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下村(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祥謙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洋下村位於五虎山東麓,隸屬於閩侯縣祥謙鎮,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下村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祥謙鎮
  • 地理位置:五虎山東麓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歷史文化,

建制沿革

這片土地是一塊平原,叫“七里平原”。本地人稱平原為“洋”,村子在這片“洋”的下游,所以稱為“洋下”,村子形似飛鳳,所以過去也稱作“鳳洋”。
洋下村依水而建,因水而興。關於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當時孫權遣女婿、車騎將軍劉纂發兵閩中,劉纂遂稱霸福州。永安元年(即公元258年),劉纂置典船都尉於福州開元寺東直巷,領謫徒(罪人)造船於馬江,造船工廠設於馬尾中岐、祥謙鎮洋下村灞水邊等地。

地理環境

洋下村位於五虎山東麓,隸屬於閩侯縣祥謙鎮,瀨江是洋下村的母親河。

歷史文化

漢末三國時期,孫權遣女婿、車騎將軍劉纂發兵閩中,劉纂遂稱霸福州。永安元年(即公元258年),劉纂置典船都尉於福州開元寺東直巷,領謫徒(罪人)造船於馬江,造船工廠設於馬尾中岐、祥謙鎮洋下村灞水邊等地。
周都督,即三國時期的周瑜,字公謹,安徽省廬江縣人,因聯合劉備在赤壁大破曹操,名聲大震,被後人敬之為神。東吳的船工們在灞水塢造船時,為求順風順水、平平安安,從安徽周瑜家鄉分爐而來,建廟宇奉“周都督”神位。
明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端午節,倭寇侵襲“洋下灣”。此時洋下村的青壯年正在瀨江划龍舟,聽聞鄉親們遭受了塗炭之災,紛紛拿起手中的船槳,衝上岸去,同倭寇作殊死搏鬥。
《閩侯七里志》將這一次的戰鬥稱為“洋下灣殲倭”。“這一戰鬥殲倭達200人,到20世紀60年代,尚遺12個骸骨堆。”這場戰役由於倭寇人數眾多,武器精良,洋下村及周邊鄉村民眾倉促應戰,死傷慘重。
洋下村曾有二三十個“百家墩”,每墩下面都埋有數不清的屍骨,其中一部分“百家墩”或許與殲倭戰役有關,而另一部分“百家墩”則與另一場戰役有關。
南宋末期,蒙古鐵騎南下,攻陷宋都臨安,恭宗趙顯被俘,益王趙昰、廣王趙昺等人浮海南下福州。公元1276年5月,趙昰在福州林浦即皇帝位,史稱“端宗”,改年號為景炎。
同年十月,元兵攻破邵武、南劍州,逼近福州,形勢十分嚴峻,新帝趙昰由水路乘船出閩江口退往泉州、潮州,秀王趙與澤由陸路取道南通瓜山,過五虎山南下福清、閩南到廣東。
在洋下村,熱血村民與宋軍聯合起來與元軍殊死搏鬥,終因寡不敵眾敗下陣,元軍撤退後,部分倖存的村民就地掩埋了宋軍和村民遺體,構成了這“百家墩”的一部分。
過去,村西北面有8口池塘,其中大池塘一口,直徑有60多米,鄉人喻為“月亮”;小的池塘7口,直徑約為30米,人們稱之為“星星”。站在五虎山上往下看,7口小的池塘像北斗七星方位排列,俗稱“七星池”,小池塘圍繞著大池塘,俗稱“七星伴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