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佛寺戰鬥遺址位於德江縣城西北部細沙溪山脈層巒疊嶂間的山坡之巔方圓兩萬平方米的橢圓形天然大消水坑的岩壁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佛寺戰鬥遺址
- 地址:德江縣城西北部細沙溪山脈層巒疊嶂間的山坡之巔方圓兩萬平方米的橢圓形天然大消水坑的岩壁上
消水坑之四面皆是懸崖絕壁,僅東南面有一條羊腸小徑斜通坑底。坑底寬闊平坦,西北面坑壁銅牆般直立的石岩上有三個重疊連通的溶洞,上洞口左側有一條五十餘米長的獨路斜升向山頂。上洞外闊內窄,洞底為一整塊大石板,可容納兩、三百人席地而坐,兩側供奉著許多泥塑木雕之類佛像菩薩。離洞口不遠處有一個天窗似的小洞口下通中洞。中洞內有一口井,洞口右側有一隧道可達下洞。下洞極其寬闊幽深,洞道四通八達,錯綜複雜,猶如迷宮一般。洞底有地下河,流水清涼甘美,常年不枯。洞佛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在歷朝亂世間,常有盜匪嘯踞於此。解放時期,以曾廣愛為首的一夥巨匪即以此為老巢,四處打家劫舍,殺人越貨,欺壓百姓。黔東北游擊隊解放德江後,縣大隊曾三次出擊均未獲勝。1950年,解放軍16軍138團3營進駐德江,採取引蛇出洞和瓮中捉鱉的戰術,一舉殲滅匪徒並活捉曾廣愛。在洞佛寺剿匪的戰鬥中,解放軍特級孤膽英雄排長陳大有、副排長李光榮、班長楊文成、戰士何旦志等英勇犧牲。全國解放後,洞佛寺成為德江縣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4年,德江縣政府在洞口一側岩壁上勒石銘記,介紹洞佛寺剿匪戰之始末。1985年12月,縣政府將洞佛寺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