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00件/套,開展教育活動4次,參觀人數1.2萬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馬坡古玩城院內1號
- 類別:文字博物館
- 投用時間:2015年8月12日
-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 現有藏品:300件/套
- 參觀人數:1.2萬人次
- 開展教育活動:4次
- 展廳面積:400㎡
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00件/套,開展教育活動4次,參觀人數1.2萬人次。
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00件/套,開展教育活動4次,參觀人數1.2萬人次。 歷史沿革一塊文字刻石,看似冰冷地、靜止地躺在這裡,但她所告訴我們的,卻是鮮活...
千唐志齋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張鍅先生所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國家二級博物館、中國的墓志銘博物館,以珍藏唐及歷代墓誌石刻一千四百餘件而聞名於世,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千唐志齋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書法藝術的史料寶庫,...
洛陽百年留聲博物館 無詞條 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 無詞條 洛陽平樂正骨博物館 無詞條 洛陽市洛陽鏟博物館 無詞條 洛陽煙雲澗青銅工藝博物館 無詞條 洛陽石畫藝術博物館 無詞條 洛陽漢畫藝術博物館 無詞條 洛陽伊龍磚雕藝術博物館 無詞條 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 未特色 安陽學院博物館 無詞條參考...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調入洛陽博物館工作,整理館藏民國著名金石家郭玉堂先生捐贈珍稀拓本,1988年拜古書畫鑑定專家劉九庵先生為師,從事文物工作四十年。退休後,致力於石刻與拓本的收藏,並創辦了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已編纂出版《洛陽新見墓誌(宣紙版原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洛陽新獲七朝墓誌》(中華書局)等...
千唐志齋石刻,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千唐志齋石刻由張鍅收集,於1935年建齋室予以陳列保護。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千唐志齋石刻主要收藏於千唐志齋博物館內,現珍藏有2000餘件墓志銘...
工程從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起至光和六年(公元183)止,歷時九年,共刻石碑46座,全部碑文約20萬字。這部石經因刻於熹平年間,又只有隸書一種字型,故稱《漢石經》、《熹平石經》或《一字石經》。熹平石經竣工後,立於當時都城洛陽城南太學門外,碑石均為長方形,約高1丈、寬4尺。碑頂以瓦屋覆蓋,...
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出土於漢魏洛陽故城太學遺址,熹平石經又稱一字石經、一體石經,系東漢末年蔡邕等奉詔,為正定經本文字以隸書一體寫成,於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立於洛陽太學前,不久即毀於戰亂。石經至宋代已有殘石出土,如洛陽張氏發地得十餘塊,約九百七十餘字,為《尚書》、《魯詩》、《儀禮...
秦七刻石 嶧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行郡縣,第二次從鹹陽出發經函谷關、洛陽、滎陽至東魯鄒縣繹山 (今山東鄒城市東南嶧山,亦名鄒繹山、鄒山、邾繹山,在今山東鄒城市東南,或寫作嶧山)。繹山高五里,在山頂豎立第一幢刻石,是為“嶧山刻石”。《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其名,未載刻石原文...
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
其中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魏文朗造像碑》,四面五龕,佛、道造像14尊,同刻一碑,並造脅侍、供養人36尊,飛天、鳥、獸間刻,銘文80餘字。構圖精妙,布局得體,形態生動,雕技古樸。此碑早於和平元年(460年)“大同雲岡造像”30餘年、“洛陽龍門造像”60餘年。太和二十年(496年)《姚伯多造像碑》(亦名《...
”但滹沱水是趙和中山的河流,何以此石在洛陽出土?郭沫若根據這點,並認為文中(駝)字所從的“馬”,寫法不古,斷言這是偽作。還以為南宋的《絳帖》和《妝帖》只收巫鹹、厥湫而不及亞駝,大概早已認為贗品。所謂亞駝即滹沱只是一種猜測,洛陽在當時並非秦地,怎么可能出土秦石刻?出土地點既不詳,蔡挺得了...
離石漢畫像石可與洛陽漢墓中磚上的彩色人物,大連勞城子漢墓中人物壁畫,以及朝鮮平壤附近一些漢墓中各種漆器上的人物畫有同樣的藝術、歷史價值。它比山東武梁祠的圖案疏朗,而畫刻亦比武梁石室的人物現實生動。離石漢畫像石在加拿大、北京故宮、山西省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都有展出,在民眾中有極大的影響。如圖7...
1986年初,蓋山林獨辟一幟,論作岩畫,發表《福建華安仙字潭石刻新解》一文,陳兆復發表《岩畫的召喚》等,對“文字說”提出挑戰,明確提出岩刻是“岩畫”,並對畫面進行了“新解”,還打破傳統認識,於是爭議大起,頗為學術界所重。許多專家就性質問題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1988年7月,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和漳州...
石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12種儒家經典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計114石,兩面刻,228面,刊刻共歷七年。唐天祐元年(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駐防長安的佑國軍...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型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甲骨文 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遺存主要發現於 鄭州商城 。1953年4月,鄭州 二里崗遺址 出土1段牛肋骨,上刻3行11字...
鹹夷石道,駟牡其駰。千載絕軌,百兩(輛)更新。敢刊岩曲,以紀鴻塵┘。魏永平二年太歲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梁秦典簽太原郡王遠書,石師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鑿字┘。《石門銘小記》釋文 案西壁文,後漢永平中開┘石門。今大魏改正始五┘年為永平元年,余功至┘二年正月訖手。開復之年同曰永平,...
齊運通,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館長。曾主編《鄭板橋書畫編年圖目》《八大山人書畫編年圖目》《董其昌書畫編年圖目》《王鐸書畫編年圖目》《金農書畫編年圖目》《洛陽新獲七朝墓誌》等。趙力光,原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研究員。主要從事古代碑刻、金石文字、石刻及書法藝術的研究及漢魏南北朝隋唐歷史的研究。專...
宋代的汝貼,至宋元明三代雖保存下來,但損壞嚴重,清代幾任知州相繼修補,至道光十八年(1838)知州白明義用重金從洛陽購得宋《汝貼》原拓片重摹刻石,使得這一鴻寶完整地保存至今天。河南曲劇為河南戲曲四大曲種之一,由清未由汝州從高翹戲送上舞台改革而成的,汝州清代被稱為是戲窩。汝州是河南曲劇的發源地。實...
他受過顏真卿的指點,又曾到長安、洛陽觀摩了一些“遺編絕簡”,在學習前人基礎上有了自己的創造和發展,自成一體。史書記載,他曾作漆盤、漆板,在上面練宇,擦了寫,寫了擦,以至把板都磨透了。他把用禿的筆埋起來,堆成土堆,名曰“筆冢”。對於懷素,後代的書法家推崇備至,盡力效法。很為歷代推崇的除上...
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
2022春節之際,河南省文物地圖產品上線,並於春節期間聯合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開封市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15家河南省重點博物館共建,選取15件精品文物在2021年1月31日至2022年2月15日(正月初一至十五),面向全網用戶舉辦以 「“虎虎生風,文物賀歲”博物館地圖尋虎記」為主題的猜謎尋文物活動,讓更多用戶...
清順治七年(1650年),巡道範承祖重新修整一新,並加跋2刻,總共14塊碑刻,重新收藏於衙門,安置在西園存古軒中。當時范承祖為從民間收集碑刻,不惜以刑律威脅有可能收藏碑刻的老百姓。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義見所存碑文漫漶不復識,又自洛陽購得《汝帖》宋時原拓一部,重摹諸石,范承祖所做跋已失,...
石鼓-霝雨刻石 故宮博物院 戰國 6 北京市 石鼓-作原刻石 故宮博物院 戰國 7 北京市 石鼓-而師刻石 故宮博物院 戰國 8 北京市 石鼓-馬薦刻石 故宮博物院 戰國 9 北京市 石鼓-吾水刻石 故宮博物院 戰國 10 北京市 石鼓-吳人刻石 故宮博物院 戰國 11 山東省 戰國早期刻畫石 諸城市博物館 戰國 12 北京市...
12347 監本附音春秋公羊註疏二十八卷 (漢)何休注 (唐)徐彥疏 (唐)陸德明音義 元刻本(有宋刻葉補配) 重慶圖書館 12348 春秋胡氏傳纂疏三十卷 (元)汪克寬撰 元至正八年(1348)建安劉叔簡日新堂刻本 國家博物館 存十五卷(十至十一、十六至二十一、二十四至三十)12349 孝經註疏九卷 (唐)...
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圖案。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多數的碑刻有毛筆寫件蘭本或書丹上石。但有些摩崖石刻及石窟,往往不經書寫而直接用刀在石面上雕鑿。無底本的碑刻不容易揣摸書寫的筆法,即使根據真跡上石鐫刻,也常存在筆意走樣。因此學書法應儘可能從真跡或影印本入手。當然,一些精刻精拓的...
隨文配圖近600幅,大多為歷代名碑法帖的實物拍攝,分別由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以及日、美、英、法等國博物館、美術館和個人提供,其中不乏大陸首次發表的珍貴圖片。圖文並茂、規模宏富、製作精美是本書一大特色。本書附有關鍵字索引、《中國政區圖》、《中國歷代紀年表》、《中國歷代部分帝王年表》等,以便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