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紹
她從1984年就開始拍攝反映伊朗社會現實的短片。並在1988年開始拍攝長片,她的前三部電影《
越界》(Karezhj Az Mahdoudeh)、《
金絲雀》(Zard-e Ghanari)和《
外幣》(Poul-e Khareji)遭到了評論界的惡評,認為她不懂的電影製作的技術也沒有任何特色,也許對下層社會的互助團結有所理解,但是由別人撰寫的劇本也使得她很難以自己的女性視點來進行深入的詮釋。
1992年的《
憂傷的娜葛絲》(Nargess)改變了這一切,經過對自己拍攝紀錄片經歷的梳理總結,班尼蒂瑪最終確定自己的焦點集中關注於家庭倫理問題,尤其是婦女問題,以及傳統觀念和現代社會理念的衝撞上。她的下一部作品《
藍色面紗》(The Blue Veiled)直指伊斯蘭教的禁忌,講述了一個年輕的工人女孩和一個年長男人私通的故事。影片獲得了當年的
洛迦諾電影節大獎。《五月女郎》(The May Lady)講述了離婚的中年婦女在伊朗社會中的不平等地位和艱辛的生活。而《
我們的時代》(Our Times)則描寫了一位平民女性任總統候選人,她只是一個平凡人,她知道她這次不可能當選,只想爭取女性發聲與權力的空間,而她想要爭取發聲的原因,就也只是因為她日子過的辛苦總統候選人。
班尼蒂瑪的作品特點就是利用女主角的觀點,將一出出原屬於家庭倫理故事清晰地呈現出社會問題的縮影,她擅長將地下階層的寫實環境與人物和紀錄片拍攝手法融合到到劇情片裡。在在極端保守的伊斯蘭國家伊朗,女人們被禁止拋頭露面,女性電影工作者更是寥寥無幾,但洛珊·班尼蒂瑪則在世界影壇都占有著一個顯著的位置,並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她的主要作品還有《
爛心城市》(Under the Skin of the Cit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