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

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

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是由黃瑞台研究發明的。這是一種閩南音樂所特有的樂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演奏。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是一種僅於家族內部傳承的特種技藝,同時也是依附於民間音樂的發展而生存的特色手工技藝。其製作時的“刨、削、調音”工藝技藝獨特,採用南音的洞簫定音。

2007年3月,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7年8月,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6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項目編號:Ⅷ-66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十音銅鑼打制由“打銅”始祖黃瑞台研究發明。黃瑞台,泉州羅溪人,大約生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因遭人販子拐騙,被販賣到廣東省潮州。其養父是個打銅能手,便傳授給黃瑞台“打銅”技藝。黃瑞台後來被到兩廣當按察司僉事的黃仕藻(羅溪鎮人)設計營救回羅溪老家。回家後,黃瑞台靠著從廣東潮州養父處學來的“打銅”手藝,在羅溪銅寮村開始經營“打銅”生意,銅寮村也由此而得名。從此,“打銅”製作技藝便在羅溪鎮銅寮村開始繁衍、發展,並逐步擴展到溪仔村、西坑村,已有400年的歷史。
黃瑞台打銅技藝不僅越做越好,而且自行研究發明了“十音”銅鑼的製作技藝,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一種音色柔和的打擊樂。
  
十音銅鑼製作時的“刨、削”工藝技術獨特;十音銅鑼是閩南音樂所特有的一種樂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器樂,“下四管”聲音鏗鏘,十音銅鑼聲音柔和,是南音樂不可缺少的一種銅樂器。
十音銅鑼分別由10個內徑8公分、外徑11公分、厚度約1毫米的帽型銅鑼組成,他們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線穿掛在一個特製的架子上。演奏時,左手拿著特製的十音銅鑼架、右手拿小橄欖錘敲打;也可將特製的十音銅鑼架平架腰身,懸空部分用繩子系好掛在脖子上,左手扶住鑼架,右手拿小橄欖錘敲打。每個銅鑼可分別敲出一個音節,10個銅鑼分別敲出6、7、1、2、3、4、5、6、7、1 十個音節。
其製作原料主要為純銅和純錫熔合而成,經熔化、模具抹油、起運銅液、向模具注入銅液、凝固起模、錘打、反覆加熱、反覆鍛打、製成銅餅、衝壓成型、反覆加熱冷卻、整形、刨光、手工削薄、篩選定音調音、鑽眼等工序,始成品完工。
十音銅鑼是南音所特有的一種銅樂器, 聲音柔和,製作複雜,頗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經歷明代、清代、民國至今,作為家傳技藝,歷史上是父子相傳,傳媳不傳女,反映了漢民族保守技術訣竅的不成文規矩。
十音銅鑼煅制技藝受傳承和套用範圍的局限,其生存發展受到民俗和民間文化生態的影響,現代僅存於洛江區羅溪鎮的雙溪銅寮村、後溪溪仔、西坑村。羅溪鎮銅寮村黃氏後裔中僅剩第十一代孫黃平水、黃火輪兄弟倆分別辦廠生產銅器樂 ,黃氏後裔尚有11人會製作銅器樂,僅有3人會製作十音銅鑼。

傳承人物

黃平水,男,漢族,1941年11月出生,泉州洛江區人,福建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出身“打銅”世家,1962年從事“打銅”技藝,擅長配合南管洞簫定音的十音銅鑼鍛制。20世紀70年代,其銅樂產品曾赴京展出,得到國家級榮譽證書,各種銅樂器銷售於世界各地。2003年與黃伙倫一起創辦協源銅鑼廠,致力於十音銅鑼的生產和鍛制技藝的傳承。
黃伙倫,男,漢族,1949年4月出生,泉州洛江區人,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自小跟隨先輩黃世著、黃世樹、黃順元學習鐘、鑼、馨、鈸、雙鈴、小叫、響盞等銅樂器製作,1963年進羅溪銅鑼廠,1967年師承其父黃世著學習製作配合南管洞蕭定音的十音銅鑼鍛制技藝。2003年創辦協源銅鑼廠,其各種銅樂器銷售於世界各地,銅樂產品並曾赴京展出,得到國家級榮譽證書。傳藝於兒子鄭添滿。
黃成余,男,漢族,1964年12月出生,洛江區羅溪雙溪村人,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為“十音銅鑼”第十四代傳人。1983年起師從父親黃平水學習銅樂製作工藝。為使十音銅鑼製作技藝繼續傳承,收納了2個年輕的親戚朋友做為徒弟,無私傳授技藝。
鄭添滿,男,漢族,1970年9月出生,洛江區羅溪鎮雙溪村人,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為“十音銅鑼”第十四代傳人。1992年開始師從黃伙輪學習“十音銅鑼”的鍛制技藝(包括打空氣錘、看火、打片、定音等)。為了進一步提高十音銅鑼的音色和音準的分辨問題,他與兄弟黃金城在工藝上有所研究突破,積極改進生產工具和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07年8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的同時公布泉州市洛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主要展覽
2017年12月8日至10日,在“泉州海絲嘉年華”洛江活動周期間,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在橋南民俗文化展示館和洛江區非遺展示館舉辦主題展覽。展出期間,展示了洛江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陳三五娘傳說、十音銅鑼、洛陽橋傳說、祭十班習俗等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