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口糧倉
- 地理位置:鄭州市鞏義河洛鎮七里舖村
- 所屬地區:中國 河南
- 別名:興洛倉
- 地理地貌:地處丘陵,形勢險要
- 用途:糧食囤積
相關歷史,選址意義,
相關歷史
隋大業二年(606年),在鞏縣東南興建洛口倉,把從江南經大運河運來的糧食囤積於此。當時洛口倉的倉城周圍二十餘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糧八千擔,設官兵千人防守糧倉。按此記載計算,洛口倉約可容納糧食2400萬擔,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糧倉。
洛口倉不僅容量大,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瓦崗軍李密向翟讓獻計說,洛口倉糧食數量巨大,如果瓦崗軍號召天下英雄就倉用糧,天下的各路起義領袖一定回響瓦崗軍,聽命於翟讓,然後翟讓就可以稱帝號,平定中原。這說明得洛口倉就能成帝,失之便會喪邦。
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和李密的瓦崗軍打到滎陽,接近了興洛倉。這時,李密分析了形勢,認為百姓饑饉,洛口倉儲藏的糧食數量巨大,又容易攻取。因此他建議翟讓要不失時機地奪取。翟讓採納了李密的意見,立即派精兵七千,襲擊洛口倉。大業十三年(617年),終於攻克洛口倉。
唐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復置洛口倉。
滄海桑田,當年的洛口倉已不復存在。但在鞏義七里舖村的北嶺上,尚存留著長一百多米、寬十餘米的隋唐城牆,這可能就是隋唐洛口倉的遺址。
選址意義
洛口倉的選址很科學:一是興洛倉地處水運大動脈的軸心和北京、杭州、西安的核心地帶,便於集聚四方、輻射四方;二是位於洛河與黃河匯流處,與首都洛陽近在咫尺,糧食能迅速通過洛河滿足洛陽的調運需要;三是位於黑石關京師要地,與洛陽軍事聯繫緊密,能確保糧食安全,沒有大的暴動不會出問題;四是建造於北邙之上,土質乾燥,土層深厚,這裡最適於建窖儲糧。
洛口倉也叫興洛倉,位於洛河入黃河之口。在大運河新興的龐大水運網中,洛口恰好成為三岔口,頓時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洛口倉築有倉城,周圍二十餘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監官並鎮兵千人守衛”。全倉儲米約有二千四百萬石,是隋朝最大的一個糧倉,也成為大運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東南運來的漕米,很大部分都貯藏在這裡,由此往西可運往洛陽、長安;而用兵東北時,又可由此運糧渡黃河,經永濟渠而運往東北。鄒逸麟先生認為:“洛口倉可以說既是東都洛陽的外圍糧倉,又是用兵東北的軍糧轉運站,在隋地位極為重要。”洛口倉興建後,原本位居四大糧倉之一的河陽倉逐漸失去價值,在隋朝末年已被廢棄。洛口村中這孔大窯據說是洛口倉城3000大倉之一,據介紹,此窯極深,從來沒有村民能走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