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是河南省較大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主要承擔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和各項農業新技術的研究、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

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始建於1941年,前身是河南省洛陽農林場,1987年,洛陽市農科所與洛陽地區農科所合併成立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2006年更名為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經過70年的發展,洛陽市農科院現已成為一個以旱地農業為中心,以小麥、玉米、甘薯、蔬菜等新品種選育為重點的綜和性農業科研單位,目前正努力打造“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農業科研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簡稱:洛陽農科院
  • 行政級別:洛陽市政府直屬正縣級事業單位
基本簡介,科研實力,科研力量,科研成就,機構設定,榮譽稱號,現任院長,基本簡介,科研成就,

基本簡介

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是河南省較大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主要承擔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和各項農業新技術的研究、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現已成為一個以旱地農業為中心,以小麥、玉米、甘薯、蔬菜等新品種選育為重點的綜和性農業科研單位,是國家旱地小麥區試的主持單位和小麥、旱稻抗旱性鑑定的定點單位。經過70年的發展,洛陽市農科院現已成為一個以旱地農業為中心,以小麥、玉米、甘薯、蔬菜等新品種選育為重點的綜和性農業科研單位,目前正努力打造“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農業科研單位。

科研實力

科研力量

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全院現有職工376人,其中在職職工165人,正副研究員43名,助理研究員67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4名,省、市優秀專家和學術技術帶頭人12名。

科研成就

近幾年來,國家和省有關部門投資1000多萬元,相繼在我院建成了國家節水信息監測基準站,國家農作物區域試驗站,國家小麥核心種質試驗基地,中國農科院旱作農業試驗基地,中國農科院野外試驗觀測站,模擬降雨試驗場,自動氣象站及網路信息中心。配備有大型自動摺疊式乾旱棚、脫毒網室、種子掛藏室、氣象參數採集系統、能量平衡監測系統等儀器設備。
建有標準化試驗田600畝 ,購置有成套種子加工設備及大型農業機械20餘台(套)。先後獲得科技成果200餘項,先後有30多個品種通過國家、省、市審定,承擔國際合作、國家及省、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00餘項,獲得科技成果200餘項,有59個農作物品種通過國家及河南省審定,推廣後創社會效益300億元。
目前該院已形成了“小麥育種、玉米育種、薯類育種” 3個省內重點、“旱作農業、旱地小麥育種”兩個國內優勢。“洛旱”、“洛麥”系列小麥、“洛玉”、“洛單”系列玉米、“洛番”、“洛蔬”系列蔬菜、“洛薯”系列甘薯、馬鈴薯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作物品種已成為全省頗有影響的品牌。
連續10年被評為“全省農業科研先進單位”和“綜合先進單位”, 2007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單位”稱號,並被農業部列為全國地市級重點農科院(所)建設支持單位。

機構設定

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內設辦公室、人事科(掛黨委辦公室牌子)、計畫財務科、科研管理科、科技開發科、檔案資料室6個行政科室;下設小麥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植保研究室、中心實驗室、旱地農業研究中心、蔬菜研究中心、畜禽研究中心、花卉研究中心、良種繁育中心9個科研中心(室);院黨委下設4個支部,共有黨員103名。擁有土地800餘畝,固定資產總值2000餘萬元。

榮譽稱號

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單位”,並連續10年被評為“全省農業科研先進單位”和“綜合先進單位”,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知識分子工作先進單位”、“科技下鄉先進單位”、“科技幫帶先進單位”、“洛陽市文明單位”、“洛陽市先進單位”和“洛陽市五好院所黨委”。

現任院長

基本簡介

張燦軍,男,漢族。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人,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河南百泉農專農學專業,2001年6月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學歷。1982年至1985年4月在商水縣農業局工作,1985年5月至今在洛陽市農科院工作,現任農科院院長、研究員,兼任河南省小麥研究會、河南省農學會、河南省農業信息協會常務理事,洛陽市農學會、洛陽市蔬菜協會副會長。
多年來,共獲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1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這些成果累計推廣面積1.6億畝,創社會經濟效益達12億元。先後榮獲河南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河南省優秀專家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評為國家小麥區試先進個人,當選市第八、九屆黨代會和省第七屆、第八屆黨代會代表。

科研成就

近年來主持和參加國家“863”、國家“948”、 中—比國際合作二期、國際水和糧食挑戰計畫、國家糧食豐產工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河南省成果轉化、河南省科技攻關及洛陽市重大攻關項目十餘項。
在國家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在小麥抗旱育種的理論研究方面,率先提出“水旱協調選擇混合育種法”,並得到了全國10餘家抗旱小麥育種單位借鑑套用。在小麥抗旱性鑑定方面提出了系統的鑑定分析方法和指標,參與制定的“小麥抗旱性鑑定評價技術規範”已被農業部批准為部頒標準,並已在國家小麥區試中套用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