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史

洋務運動史

《洋務運動史》是1996年8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夏東元。本書主要講述洋務運動的興衰歷史。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洋務運動史》是一本政論性歷史書籍。全書共分十九章,內容包括:洋務文化教育的開端;洋務路線的改善及戰略性轉變;採煤工業的興辦和發展;近代海軍的籌建等。像所有事物有它們自己發生髮展到衰亡的過程一樣,洋務運動也有它的發生髮展到結束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各個事件的堆積,而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發展的。因而我們對洋務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洋務運動既有規律可循,那么我們對它的評價,以及洋務運動時期的人物事件工廠企業等一切構成洋務運動這一整體的“零件”,都應放在規律中來加以評述
《洋務運動史》的醞釀、發展、變化過程是曲折的,單提綱就五易其稿。1962年中國青年出版社約我寫一本《洋務運動》作為青年的讀物。我那時正在寫“李鴻章傳”,因此書與我寫“李傳”可以結合,故答應了,約寫8萬字,於1963年冬交稿。這時正是在“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氣氛中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開展之際,這種書的出版當然不會被提上日程(直至粉碎“四人幫”後我將該稿索回,該出版社要我修改寄去,我未應)。書雖未能出版,卻啟發了我寫20萬字洋務運動史的動機。我在該書交稿後即擬了一個分為10章的洋務運動史寫作提綱。“文革”後上海人民出版社與我議定寫一本較大型的洋務運動史,於是在1963年提綱的基礎上擬定了新的寫作提綱,並按題積累資料。1981年應人民出版社之約,擬訂共為28章連“導言”29個單元,打算寫50-60萬字的《洋務運動史》。

作者簡介

夏東元,1921年生,江蘇靖江人。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早年就讀於上海誠明文學院,對國學造詣較深。1945年到解放區參加革命工作,在華中建設大學、山東大學(臨沂)政治系學習。先後在山東濱海公學、曲阜師範、山東醫學院、華東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教授中國近百年革命史、政治經濟學、馬列主義基礎等理論課程。1956年調華東師大歷史系專門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科研;尤側重於洋務運動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家之言,自成研究體系。著有《鄭觀應傳》、《晚清洋務運動研究》、《盛宣懷傳》,校編出版《鄭觀應集》,發表學術性文章100餘篇。現正主持撰述《一百十年中國近代史》,主編《中學百科全書·歷史卷》、《二十世紀中國大博覽》。

目錄

前言
正文
第一章 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歷史趨勢
一、為什麼從“資本主義歷史趨勢”談起
二、社會經濟由制約於封建主義到制約於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質的轉變
三、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變革思潮
四、經濟規律與變革思潮的匯流——學習西學
第二章 適逢經濟和思潮變革之會的洋務運動的興起
一、“兩害取輕”的抉擇
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
三、堅船利炮的購求
四、推動洋務運動全面展開的“練軍”
第三章“借師助剿”及其對洋務運動興起的作用
一、“借師助剿”的正義
二、“借師助剿”的歷史溯源
三、上海勢力促使清廷對“借師助剿”的默許
四、形勢驟變和“借師助剿”公開化
第四章近代軍用工業之一——從安慶內軍械所到江南製造局
一、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安慶內軍械所
二、安慶內軍械所到江南製造局的過渡一一上海、蘇州洋炮局
三、“制器之器”的江南製造局創辦
四、江南製造局的建制結構與產品
五、江南製造局的資本主義性與民族性
第五章 近代軍用工業之二——馬尾船政局
一、建造輪船工廠的歷史必然
二、在與內外阻力鬥爭中創業
三、建造輪船工廠及“衍於無窮”的追求
四、馬尾船政局的生產和發展狀況
五、突出人才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六、船政局發展中的矛盾
第六章 近代軍用工業之三——金陵、天津及各省機器局
一、金陵、天津及各省機器局的創辦目的及其概況
二、金陵機器製造局
三、天津機器製造局
四、山東機器局
五、蘭州機器製造局
六、近代軍用工業的性質與作用
第七章 洋務文化教育的開端
一、舉辦洋務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
二、京師同文館開館和廣方言館的創辦
三、京師同文館招收正途官員學科學及其論爭
四、各主要同文館發展簡況
五、求是堂藝局的創辦及其發展
第八章 洋務路線的改善及戰略性轉變
一、列強從加強經濟侵略到新的武裝入侵
二、由求強到求富的思想轉變
三、由“制內”到御外侮的戰略性轉變和對海軍海防建設的強調
四、洋務派集團的新構成
第九章 由求強到求富的過渡——輪船招商局
第十章 電線電報業的創辦與發展
第十一章 採煤工業的興辦和發展
第十二章 金屬礦的開採與冶煉
第十三章 近代海軍的籌建
第十四章 海防與新式陸軍
第十五章 鐵路的籌建
第十六章 紡織工業
第十七章 洋務教育的發展
第十八章 洋務運動與各方面的關係——兼論有關洋務運動一些理論問題
第十九章 洋務運動尾聲
附錄:我和洋務運動史研究
一、洋務運動發展論
二、經濟學與歷史學相結合
三、選擇洋務運動史作為突破點
四、從經濟和人物入手
五、分歧何在
六、評價標準
七、觀點的發展
八、洋務運動史研究的展望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