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黃湯具有外形黃、湯色黃、葉底黃的"三黃"特色,是溫州黃湯中出類拔萃的佳品,縣內則以東溪、五里牌所產最佳。
早在明、清代,曾暢銷江南、華北、東北和香港等地,在國內外市場上均享有盛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順黃湯
- 主要食材:鮮葉
- 分類:外形黃、葉底黃,湯色黃、
- 特點:香氣清芬高銳、茶味甜醇爽口
品質特點,製作方法,相關信息,
品質特點
香氣清芬高銳、茶味甜醇爽口,湯色橙黃鮮明,芽葉細嫩成朵,色澤黃綠光潤,條形緊細多毫。
製作方法
鮮葉開採於清明前1星期左右。採摘標準為泰順本地種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採回的鮮葉需經攤放6-8小時後,再行加工。
初制工藝分殺青、堆悶、攤涼、初烘、復悶、復烘、足火等工序。
1.殺青鍋溫掌握在150-180℃之間,投葉量為0.5 - 0.75公斤,採用雙手拋炒與悶炒結合,殺勻殺透,歷時7-8分鐘,殺至葉子含水量40%左右時,即可出鍋。
2.堆悶殺青葉出鍋後立即趁熱堆悶,時間為10-15分鐘。
3.攤涼為了避免產生水悶氣,將堆悶葉翻開攤涼,攤涼時間為3-4小時。
4.初烘烘籠上攤上紗布,避免碎茶掉入炭盆產生煙味。初烘溫度掌握60^700C攤葉厚度不超過lcm,每隔2 - 3分鐘翻一次,烘至7-8成乾,即可下烘。
5.復悶將初烘葉堆在一起進行復悶,再悶時間為3-5小時。
6.復烘與足火方法與初烘,溫度掌握在60℃左右,每隔一分鐘翻一次,烘至9成乾後,將茶葉出籠冷卻後繼續烘至足乾,含水量在6-7%,手捻茶葉能成粉末時,即可包裝,保留香氣。
相關信息
中國茶葉之鄉——泰順
泰順產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明崇禎六年,《泰順縣誌》記載:“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竅獨佳。”明清時期,泰順“黃湯”、“白毫銀針”等茶葉暢銷天津、上海、營口等地,並遠銷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清代,泰順“黃湯”、“白毫銀針”被列為貢茶,嘉慶十五年作為主要名茶,載入《中國名茶志》。解放後,泰順主要生產綠茶,系“溫綠”的主產區,是全國百個重點產茶縣之一和全國眉茶出口基地縣。泰順縣在1996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2002年被評為浙江省茶樹良種化先進縣。全縣現有茶園5.4萬畝,年產茶葉1500噸,產值5000多萬元。
泰順是國家生態示範區,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了優異的茶葉品質,持嫩性好,香高味醇,曾被茶學界譽為“綠茶的味素”。古以黃湯、白毫銀針著名,現以三杯香、雪龍茶享譽。“天壇”牌特級珍眉獲得世界第25屆食品博覽會金獎,三杯香、雪龍茶等名優茶,深受茶葉專家和廣大消費者好評,屢獲國際國內名茶評比大獎。5家企業分別獲得國際、國內有機茶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1家企業獲準使用農業部無公害放心茶標誌,泰順茶葉產品完全符合無公害茶生產標準。