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陽四絕
- 實質: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地區:河南省洛陽市
- 內容:石窟,水席,牡丹,正骨
龍門石窟,魏窟,唐窟,洛陽水席,洛陽水席特點,洛陽水席含義,洛陽水席歷史,洛陽牡丹,洛陽正骨,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魏窟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特點
一是有葷有素,素菜葷做,選料廣泛,天上的飛禽、地下的走獸,海中的游魚,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可以根據設席者的經濟狀況,可簡可繁,豐儉由人。 二是有湯有水,味道多樣,酸、辣、甜、鹹俱全,舒適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的規定, 搭配合理。
洛陽水席含義
所謂"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箇中件、 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鹹、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順序極為考究,先上8個冷盤作為下酒菜,每碟是葷素三拼,一共16樣;待客人酒過三巡再上熱菜:首先上4大件熱菜,每上一道跟上兩道中件(也叫陪襯菜或調味菜),美其名曰"帶子上朝";最後上4道壓桌菜,其中有一道雞蛋湯,又稱送客湯,以示全席已經上滿。熱菜上桌必以湯水佐味,雞鴨魚肉、鮮貨、菌類、 時蔬無不入饌,絲、片、條、塊、丁,煎炒烹炸燒,變化無窮。時下,講營養、求滋補為飲食時尚,洛陽水席甜鹹適口,葷素搭配,其菜品清汁少油,而且經濟實惠,一桌席24道菜,定價分為400元、600元。
京城豫菜名店"厚德福"在店慶百年之際請來洛陽經營水席最著名真不同"飯店明廚掌勺,首家推出洛陽水席,8折優惠,還推出枸杞烘皮肘、鐵鍋蛋、司馬懷府雞等系列典故菜餚。 正宗原味的洛陽水席能否贏得京城食客的芳心?你一嘗便知。
洛陽水席歷史
洛陽水席,有24件組成,簡稱“三八席”。先上6個冷盤下酒,冷盤為4葷4素。繼上16個熱菜,熱菜用不同型號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個壓桌菜。其它12個菜,每3個味道相近的為一組,每組各有一道大菜領頭。叫“帶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雲流水。洛陽水席,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葷有素,有冷有執;二是有湯有水,北方南方均為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洛陽水席,又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可據情而定,故深受城鄉人民的普遍歡迎,長盛不衰。
洛陽牡丹
牡丹栽培歷史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亦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牡丹這一名稱的發現,標誌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由於洛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地肥沃,加之園藝大師們巧植善種,培育出許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變異千種,名品日增,譽滿全國,遂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 自古洛陽人愛花成俗.邵雍的"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土無涯"的名詩,正是這種習俗的真實寫照.
"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爭相來."在洛陽牡丹盛開的日子裡,花開如海,人似潮湧."九衢遊人"慕名而來.還有許多外國朋友和僑胞,跋山涉水,遠渡重洋,來觀賞洛陽牡丹的獨特風采,都為這"花中之王"所傾倒,所陶醉.真乃是"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洛陽正骨
千載奇術、單傳秘訣,
傷筋動骨,再造建功。
與時俱進,老樹新花。
相傳,清代嘉慶年間,郭家先人曾經救助過一個過路的外鄉乞丐。為報答救命之恩,乞丐將一套正骨手法秘籍與秘方傳授給了郭氏先祖。從此,郭家人開始使用這套手法為民眾看病,而且在一開始就立下了對內“傳男不傳女”、對外“看病不要錢”的家規。到了郭氏第5代傳人郭燦若的時候,一場凸現的危機卻為“郭氏正骨術”在中原一帶聲名遠揚創造了一個契機。原來,當時郭燦若身患絕症且子嗣尚幼。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郭燦若打破了傳男不傳女的祖訓,把絕技傳給了夫人高雲峰,其中不僅有正骨手法,還有秘傳的藥方。按“郭氏正骨術”理論:筋骨受傷,主要癥結在於氣血。因此治療應本著內外兼顧的原則,著重於修復體內氣血,從根本上治療骨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