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隅

洛隅:即珞隅珞瑜地區(大體即墨脫縣版圖)。1952年6月解放軍連有祥率領珞瑜地區工作組進駐珞瑜白馬崗,1962年成立墨脫縣。

大部分區域在麥線以南的藏南地區,印人在洛隅南部建阿魯納恰爾邦首府伊塔娜噶(1987),該市到2001年為止,人口已達90萬。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源脈,

簡介

洛隅:即珞隅珞瑜地區(大體即墨脫縣版圖)。清嘉慶中的盛蓴(繩)祖《衛藏圖識》里寫作洛隅。
1952年6月解放軍連有祥率領珞瑜地區工作組進駐珞瑜白馬崗,1962年成立墨脫縣。
1962年邊界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僅深入此地區三分之一以北地點即頓兵不進,惜未深入南部伊塔娜噶一線經濟發達區域。1952年,印軍沿蘇班德里西河溯江北上,遭到土著猛烈抵抗,在重大損失以後,始羈縻此區中北部,此區中北部居民為門巴人,多處於原始狀態;南部主要居住印人,間少數藏人、佤族。南部交通較發達,西接印度阿薩姆邦重鎮提斯普爾,東連薩地亞。

歷史源脈

洛隅洛隅地區與中國關係聯繫最弱。嚴格講來,西藏的墨脫也屬於洛隅地區,墨脫舊稱白馬崗,趙氏經略康區東部時始置縣治。洛隅以前是藏政府流放犯人的地區, 而於白馬崗以南,中西文獻多語焉不詳。趙進軍西藏東部以前,藏政府亦未治理白馬崗,辛亥革命以後,藏人始接替漢軍所設的縣治(大約趙僅遙頒當地某頭人為縣長,因趙軍並未深入墨脫)進行治理。中國內地之知道洛隅地區,始見於清乾隆中期盛繩祖《衛藏圖識》,其書略謂: “洛隅野人國,在藏地之南數千里。其人名老卡止,荒野蠢頑,不知佛教。嘴割數缺,塗以五色,性喜食鹽,不耕不織,穴處巢居,冬衣獸皮,夏衣木葉,獵牲並捕諸毒蟲以食。衛藏凡犯罪至死者,解送赴怒江,群老卡止分而啖之。”
此處,盛繩祖誤記雅魯藏布江為怒江。 以後,同治《四川通志》、《西藏圖考》皆沿引《衛藏圖識》,唯增:“古名羅卡布占國”名洛隅地區,羅卡布占即老卡止異音譯也。
清光緒初,四川總督丁葆禎派江西貢生黃(木矛木)材調查西南邊境檄外,黃入滇後,西遊緬甸、印度,回川以後,撰《西輏日記》文,云: “亞山部,一曰阿薩密,在孟加拉之東北。四境多山,長一千五百里,廣三四百里不等。惟普蘭達江(即雅魯藏布江下游之布拉普特河)兩岸平衍沃饒,居民由中國遷來者,皆寮國擺夷之族,性行樸實,勤力耕作,崇信佛教。英人開闢其地,種茶栽桑,日臻富裕。首城曰若爾合得(即丁江,今稱丁蘇吉亞),商貨雲集,輪舶往來。其南有路可通緬甸孟拱、孟養,而達於騰越(騰衝)檄外,約二十日程,然崇岡疊(山獻),崎嶇難行。。。。蓋東北二面,皆洛隅野人。。。。英人以利誘之,亦漸馴服。”
洛隅洛隅
珞隅與西藏的交通最困難,南部英國人經營甚早,大約在1890年代即已羈縻洛隅南部,招降誘騙此地酋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