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洋涇原為地勢低洼的近海灘地,成陸於
唐代。洋涇的隸屬建置歷史上 過多次變動。唐天寶十年(751年)建立
華亭縣時,這裡是
華亭東北境吳淞江南岸的瀕海灘地,屬
高昌鄉24保的九個圖。元至元二十九年開始,劃歸上海縣,鄉、保、圖建置未變。此後歷
元、
明、
清三代,長達636年。其間,於清鹹豐十年(186),原高昌鄉的浦東部分改為
洋涇鄉,後又分別改為洋涇市、
洋涇區、東涇鎮。這時的鄉、市、區、鎮範圍,包括整個洋涇地區,南要至
塘橋海塘浜,東要包括陸行、高行。至民國成立,才分設為塘橋、陸行、高行三鄉和洋涇一市。
元末,境內已出現不少自然村,在
洋涇鎮街一帶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居民聚居地,並逐步發展成有700年歷史的古鎮。
1927年(民國十六年)定上海為
特別市,浦東地轄歸市屬,設高橋、高行、陸行、洋涇、塘橋、楊思等六個市區。抗日戰爭之前撤銷高行、陸行、塘橋三區,併入高橋、洋涇、楊思三區。1952年11月洋徑區劃出沿江張家浜到高廟一帶36775戶建立東昌區。1956年2月楊思、洋涇、高橋三區全並成
東郊區。1958年8月東昌、東郊兩區合併為
浦東縣。1960年10月撤銷浦東縣。1961年起洋涇屬
川沙縣。1984年劃人
黃浦區。1993年,浦東新區建立,
黃浦江以東的屬黃浦江的
洋涇鎮,
楊浦區的歇浦路街道等均歸入浦東新區。
洋涇鄉 說起洋涇鄉,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新區剛成立時的洋涇鄉,或者原浦東縣、川沙縣的洋涇鄉,但最早的洋涇鄉建制於清成豐十年(1860年),由當時
高昌鄉的部分沿江地區組建而成。從史料中看出,這是較早用“洋涇”兩字作為行政區域的名稱。但早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洋涇”已作為官渡的名字出現,隨之洋涇港也跟著發展,並為以後洋涇地區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洋涇市 隨著洋涇港貨運頻繁,往來商船農舟絡繹不絕,洋涇的商業越發繁榮。貫通鎮區的洋涇街成為熱鬧的商業街。上海開埠後,洋涇港周邊的碼頭、倉棧、工廠不斷增多,人口也得到快速增加。清宣統元年,朝廷頒布了城鎮、鄉自治章程,
上海縣浦東地區的
塘橋、洋涇、陸行、高行合併為東涇鎮,自治公所設在
洋涇鎮。民國元年,廢除清制。江蘇省公布暫行市鄉制,東涇鎮撤銷,洋涇地區成立上海縣洋涇市,下轄洋涇鎮等鄉鎮。
洋涇區 民國十六年(1927年),上海成為
特別市,直隸於中央政府。翌年,經市政府與江蘇省政府協商,原上海縣、寶山縣在浦東的部分地區劃歸上海特別市,並建立洋涇等六個區。1930年,上海特別市改為上海市,浦東地區的六個區合併為洋涇、楊思、高橋三個區。上海解放初期,浦東的行政區保持原狀。1952年,從洋經區、
楊思區中劃出沿江部分地區,成立上海市東昌區。1956年,洋徑、楊思、高橋三個區合併為上海市
東郊區,運轉了28年的洋涇區也結束了歷史使命。
洋涇鎮 洋涇作為集鎮,元朝末期已開始形成,幾百年來一直作為地區行政機構的所在地,成為洋涇港畔的商貿中心。鎮上最熱鬧的地段,是建於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與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兩次重建的洋涇鎮橋一帶。橋西北部有建於明代,清鹹豐三年重修的洋涇廟,曾是洋涇地區香火最為旺盛的道教場所。20世紀初,洋涇鎮的市政和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洋涇鎮成為近代浦東的重點集鎮之一。
洋徑屬
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唐代中葉已經成陸。至宋、元時期,海岸線已延伸至老護塘(舊捍海塘)一線,外側的八團(川沙城東)九團,即下沙第三鹽場,慶寧寺以東地區即當時的南蹌鹽場。自明永樂初年戶部尚書
夏元吉開鑿范家浜使黃浦江與
吳淞江合流後,這裡成為浦東
臨海的一塊小三角,地勢平坦,土質疏鬆,河網密布,地面高程在32米至4米之間,又因受
海洋氣候影響,四季分明,空氣濕潤,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5.3攝氏度,較市區略低,年平均無霜期在227天左右。明弘治《
上海縣誌》對這裡的地理形勢曾作如下描述:“雖瀕海而廣原腴壤,盡境皆然,極目萬頃,莫有曠土”,“故元史稱為瀕海重地。前志謂無深山茂林之阻,雖號澤國之鄉而平疇沃野居多。況多依洋海,北枕吳淞,又天下之所聞也,言形勝者莫強矣”。由此說明,明代這地區已是邊防重地,漁米之鄉。
在滄海變桑田的過程中,上海黃浦江水系形成古八涇。古八涇中流經浦東地區的有兩條,一條是洋涇,亦稱東洋徑浜;另一條是流經浦東中部的白蓮涇。
古時洋涇被
黃浦江隔開,分為東段與西段。
浦西河段稱西洋涇浜,浦東河段稱東洋涇浜。
歷史上的西洋涇浜,是從黃浦江邊流經現四川路、河南路等地到周徑(今西藏中路一帶)的一條河道,洪邊為河灘農田。隨著兩岸住房陸續興建,人口大量增加,商賈雲集,西洋涇浜水日趨污濁,且阻礙交通,有礙衛生。1914年,英法租界當局開始填浜築路,1915年底建成的道路也就是延安東路。
浦東的東洋涇浜從黃浦江邊向東流經莊家宅、盛家行等十多個自然村,最後導人
洋涇鎮地區的洋涇港。清乾隆期間,浜不僅能通船,而且對沿江地區居民點的形成,對農田灌溉等起過很大的作用。莊家宅的村民還在河上架起橋樑,稱莊家橋。到清末東洋涇浜西端從淤淺到完全湮沒,湮沒的河道後被填埋築路。源深路以東的洋涇浜東段又稱定水浜,也因年久失疏,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淤塞,後在市政建設中被填埋掉。定水浜邊原有一條以浜取名的定水路,洋涇鎮區內還設立過定水路居委會,居委會旁有一所定水路國小。
除了西洋涇浜、東洋涇浜,實際上還有第三條以洋涇為名的河道,這就是洋涇港。流經洋涇鎮的洋涇港,又稱北洋涇浜。洋涇地名由此而來,洋涇古鎮也因難而得名。
洋涇港自黃浦口至浦東大道七號橋,向南流經套閘、
洋涇鎮橋、南洋涇橋,又南過楊高路9號橋,注入華漕達,稍曲轉接三八河,全長42公里。洋涇港支流有定水浜、荻柴浜、
二塘浜、中漕浜等。荻柴浜位於浦東地區西部,它西起洋涇港,東流經經南、仁和、朱灣、高廟4村後,途經金橋、張橋,注人馬家浜,全長4公里,河面寬12米,形成於明代。由於浜內多生荻草,故名荻柴浜。
1951年水利部門全面疏浚洋涇港,1969年建洋涇套閘及防洪牆,並加深河床,此後灌溉面積為15341公頃,排水面積為 19343公頃,可通行 40噸位船隻,常年吞吐量為23噸左右,是浦東地區西部主要河道之一。
行政區劃
洋涇街道下轄東鎮社區、西鎮社區、
陽光二村社區、
陽光三村社區、海院新村社區、涇西新村社墆、涇東新村社區、巨野路社區、
博山路社區、棲山路社區、巨西社區、桃林一社區、巨東社區、羽北社區、凌高社區、凌
聯一村社區、凌
聯三村社區、凌聯四村社區、桃林二社區、星海社區、崮山第二社區、
陸家嘴花園社區、崮山路
第一社區、崮洋社區、羽洋社區、森洋社區、民楊社區、巨楊社區、永安社區、海防社區、盛世年華社區、第五大道社區、國際華城社區和維多利社區。
地理環境
洋涇街道座落於
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洋涇街道,前身是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古鎮,悠悠的涇水縱貫南北,巍巍的千年銀杏見證歷史的滄桑。隨著浦東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經過多次區域劃分調整,原歇浦路街道辦事處、
欽洋鎮、
嚴橋鎮的部分區域劃入了洋涇街道。
洋涇街道的區域:西起源深路,東至
羅山路,南臨楊高路,北達
黃浦江,轄區面積由原來5.94平方公里擴大到7.26平方公里。
人口
截至2018年10月底,戶籍人口11.14萬人,實有人口15.66萬人。
交通
截至2018年10月底,轄區內在建和已建軌交共4條,三橫一縱形成網路。共有道路30條,浦東大道(東西通道)、張楊路、楊高路等8條主次幹道橫貫東西南北,途經公交線路38條,車站94個,其中斷頭路7條。
社會事業
截至2018年10月底,各類學校29所,其中包括建平中學、進才中學、六師附小、浦東二中心國小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學校。
還有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交通部上海船舶研究所、上海船舶檢驗局等上百家大中型企業單位;以及浦東
源深體育中心、公利醫院、洋涇地段醫院等各種社會事業服務單位。
沐浴著浦東開發開放的春風,洋涇的社區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轄區內高樓林立,道路寬暢,綠樹成蔭,整潔衛生,由原來的城鄉結合部正在成為宜人美麗的新洋涇。
旅遊景點
截至2018年10月底,存李氏民宅、農業銀行舊址、民生路碼頭等3棟百年老宅,並有上海絨繡(國家級)、江南絲竹(市級)等2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千年古銀杏樹(上海第三,浦東第二)1處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