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傳說

洛陽橋傳說

洛陽橋傳說,福建省泉州市民間文學,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洛陽橋在今惠安縣洛陽鎮、洛江區萬安街道分界處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至和二年至嘉祐五年(1055—1060),蔡襄兩次出任泉州太守,在任期間對洛陽橋的建造嘔心瀝血,有口皆碑,民間產生了許多有關蔡襄建造洛陽橋的故事。許多以蔡襄與洛陽橋為素材的民間傳說,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洛陽江兩岸的山川風貌及蔡襄等歷史人物的事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與聰明才智,千百年以來,廣泛流傳於泉州地區、台灣地區及東南亞一帶華僑、華人中間,洛陽橋文化影響深遠。

2011年12月14日,“洛陽橋傳說”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Ⅰ-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陽橋傳說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保護單位泉州市洛江區文化館、泉州台商投資區文體旅遊服務中心(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
  • 項目編號:Ⅰ-1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是中國古代梁式石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洛陽橋傳說
洛陽橋
洛陽江是泉州市僅次於晉江的一條濱海大江,波濤洶湧,水流湍急,自古以來因搭渡翻船、葬身江底者多不勝數。至和二年至嘉祐五年(1055~1060),蔡襄兩次出任泉州太守,在任期間對洛陽橋的建造嘔心瀝血,有口皆碑,民間產生了許多有關蔡襄建造洛陽橋的傳說,如“蔡襄母親渡江發願”“蔡太守移檄海龍王”“八仙襄助建橋”等,將建造洛陽橋之功歸於蔡襄,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傳說編排得出神入化。而建橋工匠獨創的“壘址於淵”“筏形基礎”的建橋工藝,八百多年後還套用於廈門海堤建設工程。
洛陽江兩岸優美的風光不但為文人雅士提供了賦詠的題材,民間百姓也將自己的美好願望寄託於洛陽江美麗的山水之間,“洛陽橋連日月潭”“清源洞通洛陽江”“李五重修洛陽橋”“方太守洛陽江禱雨”等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文化特徵

內容分類
泉州地區的洛陽橋傳說故事,大體可歸納為三大類:
一是建造洛陽橋的傳說故事,如《洛陽橋傳說故事》《蔡太守移檄海龍王》《九日山海神洛陽鎮海》等;
二是洛陽橋風物傳說,有《洛陽橋風物傳說》《洛陽橋連日月潭》《清源洞通洛陽江》等;
三是與洛陽橋有關的傳說,如《李五重修洛陽橋》《方太守洛陽江禱雨》《賈似道蒙羞過洛陽橋》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洛陽橋的傳說反映出歷代泉州人民對洛陽橋建造者無限崇敬之情、敬慕之意,表達了泉州人民對這座規模宏偉的跨海長橋乃至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同時,也為洛陽江綺麗的溪光山色增添無限情趣,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泉州歷史文化遺產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傳承人物

陳德杉,男,漢族,1943年1月出生,泉州洛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洛陽橋傳說”第四批泉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德杉生長在洛陽橋邊,長年聆聽父親陳淑東講述洛陽橋的傳說故事,喜愛有關洛陽橋故事的連環畫和書籍,1956年始每逢在洛陽橋中亭休息,在海邊巨石上端祥“上帝化身”“八仙過海”和“龜蛇”遺蹟時,總要與哥哥叔叔們相互串講洛陽橋的故事,每逢節假日和假期總要陪伴同學朋友,帶著學生等人遊覽洛陽橋,向他們講述洛陽橋的傳說,擅長於用閱南語講述,表達生動,聲情並茂。進入21世紀,陳德杉開始蒐集、整理蔡襄與洛陽橋的有關傳說。2006年主編出版《洛陽橋擷趣》《洛陽橋古今詩詞選》。主要以家族傳承方式向家族成員傳投洛陽橋傳說,培訓、指導業餘洛陽橋旅遊導遊隊成員近20人,還向青少年學生講述、傳播洛陽橋傳說。
劉以鴻,男,漢族,1942年8月出生,泉州洛江區橋南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洛陽橋傳說”第四批泉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以鴻家住洛陽江邊,自幼聽長輩們講述洛陽橋的傳說,有“上帝公收龜蛇”“蔡母遼江”“下德海”“泗洲公的傳說”等十五、六個小故事,熱心鄉土民間文學、弘揚洛陽橋這座古代建築。

保護措施

1961年,洛陽橋入選首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洛陽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衍生劇目演出
2018年10月30日晚,由惠安縣掌中木偶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大型神話掌中木偶劇《洛陽橋傳說》在泉州木偶劇院上演。
2019年11月26日下午,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展演閉幕式在惠安縣文化中心舉行。在閉幕式上,由惠安縣掌中木偶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編排的新劇目《洛陽橋傳說》上演。該劇講述了北宋京官蔡襄自請還鄉知州,為解民生困厄,與洛陽江中龜精、蛇怪鬥智鬥勇,終於誠感動天,派人降服二妖,最後成功修建洛陽橋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