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孟村隸屬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阿扎河鄉,地處阿扎河鄉北邊,距阿扎河鄉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75公里。該村現有農戶1388戶,共鄉村人口7352人,其中男性3939人,女性3413人。其中農業人口7352人,勞動力4989人。該村以哈尼、奕族為主(是漢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5051人,奕族1515人,其他民族 0 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人,占人口總數的0.0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943人,參合率83.70%;享受低保61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8個,人畜混居的農戶51戶,占農戶總數的3.7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洛孟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阿扎河鄉
- 面積:4.82平方公里
- 人口:4989人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特色產業,文化教育,人文地理,人口衛生,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東鄰石頭寨么索村委會,南鄰垤施,西鄰垤施,北鄰元陽牛角寨。轄為瑪、洛施、魯布等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88戶,有鄉村人口7352人,以哈尼、奕族為主(是漢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5051人,奕族1515人,其中男性3939人,女性3413人。其中農業人口7352人,勞動力498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94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人,占人口總數的0.0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943人,參合率83.70%;享受低保619人。全村國土面積4.82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氣溫22.75℃,年降水量150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219.31畝,人均耕地0.46畝,林地3342.3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81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務工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3219.31畝(其中:田2249.74畝,地969.57畝),人均耕地0.46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342.3畝;荒山荒地666.1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76.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5.52%。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47.6萬元,占總收入的29.34%;畜牧業收入403.673萬元,占總收入的28.3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47頭,肉牛328頭,肉羊324頭);漁業收入11.88萬元,占總收入的0.61%;林業收入173.55萬元,占總收入的8.73%;第二、三產業收入169.82萬元,占總收入的12.65%;工資性收入325.477萬元,占總收入的18.18%。農民人均純收入188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25.47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08人(占勞動力的23.09%),在省內務工888人,到省外務工20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246戶通自來水,有 14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42%)。有134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70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2.2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90戶(分別占總數的57.11%和51.37%)。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的路面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17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28輛,拖拉機2輛,機車6輛。到2009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9戶。全村有19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9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2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6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8個,人畜混居的農戶51戶,占農戶總數的3.79%。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19.31畝(其中:田2249.74畝,地969.57畝),人均耕地0.46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342.3畝;荒山荒地666.1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76.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5.5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 產業。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 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3453平方米,擁有教師25人,在校學生2470人,距離鄉中學1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70人,其中小學生1758人,中學生712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洛孟村委會的民間文化資源豐富,通常與鄰近的垤施村合稱"歌舞之鄉"。50年代至今,常有中央、省、州專家學者、文藝團體前來採風。以彝族"樂作舞"和山歌彈唱文明,歌舞特色與垤施歌舞大同小異,具有開發潛質。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538戶,共鄉村人口7539人,其中男性4029人,女性3510人。其中農業人口7539人,勞動力4996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2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15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7.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9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16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1000個(勞均13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多數自然村沒有挖通公路。基礎 設施落後,給村民生產生活到來不變。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大力發展棕櫚產業,壯大勞務輸出,逐步解決自然村公路問題,改善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