲組委會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0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328681, 756232868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加強轉型升級,是依靠體制改革還是依靠政府投入?加強轉型升級,是依靠市場經濟手段還是未來依靠計畫經濟手段?在加快轉型升級的同時,我們應該以直接增加福利為主還是通過扶持、做強企業來實現民生和社會穩定?在加快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們要如何處理速度和質量,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係?
在《洞見風云: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訪談實錄》中,嘉賓採訪主持人藍海林教授與2010年獲獎的十大經濟風雲人物的對話,會給我們新的思路和啟迪。本書由風雲組委會編著。

《洞見風云: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訪談實錄》由風雲組委會編著。

圖書目錄

戰略的遠見
訪中國明陽風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張傳衛
2 合縱的藝術
訪廣東機場管理集團公司總裁 劉子靜
3 “酋長”的責任
訪廣東省水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迪領
4 自我的超越
訪廣州無線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趙友永
5 轉型的智慧
訪廣州農村商業銀行行長 王繼康
6 “進化”的競爭力
訪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偉
7 合作的承諾
訪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溫志芬
8 突破的道路
訪廣東香雪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永輝
9 化“險”為夷
訪廣東銀達擔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思聰
10 獨特在於堅持
訪深圳市聯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莫業文
11 造成
訪中共肇慶市常委、肇慶高新區委書記 劉龍平
12 築夢
訪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方案設計主創 倪陽

文摘

藍海林:通過對你們企業的了解,我認為你們企業很神奇,“神奇”這個詞我很少用到。在戰略中有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過去講戰略是“機會帶動”,有了機會能夠衍生出優勢;但有人說“機會帶動”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更多的是“基於優勢”。有了優勢再去抓機會,這是兩種不同的戰略導向。大體上來說,從90年代初開始到1997、1998年,這個時間我們說是以“機會為導向”為主的時代,然後1997年後很多企業都倒閉了。有人就總結經驗說,應該基於優勢選擇機會,而不要看到機會就盲動。我想請你回顧一下,當年你在第二次創業的時候,面對那樣的機會,你是基於優勢去選擇,還是基於機會去選擇?或者兩者都考慮了,既是基於優勢又是基於機會?這個問題轉化過來,可以說戰略是一次制定的呢?還是戰略其實是一個過程,在一個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張傳衛:藍教授,我們進人風電領域可以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但也是基於我們對國家低碳發展機制的一個判斷。2000年,當時全行業都在談論周期論,究竟中小企業可以存活多長時間,也就是人們創業的激情能堅持多少年的問題。很多時候是企業家的思想起了關鍵的作用。從創業到第五年的時候,很多企業,無論房地產、製造業還是IT行業都可能會倒閉,成為短命的企業。“短命”的原因一種是發展好的容易盲動,有了錢可能會有很多選擇;另一種是疲倦了,激情不再。
我們是例外,從1998年到2002年,利用轉型實現了經營再造。第一,從低端向電力電子中高端轉型,延伸產業鏈。第二,從輔機向整機轉型。輔機的技術和市場的單一性很明顯,同時也相對低端。第三:從單一產品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型,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所以,我當時就提出了智慧型電氣、智慧型電網的概念,轉產節能設備。
2000年,因為三峽電站投產,加上金融危機,使企業的用電量普遍降低,電力出現供大於求,所以社會上是鼓勵用電的,但能源短缺其實已經開始有徵兆了。到了2003年,兩網改建和危機過後的復興導致了電荒,各地大面積缺電,到處緊急上馬火電廠。但煤炭開採放開了,電價沒有放開,所以煤價迅速上漲,直接導致了火電成本加大。我們就感覺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將是一次革命性的機會。當時明陽電力電子技術已經走向成熟,但還只是輔機,因為與風力發電一個偶然的結合,我們找到了由輔機向整機轉型升級的戰略定位。
當時,我們與中國龍源電力集團合資從事變頻調速開發,談風電發展的時候,他們建議我們介入整機製造業的一個部件,利用我們現有的變頻技術進入風機核心控制系統。龍源集團介紹我們到國內的一個主要的風機製造企業,幫助解決他們新引進的直驅風機的變頻器、控制系統等電氣部件問題。我就帶了兩個博士過去。
藍海林:當時你們就只有兩個博士嗎?
張傳衛:當時我們已經有7個博士,是中山所有企業擁有博士最多的一家。當時我們的技術與風電有關聯的是風力發電機的併網系統,但是我國風電剛開始起步,還用不到這個技術。我和這家風機製造企業深入交流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們還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現在他們從歐洲買回來的一台1.2兆瓦的風機,讓我們來解讀消化,形成產品,需要我們提供的不僅是“心臟”,還有“大腦”和“神經中樞”,就是整機控制、併網逆變還有偏航變槳三大系統。回到賓館,我就與兩個博士討論,發現我們現在的產品通過一些調整,就可以形成系統產品,這是我們的一個機會,不僅是歷史性的從輔機到整機的轉型,更是從8億、10億的企業向百億、千億企業邁進的轉折點。我判斷這是一個充滿巨大需求的市場,但只有兩年的時間決定我們是否可以占領市場,這么大的機會一定要抓住!
藍海林:你是說,本來你們沒有考慮風電,只是在提升常規的電氣電控過程中,通過一個很小的事件,發現了這個新的項目,然後演繹出可能會做大的一個產業出來。 張傳衛:對,所以你可能說我是一個機會主義者。
藍海林:你回到房間後,就和博士說,“我們現在的東西改一改,適應他們的要求。”
張傳衛:不是,我說為什麼去給別人配“心臟”和“大腦”,自己不來做一個完整的呢?我們就開始進行更深入的調查。我自己就花費了7個月的時間,對中國、歐洲風電行業進行廣泛調研,發現這確實是一個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大產業。P6-8

後記

50多年前,現代管理學的奠基人德魯克提出:一個企業只能在一個企業家的思維空間之內成長,一個企業的成長被其經營者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所限制。
今天的中國,許多經歷了高速行進的企業家正在轉型升級的考驗中苦苦掙扎,他們總是希望能從外部找到立刻見效的靈丹妙藥。但歷史有著精確的計量,超越與重生背後需要文化底蘊的積澱,制度規範的支撐,以及對自身的反思與內省。
貌似機遇遍地的舞台,可以有曇花一現的閃耀,但絕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當GDP的狂歡已經成為過去,當環境壓力和創新挑戰層出不窮,什麼才能支撐企業家繼續前行?
歷史不是斷裂地發展,未來就在當下孕育。
於是,我們就有了這樣的一次回歸,用對話來探尋企業在複雜環境中真實的成長,還原企業家戰略決策時真實的心態,包括那些行進中的失敗和挫折,抉擇時的痛苦與動搖。只是希望這樣的記錄能讓他們成為經濟生活中真實的坐標。
當一切財富的光環剝離之後,你能看見理想的核心閃動其中。責任、專注、勤奮、堅毅,這些才是支撐企業家一路走來的力量,對財富的渴求很少甚至從來沒有成為他們大多數人追求的主要方向。
所以,這是一次真實的回歸,回歸最基本的人性,也因此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結論,只是拾起很多被遺忘的常識。
因為我們相信:常識中有最強大的力量。
以是為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